巴爾扎克說:“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小說從來都不只是簡單的文學享受,它背后所暗含的是一個民族最真實、最隱秘的心靈變遷史。事實上,閱讀不同時代、不同目的寫出的小說,所展現的是完全不同的時代精神。
了解中國文學,實際上就是了解中國人心靈的滄海桑田。當代文學史上的代表作,背后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中國人,當我們看到他們的血淚和夢想,也是看到今天的自己。
然而,中國當代文學紛雜浩繁,找到優秀作品來讀,是一件過于龐大的工作。因此,我們需要有力的選書參照。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參評作品皆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盡管仍有頗多爭議,但茅盾文學獎的確選出了一些非常優秀的作品,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以此為參照,更容易選出實至名歸、最能呈現當代中國的作家和作品。
從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品,讀懂中國小說與中國人心靈的變遷,看中國文學的過去和未來——
阿 來
寫作是一件有神性的事
鐵凝說:“在阿來那里,寫作是一件有神性的事情。”阿來相信,想要文字走得更遠,筆尖必須棲息在土地上,與土體上的人們保持緊密聯結。
于是,他徒步走完大渡河、若爾蓋草原,在藏族風情的雪山冰川中,尋找寫作真諦。幾年后,銷量如脫韁之馬,超過幾百萬冊的《塵埃落定》,塵埃落定。
《塵埃落定》被翻譯成英、法、德等十多種語言遠播國外,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更被人視為茅盾文學獎中的“神作”。
與《塵埃落定》雙峰并峙,阿來投入最多心血的史詩巨作,《機村史詩》六部曲,為他帶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獎”。
鄉村是很多中國人的根,《機村史詩》的主角就是一座村莊,機村。它不僅是川藏的村莊,也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的五十年,經歷重重困厄與滌蕩而不死的中國鄉村。
如果說《塵埃落定》寫的是歷史,《機村史詩》關注的就是現實,而現實更難寫,也更沉重,但對社會的認知價值也更大。
劉震云
被寫作耽誤的喜劇人
“劉氏幽默”已是中國文壇的一個標簽。大洋彼岸的美國《柯克斯評論》則說:讀劉震云作品,即使在你絕望時,也會笑出聲來。
劉震云,河南新鄉農村長大,血液里流淌著胡辣湯的芬芳,和故鄉黃土地的“黑色幽默”。
他的《一句頂一萬句》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堪稱中國人行為大賞:每一句都是戲,一句話后面憋著一萬句別的話。嘴里說的是東,心里想的是西。還有各種官場關系……忽然發現,中國人為什么活得這么累。
他被王朔稱為“絕無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實生活”。馮小剛也說,他的小說“看似云淡風輕,實則刀光劍影”。就如同聽一個高水平的人在嘮嗑,能把中國人幾千年來的過日子,用最雞毛蒜皮的事兒,講得通透無比。
有人喜歡劉震云的幽默,稱他是“被寫作耽誤的喜劇人”。但他說“我是我們村最不幽默的人”,“我不幽默,真正幽默的是生活”。
梁曉聲
秉直書寫人世間的真實
梁曉聲的秉直與寬厚似乎出了名。從文壇男女作家,到家門口賣菜的、修鞋的小販,再到居民區的老少爺們兒,人人把他當朋友,愿意跟他說知心話。也正是這種秉直與寬厚,還有“老古董”的倔強,他才如一頭老黃牛勤奮翻耕著腳下土地,寫出那些自成一格的小說。
他寫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聚焦中國社會熱點問題、中國社會生存規則,20年來加印50次,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動容。
他的近年新作《人世間》,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小說真實反映上山下鄉、知青返城、出國熱、下海潮、國企改革……被譽為“于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一部50年中國百姓生活史”。同名電視劇熱播后,掀起50后到00后,祖孫幾代追劇奇觀,總觀眾高達3.71億人。
龍應臺:知識分子有矯正社會、喚醒民眾的使命,在這一點上,作家梁曉聲先生令人尊敬。
然而,在寫完《父父子子》之后,梁曉聲卻表示自己要放下手中筆了:我不允許沒寫過這個題材,這本書交稿之后,已去一憾事,以后可能就不寫了。
霍 達
對生命存在價值的思考
霍達有著特殊的童年經歷,使她對生命有異于常人的獨特感悟,她的小說就是她體驗人生的再現。
霍達1987年創作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該作于1991年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本小說為她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但是她本人卻說:“我寫了800萬字,不止《穆斯林的葬禮》這一本書,其他作品也是我的兒女。”
霍達是回族作家,但她的創作題材范圍卻并沒有局限于回族的生活,而是古今中外均能涉及,體現著她對生命存在價值的思考。她的《補天裂》堪稱了解今日香港的必讀之書;《未穿的紅嫁衣》寫一個人在情感與事業之間的選擇;《紅塵》是對殘酷人性的靈魂質問。
她的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出現過的,同時也帶有她自身的影子,她把對生命的不同體驗都融入在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上——不論是英雄形象,還是英雄的反面,都用他們執著的信念去守候心中的信仰。
-5-
徐則臣
書寫河流與民族的秘史
徐則臣是70后首位茅盾文學獎得主。他的長篇多圍繞運河展開,串起百年悲歡;短篇則聚焦城郊底層小人物的掙扎與奮斗,讀來別開生面。
徐則臣潛心四年創作完成的長篇小說《北上》,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本書闊大開展,氣韻沉雄,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
長篇小說《耶路撒冷》聚焦于運河邊長大的70后,深入探尋在疾速的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這一代人的生活現狀和疑難困惑,堪稱一代人的心靈史。本書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獲第五屆老舍文學獎等獎項。
他的《北京西郊故事集》含九篇短篇小說,通過諸多人物在北京西郊這片他鄉的艱辛故事,勾勒出現代普通百姓的生存現狀,這些人始終心懷熱情,面對未來既彷徨也堅定——在這個城市,你的孤獨無人響應,但其實,所有人都是你,你也是所有人。
以上每名茅盾文學獎得主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獨特角度的“中國故事”,都在進行作家個人的“中國社會分析”。從這些著作中不僅可以獲得獨特的文學體驗,感受字里行間的神性、幽默和真實,更可以看到中國怎么會走到今天,又會走向怎樣的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