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探店
#hz,532
吃這家店實屬偶然。
本來預定了轉(zhuǎn)塘一家風很大的貴州地攤。想吃很久,一直沒騰出時間。
好不容易有空,菜都定了,在半路上收到老板娘發(fā)的消息:今天暫停營業(yè)。
看到消息我都傻眼了,邁出的腳步又收了回來。在原地站了一會兒,肚子不合時宜地傳來咕咕聲。
咋辦?跑都跑出來了,總得吃點什么再回去罷?
躊躇間,路過一家生意格外火爆的館子。
昨天不是降溫嘛,晚上的風還有點刺骨,即使這樣,這家店的外面也坐著吃飯的人。
作為一名吃貨,經(jīng)驗告訴我這家館子味道不會差。
于是抿了抿嘴唇,決定走進店里。
恰巧這時候一桌客人吃完正要離開,給我們一行人騰了空位。哈,一切都那么剛剛好。
進飯店先看環(huán)境,是我吃飯前的小小習慣。
說來也好笑,店里的客人都埋頭吃飯,只有我一個人伸長脖子,東張西望。
環(huán)顧一圈,發(fā)現(xiàn)店里的裝修簡約,干凈,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來吃飯的客人各個年齡都有,看來口味符合大眾。
廚房和大堂間隔了一層薄布,端菜的阿姨匆忙進出,也沒空招待我們,撂下一句:“掃碼點單就可以。”轉(zhuǎn)身又投入忙碌中。
這種場景我早已見鬼不怪了——以往吃過的那些接地氣的,熱鬧的小館子,大多都是同樣的光景。
坐定之后開始看菜單,菜系偏向杭幫風格,也賣炒飯和面食。
沒花太多的功夫細看,點菜下單,因為這時的肚子已經(jīng)發(fā)出了最大聲的抗議。
椒麻雞端上來的時候,我的目光一直跟隨這道菜,再也移不開。
和西北風味的椒麻雞不同,這道山地椒麻雞作了偏向江浙風味的改良。減輕了麻和辣,加重了醬和香。
又彈又嫩的雞皮掛連著雞肉,夾起一塊,還能看到從雞肉上滑落的紅油。
雞肉鮮嫩,牙齒碰到的第一時間會微微彈開,隨后一股淡淡的椒麻風味迅速從舌尖蔓延。
一塊雞肉下肚,吃得我胃口大開,眉毛也跟著跳了起來。
油爆蝦,大蝦開背,先炸后炒,讓每一只蝦裹上鮮甜的濃稠醬汁。
雖然還沒有到蝦最肥美的季節(jié),但每一只蝦的個頭店家給的并不吝嗇。
醬汁的調(diào)味恰到好處,回味中有一股咸鮮。連著吃完幾只也不會覺得發(fā)膩。
正值春筍季,于是要了一盤雪菜肉炒春筍。
當季的春筍又脆又嫩,在雪菜的助攻下變得更加鮮甜。
豬里脊肉很大塊,給整道菜增添了一抹油香和肉香。
廚師火候掌握的恰到好處,沒有讓炒出來的筍片發(fā)澀發(fā)硬。
這樣一碗菜,好像是把春天裝了進來,讓因為降溫變冷的身體又稍稍暖和了些。
而要說到這頓飯的全場最佳,應該是這一碗筒骨面。
點菜的時候,問了老板有沒有特色菜推薦,結(jié)果老板繞過所有炒菜,說這碗面是店里點的最多的。
要知道轉(zhuǎn)塘面館林立,敢說自己面燒的好的,一定有點功夫在身上。
老板果然沒有吹牛。
一碗筒骨面里,筒骨的量驚人的多,有三塊,而且是那種連著肉的,不是只有骨頭的。
棒骨里還能直接吸出骨髓。
湯底也醇厚,看著以為寡淡,其實因為燉煮的時間長,已經(jīng)把筒骨的精華和肉香都燉進了湯里,很鮮美。
喝一口,尤其是在這樣冷冷的天氣里,整個人一下子就暖和了。
面條并不是傳統(tǒng)的堿面,而是像蘭溪風格的手工面。
面條根根帶勁兒,彈得仿佛能跳舞;咬下去又軟又韌,香味直往鼻子里鉆。
朋友會吃,還往面里加了油渣和黃辣椒醬。一碗面份量不小,但還是被三個人搶著分完了。
唯一一道覺得差點火候的菜,是青椒炒牛肉。
本以為會用生牛肉,沒想到店家用了切好的鹵牛肉。
這是道吃鍋氣的菜,調(diào)味也不復雜,但也許是急著出鍋上菜,整道菜差了點熱氣,就一般般的水準。
因為是誤打誤撞來吃的店,沒有抱著怎樣怎樣的期待,反倒覺得輕松。
吃完走到店門口,依舊對那碗筒骨面念念不忘。
像是一場陰差陽錯的好運氣,錯過了一直想吃的店,被運氣推著,吃了另外一家店,結(jié)果還有意外收獲。
人生的際遇大多也是這樣的吧?
本圖文版權(quán)歸小O獨有,
歡迎留言,嚴禁盜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