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車市的財報季,吉利汽車以一份堪稱“現象級”的成績單打破行業預期。總收入首次突破2400億,同比增長34%;歸母凈利潤達166億元,同比激增213%。這一增速不僅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更將比亞迪甩在身后。同期,長城汽車雖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76.6%-85.14%,但絕對規模與增速卻也難望其項背。
凈利大增,分紅也水漲船高,吉利汽車今年分紅率繼續保持在30%以上,每股派息金額每股三毛三港幣,每股收益同比增長50%。
財報數據的背后,是吉利汽車盈利能力的悄然提升。
2024年吉利汽車的單車均價提升至10.7萬元,毛利率達15.9%,凈現金儲備增至39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長城汽車雖在高端車型和海外市場有所突破,但新能源轉型速度還較為緩慢,導致整體規模與利潤彈性仍顯不足。蔚小理由此可以看出,吉利的逆襲,某種意義上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邏輯正從“規模擴張”向“質量突圍”轉變。
01 新舊勢力對決:現金流與造血能力的“生死競速”
除了凈利潤增速碾壓傳統車企外,吉利汽車還與新勢力車企的“增收不增利”形成了鮮明對比,可以說吉利的財務健康度堪稱行業典范。根據財報,2024年,新勢力“一哥”理想汽車凈利潤同比下滑31.9%至80.45億元,小鵬汽車雖減虧但仍虧損57.9億元,蔚來凈虧損擴大至224億元,零跑全年虧損28.2億元。而吉利不僅營收與利潤雙增,更手握398億元凈現金儲備。這種“自我造血”能力,為其研發投入與戰略布局提供了堅實支撐。
在研發效率上,吉利的模塊化技術優勢凸顯。SEA浩瀚架構與雷神混動系統的應用,使單車成本下降12%,新能源研發投入僅為新勢力的三分之一。反觀新勢力,蔚來研發投入占比達19%,理想研發投入超200億元,但盈利前景仍不明朗。吉利的“技術普惠”策略,使其在價格戰中保持15.9%的毛利率,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02 新能源轉型進入“兌現期”,銀河成盈利新引擎
亮眼的財報數據指標外,吉利汽車2024年新能源成效尤為顯著。2024年其新能源銷量達88.8萬輛,同比增長92%,國內滲透率連續五個月突破50%。更關鍵的是,新能源板塊在下半年實現全面盈利,成為繼比亞迪之后第二家規模化盈利的中國車企。這一突破打破了“新能源必虧”的行業魔咒,驗證了傳統車企轉型路徑的可行性。
作為新能源轉型的核心載體,吉利銀河品牌可以說功不可沒。吉利銀河2024全年銷量49萬輛,同比激增80%,遠超行業平均34.5%的增速。從產品矩陣來看,吉利銀河系列通過混動與純電雙線布局,覆蓋轎車、SUV、MPV等全品類,已經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對此,國泰君安也發布研報稱,吉利三大主品牌(吉利、銀河、領克)協同效應顯著,新能源產品矩陣完善,并給予“買入”評級。與此同時,極氪品牌在高端市場也逐漸站穩腳跟,全年銷量22萬輛,同比增長87%,并在2024年實現扭虧為盈,進一步強化了吉利在新能源領域的盈利韌性。
03 吉利的全球化野心與產業重構
2025年,吉利將推出10款全新新能源車型,目標銷量271萬輛,其中新能源占比超55%。通過技術創新與全球化布局,吉利正試圖用三十年時間走完西方車企百年的路。
在海外市場,吉利2024年出口41.5萬輛,同比增長57%,連續五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其“歐洲戰略”與“東盟戰略”并行,通過本地化生產與研發,逐步構建全球供應鏈體系。相比之下,比亞迪雖海外銷量突破40萬輛,但單車均價24.7萬元的高端化路徑面臨更大挑戰,而長城汽車的海外增長更多依賴燃油車,新能源出口占比不足20%。
吉利汽車的崛起,本質上是傳統車企轉型方法論的勝利。通過“混動+純電”雙輪驅動、模塊化技術降本、品牌矩陣協同,實現了規模與效益的平衡。
當新勢力仍在為盈利掙扎時,吉利已悄然構建起“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閉環生態,為中國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在這場全球汽車產業的大變局中,吉利的故事或許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