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朝鮮戰爭拉開序幕的時候,有無數的志愿軍戰士加入了這場戰場,同時也有大量戰士不幸淪為了敵人的戰俘,對此在最后的停戰談判上,成了敵我雙方反復爭論的一個焦點。在交換戰俘的問題上,志愿軍竟然站在了不利的位置上,因為當時志愿軍俘獲的大量戰俘在享受了優待政策后,也看到了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于是便一度想要放棄回國。
其中很多戰俘官兵甚至提出了直接留在北朝鮮的想法,不僅如此很多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官兵也提出了要去中國的想法,這令志愿軍談判代表在談判中處于下風,導致志愿軍被俘官兵有一部分卻并沒有如愿以償地回到祖國,反而是被列強當作了利益交換的工具,被強行送往了臺灣。那么這些志愿軍官兵為何會被送往臺灣呢?其中又有怎樣的隱情呢?
一、交換戰俘的不平等條約
從踏上朝鮮戰場,到把敵軍打到三八線后,志愿軍在戰場上的頑強作戰以及在戰術上的巧妙運用讓敵人倍感壓力,由于傷亡太大,美國尋求和中國談判。在談判中志愿軍談判代表很快感到了自己處于劣勢,當時志愿軍所關押的戰俘一共兩千余人,但是敵方卻關押了兩萬多名志愿軍官兵,這種不對等的差距。
讓談判代表在看到敵方代表提出一對一交換戰俘的條件時,便開始倍感壓力,很顯然這對于志愿軍來說無疑是不平等條約,所以面對這樣的不平等條件,志愿軍談判代表自然是斷然拒絕了。正是在后來邊打邊談的情況下,志愿軍談判代表爭取到了最大利益,讓志愿軍盡可能多地爭取到了被俘官兵返回祖國。
雖然談判代表在談判桌上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還是有一萬多名志愿軍官兵沒能踏上返回祖國的旅程,其中還有一萬四千余名志愿軍官兵甚至被換上了國軍軍服,被押送到了臺灣。這一萬四千多名官兵很顯然不是自愿響應敵人的要求來到臺灣的,那么為什么要把如此多的志愿軍官兵送往臺灣呢?這就不得不說當時依舊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打得如意算盤了。
早在朝鮮戰爭爆發時,蔣介石便尋求積極參加朝鮮戰爭的機會,屢屢派出主力加入到了聯合國軍中,跟隨美國一同參加了入侵北朝鮮的戰事,于是等到了日后處于停戰的情況下,自然是要挽回在戰場上的損失了,所以這一批志愿軍被俘的官兵也就被當成了戰利品被送往了臺灣。
二、被迫踏上前往臺灣的旅程
隨著停戰協議的簽署,雙方的戰俘交換工作也隨即開始,有一部分志愿軍官兵非常幸運地踏上了返回祖國的旅程,但是還有一萬四千余名志愿軍官兵非常不幸,因為被蔣介石索要成為了戰利品,國民黨的特務通過威逼利誘的手段,所以他們被迫要求穿上了國軍軍服。
就在下發國軍軍服時,有很多志愿軍官兵都不同意穿軍服,這一度引發了戰俘營中的騷亂,但是敵人很快便以血腥的方式鎮壓了,這讓剩下的志愿軍官兵不得不踏上前往臺灣的旅途。就在穿上了國軍軍服后,這些被當成戰利品的志愿軍官兵開始成群結隊地被趕上了前往臺灣的運輸船上,并經歷了一周的漂泊終于來到了臺灣。
來到臺灣后,蔣介石為了表現出他派出的國軍士兵凱旋歸來的場景,對他們進行了熱烈歡迎,還對他們頒發了一系列榮譽獎章。雖然蔣介石表面功夫做得非常到位,但是紙依舊是包不住火的,很快蔣介石便露出了自己的爪牙,開始在這些志愿軍官兵中挑選健康并且軍事素質高的官兵,將那些身患戰傷,同時無法繼續參加作戰的官兵都押入了法場,集體處決了。在現在看來這無疑是一場屠殺,但是在蔣介石看來這不過是對戰利品的處置罷了。
很快這些健康且軍事素質高的官兵被送到臺灣的邊防部隊中,直到這些官兵服役期滿后,他們才得以退伍,后來在臺灣娶妻生子繼續生活。終于在后來兩岸關系正常化后,他們終于得以回到了大陸,并訴說了那段曾經讓他們難以忘懷的經歷,這對他們來說便是一道終身難以愈合的傷疤,也讓蔣介石作為一個獨裁者的罪行被當代人所銘記,這也讓我們倍加珍惜當代和平的環境。
三、結語:
朝鮮戰爭中,志愿軍一共有數萬人淪為了敵人的戰俘,他們在戰俘營中并沒有得到優待,后來甚至被當成了戰利品送給了臺灣當局,這讓他們落到了獨裁者蔣介石的手中后,備受折磨,那些堅強地活下來志愿軍,將這段不堪的歷史還原給了后人,讓今天的我們看到了志愿軍戰俘不堪入目的經歷,也為之頗為感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