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段明珠
頭圖 | 視覺中國
眾所周知,這兩年是餐飲難關,幾乎每新開兩家餐廳就有一家會關閉;而大資金早在2021年初就對餐飲說了拜拜,證據是龍頭海底撈從最高76.82港元/股一路跌到目前的18塊多。
雖然海底撈憑借2024年財報證明自己還穩得住,第二日股價也趁勢收獲超6%的漲幅,但很難說其在未來還能有多高的成長空間。
2024年營收、凈利同比僅分別微增3.1%和4.6%;放開加盟、狂開“小號”后,門店總數仍呈收縮態勢;從“啄木鳥”到“硬骨頭”再到“紅石榴”,一系列組織變革盡量讓海底撈穩住,但近期對負面事件的處理有失水準,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管理經營的缺位。更何況,海底撈的一些增長是建立在“壓榨”產業鏈上的兄弟得來的。
數據來源:海底撈2024年財報
越來越卷的價格和利潤空間,消費迭代跑在消費市場前,海底撈之前賴以成功的模式已逐漸被顛覆。
此時誰還在關心海底撈?是去年4.15億人次的顧客,持幣觀望的加盟商,還是持有55.74億流通股??的投資者?
防守大于進攻
對于餐飲企業,過去的研究方法是單店模型盈利基礎上,疊加開店數測算增長預期,再根據市場總量及可能切分的蛋糕來給估值。當前這一套雖然面臨失效,但仍有借鑒價值。
海底撈平均單店營收及成本測算2024年A項目2024年B單店面積(平米)900-1200水電開支3.40%客流量(萬人次/年)31.6折舊攤銷等6%人均消費(元)97.5其他開支5%翻座率4.1經營利潤率13.7%單店平均日銷售額(萬元)8.44單店利潤(萬元)單店營收(萬元)自營單店投資成本500萬左右原材料37.90%加盟店單店投資成本800-1000萬人力成本33.00%回收周期1-3年租金及相關1%
以上為根據海底撈2024年財報推算出的平均單店模型。
總體來說,經營海底撈還是門不錯的生意:以正常千平左右的店面來計算,一年的營收能在3000萬左右,而利潤能達到300多萬;自營新店前期投入若在500萬左右,回收期1年左右;加盟剛放開,單店投資成本較高,預計在千萬左右,而回本期也就更長,預計3年左右;也即對加盟商來說,可能會略有點雞肋。
從成本角度看,相比餐企成本呈現的“343”結構(房租、原材料、人工成本占比),海底撈的成本中租金占比低至1%,說明其仍有品牌勢能,曾經的“爛店之王”仍有余威(指租賃商場劣勢位置但生意照常火爆)。
其原材料成本占比降低,財報中給出的原因是“原材料及易耗品采購價格降低”,相當于用頤海國際給海底撈輸血。這一局面估計要等到火鍋市場競爭烈度下降才會有所改變。
從收入端來看,人均消費和翻座率兩項決定餐廳在一塊田里能否更大程度創收。海底撈人均消費在2021年達到110.1元后已經4連降,2024年更是降至97.5元。當行業整體進入微利時代,疊加消費大環境及消費者群體變化,海底撈這一指標很難短期得到改善。
海底撈2024年翻座率重新回到4.1次/天,達到生死線之上,不過上半年其翻臺率一度回升到4.2次/天,下半年略有下滑,且伴隨著服務縮水等原因,后續要繼續保持翻臺率擴張勢頭難度加大。
所以海底撈原來的陣地只能算穩住,想獲得增長,重擔落在加盟擴店、外賣業務和開拓副牌上。
海底撈過去一年新開62家餐廳,其中自營餐廳59家,加盟餐廳3家,重啟2家前期關停的店;與此同時,全年關閉或搬遷了70家老店,所以截至2024年底,海底撈自營餐廳數量為1355家,較上年同期的1374家減少19家。
2024年3月,海底撈首次開放加盟,截至年底已有13家加盟店貢獻1670萬營收,相當于每家加盟店當前貢獻營收128萬;直接計算,假設開出500家加盟店能貢獻出6.4億營收,也就只占當前營收的10%,想象空間不大。當然其加盟業務還需要繼續觀察。
海底撈2024年外賣業務收入達12.54億元,同比增長20.4%,主要是一人食精品快餐帶來的;但對整體營收貢獻僅占2.9%,只能算有益的增量。
2024年海底撈還在狂開小號,到年底通過內部創業創立了包括焰請烤肉鋪子、火焰官、小嗨火鍋等11個餐飲品牌共計74家門店;但對應的營收為4.83億元,營收占比為1.1%;簡單計算的話,相當于一家新品牌店一年營收650萬,只能達到主品牌20%的水平,算是有益的嘗試。
總體來看,海底撈多品牌戰略在中短期內想象空間不大,其業績成色依舊要看其火鍋業務。2024年全國火鍋市場規模達6,175億元,同比增長5.6%(紅餐大數據),海底撈未能跑過行業平均水平,當然要考慮到其體量大。預計2025年中國火鍋市場規模達到6,500億元,海底撈仍面臨不小挑戰。
對組織能力提出新考驗
不說餐飲行業的生態變化,僅海底撈近幾年急速擴張再收縮、再到2024年各種創新,這就讓其經營的復雜度大幅提升,對此其也不斷進行組織變革以適應。
2020年海底撈逆勢新開500多家店,幾乎再造一個海底撈;而2021年“啄木鳥計劃”關閉近300家低效門店,同時減少冗余層級,提升總部對門店的管控效率。這也幫助其完成了止損與扭虧的第一步。
2022年海底撈在行業復蘇背景下推出“硬骨頭”計劃,重啟部分關停門店;2023年以區域教練制取代原有的跨區家族制管理模式,調整后全國劃分為19個大區,由區域教練直接管理門店,減少中間層級,強化區域市場洞察能力。
第二步的核心在于通過更嚴格的管理模式和針對性的激勵機制,提升既有資源的利用效率。2023年上半年,100家“硬骨頭”門店中超過80%已實現盈利。而區域教練制也提升管理效率和響應區域市場需求,例如北京推出糖葫蘆、蘇州上線小龍蝦炒飯等本地化產品,并幫助其管理成本下降約15%。
兩次調整反映海底撈在規模化擴張與精細化運營間的動態平衡,意圖通過戰略收縮夯實基礎,再以靈活架構應對市場復蘇。
2024年海底撈依然變革不斷,一是推進加盟商模式,意在獲取下沉市場增量;二是推出“紅石榴計劃”,由新任CEO茍軼群及“運營五虎將”團隊推動多品牌孵化(如焰請烤肉、小嗨火鍋)。這標志著海底撈從“危機應對”轉向“可持續增長”,組織架構從單一火鍋品牌向多業態矩陣轉型,意圖通過內部創業機制探索新增長點。
預計海底撈將進一步細化區域管理顆粒度,推動“標準化+本地化”雙軌模式。不過無論是加盟商方式的區域擴展,還是副牌的品牌擴張對海底撈目前管理方式都有挑戰。
比如加盟商管理,海底撈采用的是更接近麥當勞托管模式,總部為加盟商提供系統的經營管理、人才培訓、供應鏈支持等,這意味著海底撈仍需要有強大的人才儲備;且2024年其實其在低線市場關閉門店更多,而有70%加盟商正是來自低線市場,如何真的做到雙贏是擺在面前的第一關。
而過往餐飲公司發展多元品牌基本是自上而下,目標相對清晰,給到的扶植力度也高(如九毛九孵化太二酸菜魚);對應來看,海底撈的副牌發展策略看似將員工和公司發展深度綁定,但員工創業失敗仍可回到海底撈,下限有保障,可海底撈多元化并不聚焦,投入也就有限,這必然導致副牌成功的不確定性較大。
截至2025年3月,海底撈開的“小號”超一半已歇業,三分之一的品牌存活時間不到1年。
最后,總體來看,海底撈無論是主品牌,還是第二增長曲線,短中期空間都不大。
那么,誰還關注海底撈?
不可否認海底撈有消費粉,但過往的核心消費主力家庭群體消費不動了,消費者在年輕化。火鍋賽道也呈現出求新求鮮、高性價比、重視體驗等趨勢,海底撈雖通過“科目三”等捕捉到新顧客群體,如何持續迎合新消費主力仍是重要議題。
據調查,消費者在選擇火鍋時最看重食材新鮮度,其次是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對環境和服務方面的寬容度更高。顯然這個排序對海底撈并不算友好。
有分析師和券商機構預測海底撈2025年的營收增速在7%左右,考慮到其當前市盈率雖不到20倍,但股價接近兩年高點,沒有新故事,也沒有更高的天花板,資本市場已經對海底撈失去興趣。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168093.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