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川某希望小學荒誕的采購清單:最騷的是回應“消息不實”。
即便采購的相機換成了佳能,相關方也被網友扒掉了底褲。
相機采購價超市場價20多倍,除顫儀價格翻到近3倍,洋相出到天際,竟然還能回應“網上消息不實”,這是真敢拿網民眾的智商用腳碾啊。
知道什么叫慈善刺客嗎?
不要問,問就是供應商 審批方 驗收組程序合規合法。這一條龍上的各位,莫非聚在一起海底撈?
這套路,用爛了就剩下惡心了。
看那些躺在采購清單上的數字,不覺得它在荒誕中透著悲涼嗎?
民眾在戲謔里壓抑著憤怒。希望小學的“希望”被弄得面目全非,公眾善意又一次面臨信任崩塌。
他們為什么能如此吸血?
北師大教授王振耀揭示的真相令人心驚:
全國2800多家基金會中,90%具有官方背景。捐贈數據長期"休眠",地方慈善組織往往與民政部門"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這種官僚化運作模式幾乎成為善款流動的暗河,逃離了公眾視線。
王教授坦言,《慈善法》實施七年,他們的年檢合格率常年保持99%,審計報告里永遠寫著"未發現重大違規"。
但,看看某會的年度賬單吧。
5個人(倆退休)的機構一年花124萬,而救災支出僅為1.4萬,保管費卻為99%。
能把99%的預算做成了"保管費",可見制度空轉的齒輪早已銹死。
教授說,慈善數據全靠自覺,慈善若脫離了公眾視線,結果會令人絕望,這是逼著國人集體戒掉“善良”。
的確很可悲,善意流失會導致更深層的社會危機,慈善的倫理根基若被持續動搖,以后再強大的"感恩秀"或許也挽救不了了。
這樣的困局怎么破?
可能,唯有透明化才能打破黑箱操作。
德國有"社會法庭"制度,即捐贈人 受益人 獨立律師組成的三方監督委員,他們會對善款使用行使否決權。
但這兒行的通嗎?
我們透過他們采購相機里的扭曲的鏡像,至少應該看到變革的契機。
若遏制不了瘋狂,公眾就會徹底關上善意之門,那時失去的將不僅是捐款,還有社會的溫度和良知。
這些屢屢上演的采購荒誕劇,并不應該成為慈善墓志銘。
但,怎么辦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