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既是一個標桿又是一個奇跡。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做到像我國一樣擁有最為完整的工業生產制造體系以及讓出產的產品享譽全球、聞名世界。
可隨著美國將矛頭指向我國同我國開打貿易戰之后,一些國家便開始蠢蠢欲動,紛紛表現出了足以“取而代之”的架勢和野心。
這樣的國家數量還真不算少,曾和我國有過邊界沖突的印度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2020年,莫迪政府推出了雄心勃勃的“生產掛鉤激勵計劃”,希望以“印度制造”取代“中國制造”。
可僅僅過去了4年,這一計劃就已實質性破產,盡管還沒得到官宣。
據媒體報道,4名印度政府官員爆料稱,“印度政府搞了4年、規模高達230億美元之巨的制造業扶持計劃未能實現目標”。
這里的制造業扶持計劃就說的是大力發展印度制造業,振興印度制造。
目前該計劃的情況是不再延期,莫迪政府會考慮推出激勵制造業發展的改版方案。
但意圖相較取代中國制造而言已然有了很大不同:盡快報銷在印度投資建廠的企業所花費的巨額費用,使得在印企業能夠更快地收回部分成本,最終提振低迷制造業的發展情況。
從中不難發現,中國制造的標簽是印度所不能取代的,印度終將為說大話、愛吹牛付出慘痛的代價。
然而,印度競爭不過我國并非沒有原因。
與其說印度主動認輸,不再追求印度制造倒不如說中國制造有著一些優點是印度不具備且不能比擬的。
其一是印度人口整體的素質沒有我國高。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就轟轟烈烈地開展了掃除文盲運動。
當時的情況是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多都是文盲,文盲率居高不下。
可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前,這樣的情況已經得到大大提升。
改革開放沒多久后,我國又將教育重心放在了大力開展高等教育之上。
到今天時我國人口的總體素質已然超出了以前數倍,而印度卻仍然停留在以前的階段當中。
其二是國人身上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蘋果公司曾將印度工廠視作為生產iPhone15系列產品的主力軍,可后來的情況是印度工廠的產能完全不能滿足蘋果公司的需要。
為此,蘋果公司不得不將大半生產線又搬回我國,只在印度留下了一小部分生產線。
之前出走我國、外遷東南亞的富士康也作出的同樣的選擇,雖然這次富士康重回我國是布局新能源電車行業,但也足夠說明國人身上擁有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得到了一致認可。
其三是中國制造采取的方式不是掠奪式經營,反而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我國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在發展起來之后走出去,為其他國家和世界發展做貢獻。
可印度卻沒有這樣廣闊的心胸,反而在對待外資方面保持了極其貪婪的天性。
這樣的做法可以用一句話加以概括:不管是美國的、英國的還是中國的,到最后統統都會變成我們印度自己的企業,全都是我們印度自己的民族企業。
盡管很赤裸裸,可這就是莫迪主政以來印度得以快速發展的秘密所在。
在亞洲富豪榜上,有一個永遠的但又非常神秘的印度富豪,穆克什·安巴尼。
他是印度信實集團現任總裁,前年其子在孟買舉辦了天價婚禮,就連莫迪都前去參加,給足了面子。
莫迪之所以會這樣做完全是印度信實集團擁有的分量實在太重,可印度信實集團卻是靠著掠奪式的手段發家,進而成長為今天的龐然大物、巨無霸企業的。
據說,穆克什·安巴尼還欠了我國很多錢沒有還。
中企當中也有很多吃了印度啞巴虧的,如小米等科技企業。
印度如此惡劣的經商環境讓外資撤離的速度相較于進入的速度來說,已然高出數倍。
在這樣的情形下,印度制造何以戰勝中國制造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莫迪恐怕早已心知肚明,只是他不愿、不能也不必理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