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路透社報道,一項印著莫迪印章的宏偉計劃,即“生產關聯激勵計劃”,在4年前喧囂登場后,如今以黯然收場而告終。這項耗資230億美元的項目,本意是要讓印度成為新一代世界工廠,力圖挑戰中國的制造業霸主地位。然而4年之后,夢想成泡影,印度不僅沒能沖出亞洲,還差點把自己給套牢。
2014年,初登總理寶座的莫迪以“印度夢”號召國民,要實現尼赫魯那未竟的愿景,讓印度崛起為全球大國。而在2021年,他推出了“生產關聯激勵計劃”,覆蓋手機、太陽能電池板及醫藥等14個關鍵行業,期待通過真金白銀的補貼換取國際企業的投資。當時,蘋果供應商富士康和印度巨頭信實工業等750家企業都簽下了“軍令狀”,一時間,莫迪政府信心滿滿,甚至喊出了“印度要成為下一個中國”的口號。
但理想與現實間往往有著漫長而曲折的路線。四年過去,數據顯示,僅8%的補貼被有效發放,參與企業完成的生產目標也不到40%。即便如此,過半的資金還流向了極度依賴中國的制藥和手機制造行業。這不禁讓人心生疑問:如果連這種規模的計劃都沒能激活印度制造業,那么印度的“大國夢”到底還有多少可行性?
與此同時,這個計劃的失敗不僅是經濟賬算不過去,政治和外交的賬也很難堪。印度頻頻對中國橫加指責,關系緊張。而就在這次計劃宣布崩盤后,莫迪近日在接受采訪時,又突然拋出所謂的“中國應該進行‘健康且自然’的競爭”論調,仿佛在為先前的態度找臺階下。眾所周知,印度之前對中國技術人員實施了簽證限制,重要技術的引進因此受阻,影響到了整體產業鏈的運作。如此一來,印度非但沒有吸引到更多的外資,還讓不少中資企業對其望而卻步。
那印度究竟為何無法順利推進這項大計劃?印度的制度性障礙無疑是最大的絆腳石。印度的官僚主義和政策反復,以及隱性成本的高企,讓不少企業在當地操作時如履薄冰。一些公司即使超額完成生產目標,卻因“未達到投資門檻”拿不到補貼。在這樣一個環境里,企業哪能不撓頭?
此外,印度的種姓制度和長期未變的封建色彩,給予了現代企業管理和擴展帶來了別樣的“味道”。前不久,三星在印度工廠的招聘新聞就曝出了“職位世襲”的奇聞,這種思路恐怕也只有在印度才能找到市場。而這種對外資的不友好態度,再加上近年來印度經濟增速的放緩,自然使得原本躍躍欲試的投資者紛紛止步。
在疫情期間,印度認為這是一個撼動中國制造業的良機,于是主動挑釁,并打算趁機吸引西方資本。然而,世界早已學會了看清印度的“套路”:即用開放的姿態吸引投資,待時機成熟便“關門打狗”。因此,諸多曾經懷揣希望的跨國公司,在經歷了高昂的成本和復雜的制度后,紛紛選擇撤退。
目前中國憑借著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高效的政策執行以及穩定的營商環境,吸引了來自匈牙利、墨西哥、印尼等國的目光,中國制造業地位依舊穩固,而對于對華企業設置重重障礙的印度,則顯得興趣寥寥。G20峰會期間,印度還曾對來自中國的企業和人員施加各種限制,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做法似乎并不能收到預期效果。
如今,當印度的“豪賭”宣告破產,莫迪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其策略。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印度的吸引力亟需改善,而這不僅僅需要一兩個政策的調整,更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其對外資的態度以及治理結構。印度要成為制造業領域的巨頭,不僅需要雄厚的資源,還需長遠的眼光和持續的努力。而對于莫迪政府來說,或許是時候停止那些光鮮的口號,把真正的精力放在落實和改革上。只有這樣,印度的未來才可能看到更燦爛的曙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