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一塊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土地。在這片紅色大地,燕趙兒女憑借大義凜然的革命氣節與熾熱的愛國情懷,譜寫了眾多感人至深的英雄贊歌。《開國大典》《地道戰》《小兵張嘎》等佳作,生動展現河北革命斗爭歷史,于紅色電影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成為革命傳統與理想信念教育的珍貴 “資源庫” 。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 周年,“紅色河北” 新媒體平臺推出 “紅色電影里的河北” 系列專題。讓我們緊跟紅色經典電影步伐,打卡河北紅色圣地,追尋紅色印記,感悟革命精神。
“我記得李大釗先生曾經說過:‘斗爭就會有犧牲,沒有斗爭就不會有勝利’”“我們也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電影《臺城1923》中,安平縣臺城村愛國青年弓仲韜,受革命先驅李大釗的積極影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該片主要講述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支部和河北省第一個中共縣委即“兩個第一”誕生的艱辛歷程。今天讓我們一起打卡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體會《臺城1923》中革命先輩們敢于斗爭、救亡圖存的堅定信念!
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
安平縣是革命老區。安平縣臺城村弓仲韜于1923年和1924年組建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支部——臺城村特別黨支部和河北省第一個中共縣委——安平縣委,開創了中國農村黨建的先河。為了緬懷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進一步挖掘和利用好“兩個第一”這一寶貴資源,安平縣于2002年興建了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后于2010年擴建,2017年與2022年進行了改造提升,現紀念館占地面積共6160平米。展覽區域劃為“播火臺城 開創先河”“燃亮安平 輻射周邊”“發動群眾 燎原冀中”“浴血奮戰 奪取勝利”“艱苦奮斗 改革創新”“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六個展區。展陳設有壁式景觀、立體造型、全息影像等結構語言和圓雕、浮雕等藝術呈現形式,表現手法豐富。同時,紀念館外布設革命主題廣場、綠化景區和必要的附屬設施。
紀念館先后獲得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農村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廉政示范教育基地、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中小學研學教育實踐基地、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全國巾幗文明崗等榮譽稱號。累計接待黨員干部、青少年學生和社會各界學習參觀者200萬余人次。
打卡地推薦
打卡地之一: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
紀念館位于衡水市安平縣東黃城鎮臺城村。主展館外觀設計由黨徽圖案引申而來,室內展陳大量使用聲、光、電、多媒體、場景復原等現代展陳手段,既提高了教育效果,又增強了互動功能。展覽面積901平米,展線長度267米,展出圖片資料600多幅,實物200多件。
打卡地之二:紀念館序廳
進入序廳,首先看到的是李大釗與弓仲韜握手的雕像。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黨的工作。1922年和1923年,安平縣任莊村李錫九、臺城村弓仲韜,先后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后受李大釗派遣,相繼回到安平進行革命活動,發展黨的組織。弓仲韜于1923年8月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支部——臺城特別支部,弓仲韜任書記,直接受中共北京區執行委員會領導。臺城特支的建立,開創了黨把支部建在農村基層的先河。
打卡地之三:革命主題廣場
廣場以安平地圖為輪廓,把安平縣城(冀中根據地的中心)、臺城(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任莊(李錫九家鄉)、敬思村(安平縣第一次黨代會召開地)、報子營(冀中子弟兵的母親李杏閣的家鄉)等發生過重大事件或產生過重要人物的地點進行標識和簡要說明,讓參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安平縣為民族的解放作出的貢獻之大和付出的犧牲之多,同時這些地點也象征安平大地上的星星之火。
打卡地之四:雕塑園
院落東南角為綠化景觀,以起伏的綠地象征安平大地的無限生機。在綠地中央,設置以黨旗和火焰為基礎圖案的紅砂巖雕塑《燎原》,與革命主題廣場的“星星之火”相呼應。
轉載請注明來源紅色河北。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hshbxcz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