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胖胖呢,前段時候好像寫過自己買保險的一段經歷,交了幾年保險,一受傷到了理賠環節,保險公司甩出來一整張流程清單,密密麻麻的條款加上一堆證明材料,整個流程非常復雜。
胖胖當時一看,這不就是勸退嗎?
算了算了,錢當喂狗了,直接放棄!
不過吧,保險這個行業,總是陰魂不散。
胖胖身邊有不少親戚朋友后來都進了保險公司,一干上這行,整個人都變了,張口閉口就是保險,見面第一句話不是“吃了嗎”,而是“我們公司又出了什么保險了”
如果你說還沒買,那對方立刻就能滔滔不絕地跟你講三個小時保險的“重要性”,生怕你這輩子都不買保險一樣。
其實胖胖最反感的,不是他們做保險,而是他們那種“入坑前好話說盡,入了坑就不講理”的態度。
買的時候,保險銷售信誓旦旦地保證:“這個保險絕對靠譜,賠付比例超高,理賠流程特別簡單。”
可真到了理賠環節,保險公司嘴臉立刻翻轉,恨不得用盡一切辦法拒賠。
最近呢,就發生了這么一件事,3月25日,據大象新聞報道,上海一位媽媽,給剛滿月的女兒買了50萬保額的重疾險,年保費4632元。
結果孩子突發疾病去世,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翻出條款,硬說“不符合嚴重心肌炎的理賠條件”,最后只愿意退3年保費1.38萬元。
這是什么操作?
重疾險不就是防這種突發重大疾病的嗎?
孩子都去世了,還在跟家屬摳字眼?
而保險公司鉆的這個空子,居然是“嚴重心肌炎”這個詞的定義問題。
后面這媽媽請了律師,律師一分析,發現“嚴重”只是個形容詞,并不是一個固定的疾病名稱,所以保險公司就利用這一點,硬是把應賠的錢扣住了。
直到律師介入,保險公司才不得不賠償,并且承諾同類案件也按這個標準處理。
但問題來了,如果沒有律師,普通人怎么辦?
那些沒維權的人,錢是不是就這樣被保險公司吞了?對吧?
為什么他們總是愛找各種理由拒賠?
很簡單,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決定了他們要盡可能地少賠錢、多賺錢。
你像開始賣保險的時候,什么都好說,在銷售階段,保險代理人的任務就是讓你買單,所以這個時候,他們的嘴甜得能像蜜餞,什么話都敢說。
“這款保險超值,性價比特別高!”
“保障范圍超廣,各種疾病都能賠!”
“理賠超級簡單,材料提交上去,很快就能到賬。”
但你一旦簽字交錢,這些承諾就成了空話,因為真正說了算的,是保險合同,而不是銷售嘴里的話。
而你說保險合同的特點是什么?
長、繞、復雜、難懂!
胖胖可以負責任地說,99%的人買保險的時候,根本沒認真看合同,更別提理解里面的條款了。
所以,保險公司最喜歡的就是在合同里埋各種雷:
用模糊的詞匯,比如“嚴重”心肌炎、“特定”癌癥、“符合”某種標準——等你出事了,他們就可以用這些詞來挑毛病。
設置各種免責條款,比如某些疾病要住院超過一定天數才賠,或者必須經過特定的檢查手段才能認定。
用復雜的表述方式,讓你讀不懂,等到要賠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執行。
就像這次的上海媽媽的案子,“嚴重心肌炎”到底是什么?這個詞本身就沒標準,保險公司自然能鉆空子。
一旦只要出事了,保險公司會按照合同賠錢嗎?
其實這不單單是胖胖的個人經歷,胖胖身邊很多朋友也在反應,理賠時找各種理由拖、扣、拒。
保險公司會先讓你提交一大堆材料,每一樣都要求嚴格,稍微有一點瑕疵,就要你重新提交。
等你材料交齊了,他們再找各種理由拒賠:
“這個病不符合重疾標準”——案例中的“嚴重心肌炎”就是這樣被拒的。
“缺少某項關鍵材料”——比如必須要三甲醫院的某種特定檢查報告。
“這個情況不在保障范圍”——合同里的字眼可能就藏著陷阱。
這時候,很多人已經折騰得精疲力盡了,尤其是剛經歷過重大疾病或者家人去世的,根本沒有精力跟保險公司打官司,于是很多人最后就不了了之,保險公司就這樣省下一大筆錢。
當然,胖胖也不敢一棒子打死所以的保險,保險本身不是騙局,但有一大部分保險公司的運作模式,決定了他們會想盡辦法少賠錢、多賺錢。
所以說,保險這東西吧,真正決定你能不能拿到理賠的,不是你交了多少錢,而是你有沒有那個精力、能力、資源去和保險公司“較勁”。
你以為自己買的是安心?其實你買的是一張斗智斗勇的入場券。
你以為理賠是走流程?其實是闖關游戲,關關卡著你,層層設阻。
說白了,保險公司就是賭你出事時不會來找他們,或者即使你找上門,也被一堆流程、條款、專業術語整懵圈,最后只能認栽。
但凡你愿意較真,他們就得盤算盤算:
如果你是個普通人,沒人撐腰,算了,不賠!反正你沒精力折騰。
如果你開始找律師、投訴、上媒體,呦,麻煩大了,趕緊賠,不然影響太壞了。
所以吧,每次保險公司一被曝光,就立刻改口說“這是個例,不代表公司整體風控”,然后迅速掏出錢來滅火。
但問題是,你敢說這只是個例嗎?
如果不是媒體報道,這個上海媽媽的案子,能拿到理賠嗎?
如果不是律師介入,那些之前被拒賠的家庭,能有同樣的“補償”嗎?
這就像一個人偷了十次錢,結果被抓住一次,就說:“你們別冤枉我,我只有這一次。”
這話有人信?
所以吧,有些保險公司的精髓,不在于賣保險,而在于“降低賠付成本”,他們的思維邏輯,和賭場一樣:
贏了是我的,輸了是你的。
買的時候,他們告訴你:“萬一出事了,我們就是你的依靠。”
但真出事了,他們的態度立刻180度大轉彎:“這個不符合理賠標準,那個材料不齊全,麻煩您回去補一下。”
他們有很大部分不是慈善機構,甚至不是“風險共擔”,他們的本質就是資本運作:
你交的保費,是他們的盈利來源;
你不出險,他們賺得盆滿缽滿;
你出險,他們想盡辦法少賠、拒賠。
所以,真相是什么?
不是買“保障”,而是買了一場馬拉松式的斗爭資格。
有精力、有資源的,跑完全程還能拿回點錢;
沒精力、沒資源的,跑到一半倒下了,錢也就打了水漂。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在買安心,而是在買一個未來可能需要“硬剛”的資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