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芳 作
“一開始說是免費體驗,結果很快就開始賣課了,各種話術誘導你買。”今年72歲的李玲在“老年大學”上了幾節課后深感自己“掉進了一個連環套,錢花了不少,但什么也沒學到”。《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一些不良商家盯上了老年教育這塊“香餑餑”,以“辦老年大學”為幌子,打著“免費體驗”“名師授課”的旗號,將推銷課程包裝成“學習機會”,誘導老年人掏錢購買高價課程,賺取高額利潤,導致一些老年人掉入消費陷阱。
隨著老年人經濟狀況的改善,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希望繼續接受教育,充實精神文化生活。在老齡化社會中,老年教育不僅是應對老齡化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
一方面,受限于資金、場地、師資等因素,一些地方出現公辦老年大學“一位難求”的情況。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全國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已達7.6萬所,參加學習的學員2000多萬人,但只能滿足8%左右有需求的中老年人。即便如此,一些老年大學的課程建設也存在創新不足的問題,老年教育課程長期以藝術類居多,健康、人文、社會參與類課程數量偏少。
另一方面,公辦老年大學供不應求,讓民辦老年大學、教培機構“活”了起來。一些民辦教育機構質量良莠不齊,教師資質難以保證,卻打著“老年大學”的旗號,利用老年人群體防范意識薄弱、信息不對稱等特點,將推銷課程包裝成“學習機會”,通過“免費體驗”“名師授課”“收獲頗豐”等噱頭吸引老年人報名,再通過“饑餓營銷”“情感綁架”等手段誘導老年人掏錢購買高價課程或相關產品。
不讓“銀發課堂”淪為“坑老溫床”,需要構建全鏈條防護體系。
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文件中提到,創辦老年大學必須經過教育部門的審批,取得辦學資質才能招生。除了公安部門嚴厲打擊詐騙行為,設立老年人一站式維權通道外,更需要明確監管主體,將各級各類老年大學納入教育或民政部門統一管理,建立課程備案、講師資質審核制度和備案制度,建立“課程黑名單”,公開透明收費,并預防老年大學違規與培訓機構合謀欺騙老年人。
不讓“銀發課堂”淪為“坑老溫床,為老年教育立法是根本。比如,2025年上海兩會上,上海市人大代表黃宗逵聯合了施政、張丹丹、李玉剛等40名代表提出了《關于修訂〈上海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的議案》。其中就提到,老齡化程度加快,老年教育的供給壓力大,《條例》有關老年教育的相關規定難以滿足當今老年市民學習需求。
立法需要時間,供給則要趕速度。除了目前專門的老年大學、企業老年大學、國家開放大學要進一步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優化創新課程建設外,各地還要創新思路、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不斷擴大老年教育覆蓋面和創新老年教育維權途徑。就前者而言,可以優先發展社區老年教育,建立健全線下的社區老年教育辦學網絡,以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可以大力發展線上老年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指導,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和興趣,推薦最適合的課程和活動。就后者而言,比如,探索“老年教育機構星級評定”,試點“銀發教育消費冷靜期”制度,鼓勵子女成為父母“文化消費”的守門人等。
圖文來源:人民法院報·2版
編輯:木南
校對:梅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