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喜歡用“九大簋”或者“滿漢全席”來形容豐盛的筵席,因為這兩個詞都是與古代宮廷的宴會標準有關的。
▲點擊收看視頻
所謂九大簋,即用九個大簋來盛放食物。簋和鼎一樣,都是先秦時代王室貴族的食具和禮器。根據《周禮》的飲食標準,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人用三鼎二簋。因此,鼎是用單數,簋是用雙數。
▲簋,圖源網絡
但這個標準流傳到民間之后,由于百姓家中沒有鼎,而“九”又象征最大數,加上對于廣東人來說,又和“長久”的“久”是同音,意頭也好,“九簋”就成為了宴客的最高標準,而在中間加個“大”字,就顯得更加豐盛隆重。于是,“九大簋”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了。
所以,廣東人招待貴賓一般就會上九道菜。好像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到訪廣東,廣東省政府在白天鵝賓館設宴款待,筵席包含“四菜一湯一點心”,再加上飯、甜品、水果,就共計九個款式了。
▲英女王到訪白天鵝賓館,圖源網絡
至于滿漢全席,出現得就比九大簋要遲了。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時,揚州官紳接駕大擺筵席,匯聚了滿族和漢族的眾多珍貴菜式,旨在提倡滿漢一家。于是,在康熙皇帝66歲大壽時,就將這種滿漢菜式合做的筵席引入皇宮,為漢、滿兩族官員特設3天6宴,提供300多款佳肴,并御書“滿漢全席”而得名。
不過,2018年,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任萬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指出,所謂“滿漢全席”其實并不存在,實際只有滿席和漢席——滿席在宮內舉行,漢席在宮外舉行,而不會同時舉行,且費用預算和招待級別也有差異,但無論滿席還是漢席,一般也只有十幾個菜式,并沒有上百個那么多。
▲圖源網絡
那么,民國時代京津兩地流行的滿漢全席108道菜又是怎樣來的呢?很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酒樓為了營銷奢華宴席的需要,就參考了李斗之《揚州畫舫錄》,當中所記錄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的食單,并聘請流落民間的前清宮廷御廚所創制的了。
▲圖源網絡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后,由于滿漢全席不符合當時的時代風氣,于是就逐漸在中國內地失傳了。但在二戰后的香港,依然陸續有大同酒家、金國酒樓、文華東方酒店等等,就曾舉辦過菜式過百款滿漢全席了,當中包括熊掌、象鼻、鱘龍魚、鹿尾羓、果子貍、海狗魚、北鹿及白鶴等等,要分兩日四餐才能吃完。
有記錄的最后一次滿漢全席是在1977年11月2日至3日,香港國賓酒樓受日本TBS電視臺委托,以10萬港元的價格制作了一套共108道菜的滿漢全席。
▲當時的報道
當時,TBS電視臺邀請了12人品嘗了這次滿漢全席,其中7人是日本人,5人是香港人,當中包括我們所熟知的著名藝人汪明荃——汪阿姐。這次滿漢全席的整個過程,都由人造衛星直播到日本,吸引了全球眾多媒體的關注,引發了七八十年代日本游客訪港“揾食”的熱潮。
雖然在香港舉辦一場滿漢全席收費不菲,但實際上商家都是勉強維本,原因是食材難找,成本太高。據報道,國賓酒樓要動用了160多人,花了3個月才能籌備完成,單是訂制鍍金餐具已用了4萬多港元。所以,當時做滿漢全席的主要目,都只是為了展示酒樓品牌實力以及推廣香港旅游業務。
▲圖源網絡
再后來,由于大家的飲食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環保觀念深入人心,過去那種追求山珍海味、鋪張浪費、高調奢華的飲食品味亦逐漸遭到摒棄。
所以,滿漢全席亦自此淡出了歷史舞臺,反而是九大簋的形制就一直在粵港澳地區保留了下來,演化出“八菜一湯”這樣招待貴賓的標準,既顯得豐盛,但又有所節制。
在你的家鄉,又是用什么菜式來招待貴賓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羊記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