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十個寶寶九個黃”,黃疸幾乎是所有新生兒都會遇到的情況。大多數新生兒黃疸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不需要特殊治療,但也不排除病理性黃疸的可能。所以,寶媽們對新生兒黃疸千萬不能小覷。
PART 1
新生兒黃疸的概念
一、什么是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由于新生兒時期血清總膽紅素濃度升高而引起皮膚、鞏膜等黃染現象,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當新生兒血清膽紅素超過85umol/L(5mg/dl)可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1]。
二、寶寶為什么會出現黃疸?
1.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現象,主要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有關。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中,為了滿足對氧的需要,會產生大量的紅細胞。出生后,寶寶建立了肺呼吸,血氧濃度迅速升高,新生兒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紅細胞,因此大量的紅細胞被破壞,膽紅素產生過多。再加上新生兒的肝臟功能發育不成熟,不能及時處理和排泄。因此,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造成新生兒出生24小時后出現生理性黃疸。
2.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
(1)感染性:
①多為病毒引起的胎兒宮內感染所致,如巨細胞病毒、乙肝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
②細菌毒素入侵,加速紅細胞破壞、損傷肝細胞所致,如新生兒敗血癥、尿路感染、感染性肺炎等。
(2)非感染性:
引起寶寶黃疸的非感染性因素非常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①新生兒溶血癥:母親與寶寶血型不合導致。ABO血型不合最常見,多見于母親是O型血,父親是A型、B型、AB型血,寶寶是A型或B型血。其次是Rh血型不合,見于母親是Rh陰性血,寶寶是Rh陽性血(多發生在第二胎)。多在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
②膽管阻塞:如先天性膽道閉鎖,導致膽紅素排泄障礙,黃疸呈進行性加重,數月不退,糞便呈灰白色(陶土色)。
③母乳性黃疸:由于最初幾天攝入量不足,胎糞排出延遲,或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部分寶寶會出現母乳性黃疸。絕大多數母乳性黃疸程度不會特別嚴重,寶寶一般情況良好,也有極個別新生兒血清膽紅素可高達342umol/L(20mg/dl),需要注意監測隨訪。
④有遺傳性紅細胞疾病(如G6PD缺乏,又稱蠶豆病)[2]。
PART 2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1.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1)寶寶一般情況良好,喂養及生長發育等均正常。
(2)足月兒生后2-3天出現黃疸,4-5天到高峰,1周后開始逐漸消退,一般不超過2周。
(3)早產的寶寶黃疸持續時間會略長,可延遲到3-4周消退。
(4)黃疸程度較輕,多見于面部,糞便呈黃色;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85umol/L(5mg/dl)。出生14天內,對于健康的新生兒,通常以黃疸數值足月兒<221umol/L(12.9mg/dl),早產兒<256umol/L(15mg/dl)為正常黃疸范圍[2],但也要根據新生兒是否存在高危情況,以及日齡來綜合判斷。
2.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護理要點
(1)保證充足喂養:對于生理性黃疸的寶寶不需要特殊治療。早開奶、充分喂養是退黃的最佳方式。純母乳喂養的寶寶每天至少8-12次。寶寶建立腸道正常菌群,有助于黃疸消退。
(2)如何判斷是否充足喂養(母乳/配方奶):每次哺乳后寶寶有滿足感,可以安睡;每天排尿6-8次;寶寶生后10-12小時開始排墨綠色胎糞,最遲不超過24小時開始排第一次胎糞。進奶好的寶寶第3天后,便便顏色由綠轉黃,每天可排軟、黃便達4次(每次量較多)-10次(每次量較少)。
(3)如果寶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值,或者2周后黃疸還沒有消退,應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治療。
PART 3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1.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特點
(1)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高峰不定。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或黃疸退而復現。
(2)黃疸程度較重。寶寶一般情況差,精神萎靡,伴有吐奶、發熱、嗜睡、激惹、抽搐、大便發白等表現。如果膽紅素急劇上升>342umol/L(20mg/dl),可通過血腦屏障損傷神經系統,造成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導致智力障礙、聽力障礙、腦癱等嚴重后果[3]。
2.如何做好家庭的初步觀察?
觀察時需選擇自然光線充足的地方,觀察面部、頸部、軀干、四肢和手足心、鞏膜。可在寶寶皮膚表面輕輕按壓,如果按壓部位沒有變白反而呈黃色說明寶寶有皮膚黃染情況。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則為輕度黃染。如果軀干部黃染,則為中度黃染,應引起警惕。如果四肢和手足心、鞏膜也出現黃染,即為重度黃染,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就診。
PART 4
母乳性黃疸的特點及護理要點
1.母乳性黃疸的特點:
(1)純母乳喂養的新生兒,黃疸程度以輕度至中度為主,消退時間較生理性黃疸延遲,多為生后4-12周或更長時間。
(2)寶寶一般情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體重增長平穩,大小便顏色正常,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
2.母乳性黃疸的護理要點:
母乳性黃疸一般不需任何治療,隨著寶寶日齡和月齡的增加,可以自行消退。有時為了確診寶寶是否是母乳性黃疸,建議媽媽停三天母乳來觀察寶寶的黃疸情況,如果黃疸明顯減輕可確診為母乳性黃疸,就可以繼續母乳喂養。需要注意的是媽媽暫停母乳喂養的階段,一定要把母乳按時擠出來。
PART 5
黃疸寶寶如何曬太陽?
日光照射是一種安全有效且經濟、便利的方法,能夠在家庭中進行,在治療過程中不用停止母乳喂養,避免了母嬰分離的煩惱,而且能夠極大地降低治療費用。那么,如何給寶寶來一場舒服且有效的日光浴呢?家長可以在上午10時前和下午4時后將新生兒置于有陽光照射的窗邊,閉門窗避免對流風,室溫控制于28℃,戴眼罩,尿不濕保護會陰部,盡可能暴露面、手、腿、足、或胸、背部等皮膚,但也要根據陽光強度及室溫注意保暖。非太陽光直射,僅利用散射的光線照射。
注意事項:
1.照射過程中應經常觀察新生兒皮膚溫度及顏色,預防曬傷,并注意補充液體量,充分喂養,喂養后側臥位,避免吐奶導致的窒息。
2.照射治療可能會導致大便頻率增加,注意隨時更換紙尿褲,保持臀部干潔清爽,避免出現紅臀。
3.日光照射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出現短期的副作用,包括皮疹、腹瀉等,但癥狀均較輕微,在停止照射后可自行緩解[4-5]。
劃重點!!!
在家中如何觀察寶寶的黃疸情況呢?
皮膚黃染一般從顏面部開始蔓延至軀干及四肢,當出現足底及手掌黃染,提示黃疸非常嚴重,需要盡快處理。
家庭如何護理?
1.適當曬太陽,但注意不要讓太陽直射眼睛,避免傷害;
2.保證寶寶吃飽喝足,促進膽紅素排泄。
何時需要就醫?
1.寶寶黃疸程度較重,進展快,或足月兒生后2周、早產兒生后4周黃疸仍未消退。
2.黃疸消退后再次出現或加重。
3.寶寶黃疸同時伴發熱、吃奶減少、反應較之前變差、腹脹或吐奶增多、大便發白等不適表現。
歡迎轉發
瑞金醫院產科病區
撰稿人:季文佳、連家安
指導醫師:唐海婷
編輯:張子晴
參考文獻
[1] Weiss AK,Vora PV.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onate and young infant [J].Pediatr Emerg Care,2018,34(4):280-283.
[2] 張玉蘭,王玉香.兒科護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48,63,71-73.
[3] 楊靜麗,王建輝.2022版美國兒科學會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管理指南解讀.[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3,25(1):11-17
[4] 李建瑜.游離膽紅素預測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9,46(8):575-579.
[5] 李富榮,孫立霞.日光透照對新生兒黃疸與母乳喂養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5):983-98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