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新時代德育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班主任課程育人能力,人大附中朝陽學校小學部啟動班主任專業素養提升計劃。3月25-26日,小學部副校長馬小欣在學校支持下,主持開展了“切實發揮班會育人功能”專題研修活動。本次培訓創新采用案例診斷式研修模式,聚焦班會課設計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通過“觀察-解構-重構-遷移”四階研修路徑,為班主任專業成長注入新動能。
案例破冰:“盲盒之辯”激活德育新思維
研修伊始,馬小欣副校長通過《該不該買盲盒?》視頻課例全景解析,開啟沉浸式研修體驗。該課例以“現象級消費行為”為切口,通過“情境模擬-數據透視-角色辯論-公約制定”的螺旋式設計,展現“價值澄清”類班會的創新范式。“成功的班會應是教育智慧的具象化呈現,”馬校長強調,“要把握‘真問題、深探究、緩滲透'三原則,將說教場域轉化為思辨空間,讓價值觀在認知沖突中自然生長?!?/p>
精準把脈:班會課需緊扣“三實”內核
案例探討后,在討論“這是一節什么樣的班會課”環節,馬小欣副校長提煉出優質班會課的核心要素:真實發生、符合實情、產生實效。她以“盲盒班會”為范本,進一步闡釋:“真實的教育應源于學生切實的困惑,設計需符合認知規律,環節推進需層層遞進,最終讓學生從‘知道’走向‘做到’。”
規范設計:邏輯為綱,思辨為魂
圍繞“如何設計一堂規范的班會課”,馬小欣副校長認為“優秀的班會如同微型戲劇”,并提出“四維框架”:辯證思考定方向、言簡意賅明主題、層次清晰構環節、邏輯相扣顯深度。她建議,班會設計需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現象剖析—觀點碰撞—價值引領—行動內化”的閉環路徑,引導學生從表象思考走向本質認知,從而實現“知情意行”的育人目標。
微雕藝術:在細節處彰顯德育溫度
“班會課是看得見的德育哲學,”馬小欣副校長在研修總結中強調,“要用工匠精神雕琢每個教育細節,將40分鐘轉化為價值生長的‘黃金窗口期'。”參訓教師普遍反饋,此次研修培訓既有理論高度又具實操價值,為今后班會課設計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科學的方法論。
本次活動標志著班會課從“經驗型”向“專業化”的范式轉型,通過構建“理論-工具-實踐”的完整支持體系,破解了“重形式輕實效”的德育痛點。小學部今后將建立“班會課例資源庫”和“班主任工作坊”,通過“觀察-診斷-改進”的螺旋提升機制,持續深化立德樹人實踐創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