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打擊中國造船業的事兒,我看大家都在談問題,卻沒人說中國到底應該如何接招,接下來,我想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批評指正。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近期拋出“中國船只港口費”提案,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造船只最高單次收取150萬美元的所謂“服務費”,妄圖以單邊主義手段遏制中國造船業發展。這項被業內稱為“貿易災難”的政策,不僅在美國國內引發航運、農業、能源等多行業劇烈反彈,更暴露出其產業空心化的致命短板。
個人認為,面對美國的圍堵,中國造船業需要構建“市場+技術+生態”的三維防御體系,主動打響“多維自衛反擊戰”,以一套組合拳破局全球海運格局。
首先,從市場方面進行精準狙擊,全力撬動美國內部分化杠桿。
美國提案的最大軟肋在于對其國內產業鏈造成的直接傷害。數據顯示,美國航運企業船隊中 70% 的船只由中國制造,Seaboard Marine 等龍頭企業更是高度依賴中國船舶。中國可聯合美國農業協會、煤炭委員會等利益集團,放大政策誤傷效應。通過組建“全球海運利益聯盟”,支持美國中小企業訴訟維權,推動西海岸碼頭工人協會等組織發聲,形成“美國政策傷害美國利益”的輿論鐵證。
同時,利用 WTO 爭端解決機制,舉證美國政策違反《1994 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最惠國待遇條款。當前提案涉及的 98% 掛靠船只收費條款,明顯違背國際航運慣例,可聯合歐盟等其他受影響國家一起,構建多邊反制陣線,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
其次,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造船業要加大自身的技術攻堅,筑牢全球競爭護城河。
中國造船業的核心優勢在于完整的產業生態。2024 年數據顯示,我國造船三大指標連續 15 年全球第一,手持訂單排期至 2030 年。面對美國“扶持本土造船”的妄想,我們需要加速推進三大技術突破:
第一,構建智能船舶生態,依托全球最大的 5G 船廠集群,推廣“船舶大腦”智能控制系統,實現船體“設計—建造—運維”全周期數字化。
第二,推動綠色動力革命,搶占雙燃料船舶市場先機。加速氨燃料、氫燃料電池等前瞻技術布局,形成代際技術壁壘。
第三,加強高端裝備自主化,針對美國“卡脖子”的船用曲軸、低速機等核心部件,實施“供應鏈強基工程"。
其三,重構生態,打造海運新經濟走廊。
美國港口費政策本質是針對中國的"市場封鎖”,中國需構建“雙循環”海運網絡。比如加速一帶一路支點布局,建設“智慧母港”體系。通過“港口 + 產業園”模式,將海運節點升級為區域經濟中心。再比如加強數字航運基礎設施建設,推廣自主研發的 LOGINK 物流信息平臺,構建全球海運數字孿生系統。加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遠洋航運的應用,構建不受制于 GPS 的獨立定位體系。
此外,還可以產業協同創新聯盟,組建“造船 - 航運 - 港口”產業共同體。開發“船載智慧物流艙”系統,實現貨物從工廠到貨架的全程可視化。
我們可以從戰略上進行反制,主動構建新型競爭規則,而不是在美方定義的規則里被動挨打。
面對美國的單邊制裁,中國需創新“規則和標準”。比如,制定綠色航運國際標準;創新海運金融工具,發行“一帶一路海運債券”,設立規模 1000 億美元的全球海運發展基金;開發人民幣結算的海運保險產品,降低對 SWIFT 系統的依賴。
美國的“港口費”鬧劇,本質是其產業空心化的垂死掙扎。中國可通過精準的利益分化、持續的技術攻堅、創新的生態構建,我們不僅能挫敗美國的圍堵圖謀,更將引領全球海運業的第四次革命。
過去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和美國人談國際道義講不通。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不妨主動出擊,用實力和他們對話,就是對單邊主義最好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