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又落下來了。
近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征25%的關稅,相關措施將于4月3日生效,針對汽車零部件的關稅則將在5月3日前生效。
特朗普表示,和其他關稅不同,汽車關稅將會一直存在,但如果在美國境內制造汽車,就可以免去這部分關稅了。
消息一出,西方輿論一片哀嚎,美國的盟友紛紛發聲譴責。就連一向被視為“親美”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都忍不住批評道,這一關稅政策將對歐美企業造成嚴重沖擊,對消費者更是沒有半點好處。
剛上任不久的加拿大總理卡尼則表示,特朗普此舉是對加拿大的“直接攻擊”,加拿大將研究對等報復性關稅政策,以捍衛國家利益。
卡尼還說,特朗普的這一決定表明,加美的親密關系已經結束,美國不再是加拿大的“可靠伙伴”,未來兩國會建立“完全不同的關系”。
可以看出,加方的措辭要比歐盟嚴厲得多,畢竟加拿大是特朗普欽定的“美國第51州”,除了關稅沖突,兩國未來可能還會發生領土爭議。這樣一來,卡尼對特朗普的敵意也就不足為奇了。
日本首相石破茂也表態稱,為了本國利益,將考慮一切可能的選項。但鑒于美國和日本在外交關系上的不平等地位,相比西方國家,日本的反擊可能要弱得多,大概率是繼續跟特朗普說好話,以求他高抬貴手。
美國各界也不看好這一政策,輿論普遍認為,加征關稅會擾亂北美汽車行業的運作體系,最終的結果就是提高汽車價格,并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有分析認為,一旦政策落地,在美國買一輛汽車平均價格將上漲3500-12000美元,這對于普通人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目,從而減少消費者需求。
此外,在美國銷售的汽車種類也可能減少,汽車制造商更傾向于選擇關稅政策友好的地區,以增加自身的競爭力。
但也有人對此表示歡迎,比如美國汽車工人聯合工會。工會主席費恩表示,特朗普“創造了歷史”,結束了摧殘美國汽車工人幾十年的“自由貿易災難”,保護了美國本土的汽車制造業,他們十分感謝特朗普總統的“挺身而出”。
這也是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藍圖中的核心主張,通過對進口外國的商品加征高額關稅,以提振美國本土制造業。
可一旦實施起來,就會發現只會適得其反,受貿易戰沖擊最大的人,往往是特朗普的忠實支持者,也就是處于社會底層的MAGA。
特斯拉被認為可能是汽車關稅的贏家,畢竟他們在美國銷售的汽車都是在加州和得州制造的,只有一些零部件是在海外生產的,相對其他汽車品牌,受到的沖擊要小一點。
然而,馬斯克并不這樣認為。他在社交平臺X發文稱,在這場關稅風波中,特斯拉不可能全身而退,而是將受到重大影響。
目前來看,最吃虧的可能是歐洲的汽車制造商,比如德國大眾。近年來,大眾一直想擴大在美國的市場,但在關稅政策生效后,大概率要“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了。
為了說服特朗普收回成命,西方輿論又搬出了中國,說是美國的關稅政策只會讓中國電動車受益,“關稅政策將汽車行業的鑰匙送到了中國手里”。
有報道專門提到了比亞迪新出的“兆瓦閃充”技術,稱其可能會抵消油車加油快的優勢,讓消費者在購車時更加傾向于選擇新能源汽車。
另一方面,美國的汽車關稅政策其實是對西方汽車制造商轉向清潔能源的阻礙,因為中國電動車正在搶占新興市場,這預示著西方電動車發展的勢頭將放緩,越來越落后于中國。
為證明這一觀點,該篇報道還提到了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對中國制造的太陽能板征收反傾銷稅的案例,稱其不僅沒能阻止中國在這一行業的崛起,反而阻礙了美國本土的生產,本來美國在這個領域是有優勢的。
其實加不加汽車關稅,中國電動汽車也會領先西方。只不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貿易戰和關稅戰的沖擊下,沒有哪個國家會成為贏家,只不過是受影響程度不同罷了。
當然,單就汽車關稅來說,美國的西方盟友肯定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時至今日,做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繼續上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