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美國國防部東亞事務副助理部長邁克爾·希弗在《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他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以往對臺灣問題采取的“戰略模糊”政策已然失效,并呼吁美國政府該對中國大陸“亮出底牌”。
“戰略模糊”,顧名思義,就是既不明確支持也不明確反對,幾十年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正是憑借這種策略,在臺海問題上左右逢源。這種策略看似高深莫測,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騎墻”姿態。美國一方面口頭承認“一個中國”政策,另一方面又在暗地里支持臺灣地區,頻繁售臺武器,搞得兩岸關系緊張而不致擦槍走火。簡單來說,美國就像是個拉偏架的裁判,嘴上喊著“公平”,手里卻拿著秤桿向一邊傾斜。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的提升和軍事實力的增強,美國的“戰略模糊”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夠游刃有余。曾經有效的軍事威懾,如今已經疲態盡顯,就像是到了過保質期的產品,不再具有原來的功效。邁克爾·希弗和其他一些美國政客一樣,似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建議特朗普政府發出明確信號,遏制大陸的“統一企圖”,認為這能讓美國“保住”臺灣地區。而且需要組建一個更加多元化的手段組合來應對新局勢。
實際上,邁克爾·希弗的主張不過是“戰略模糊”的另一種變體,只不過美國這回打算撕下面具,不再假裝。那么,問題來了:美方該如何從軍事威懾的套路,轉型到一個更加豐富的博弈框架中?希弗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美國應該在外交、經濟和信息等領域加強運作,以彌補因軍事威懾力減弱而產生的安全缺口。他特別指出,臺灣作為全球半導體制造的重鎮,美國不能在這個“經濟金礦”上掉鏈子。
但現實并不總是那么美好。特朗普執政期間,盡管他在某些場合表示不希望與中國直接對抗,卻在具體政策上卻顯得缺乏一致性。無論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反復,還是與盟友的摩擦,都在削弱著美國的一貫立場,也間接導致了臺灣問題上的政策搖擺。
這種內外矛盾讓不少人心生憂慮:美國是否真的有決心“為臺灣地區而戰”?抑或只是打算在關鍵時刻“甩鍋”、放棄臺灣地區,就像曾在其他地區做過的那樣?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美國繼續在臺海問題上保持不穩定的立場,將為區域和平帶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歸根結底,在臺海問題上,美中之間的博弈甚至超過了表面上的軍事斗爭,這是關于戰略、影響力以及未來東亞區域安全格局的大博弈。長期以來,臺海問題成為了國際社會觀察中美關系的“晴雨表”;如今,這一問題正迎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在我看來,美國當前處境的艱難在于,它在制定國際政策的時候,缺乏一種真正長遠的戰略眼光。僅靠威懾、恐嚇或者一廂情愿地相信所謂的“高昂代價”能阻止歷史車輪的滾動,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大國之間的博弈中,從來沒有誰會因為威脅而輕易屈服,尤其當對手已經立于不敗之地時。美國若真想在這場博弈中有所作為,必須摒棄過去的傲慢與偏見,對中國的崛起抱有更務實和開放的心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