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會干出“在商不言商”的事嗎?
主流專家痛斥李嘉誠,最初是一場愛國主義批判,目的是借輿論之力影響長和系最后的抉擇,但反對政治化這是中國一貫的立場,3月25日,美國以”支持中國軍事現代化“為由,將50多家中國科技企業與機構列入“實體清單”,中國批評是典型的“泛化國家安全概念”。
于是,主流專家又換了一個角度,批評李嘉誠”在商不言商“,意思是:并非中國要把商業行為政治化,是李嘉誠自己迎合了特朗普收回巴拿馬的戰略目標,本質上是一次政治選擇。
那么,首先要清楚,李嘉誠套現事件是否存在“國家安全概念”?
巴拿馬運河作為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 “世界橋梁”,承載著全球 6% 的海運貿易量,其中中國商船貨運量占比達 21%。
這是一條縮短航程的重要國際通口,比繞行麥哲倫海峽節省約 1.4 萬公里,可以說是控制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是中國與拉美貿易的核心通道。若美國通過貝萊德財團掌控這兩個港口,理論上可通過調度權、費用調整等手段影響中國航運安全。當然,這也只是理論上的,因為作為國際通道,不存在對中國執行不同規則的問題,除非中美大國都在做進行戰爭準備,這才談得上損害了中國的全球商務安全。然而巨人博弈,真到了那一步,李嘉誠賣與不賣都沒什么意義。
特朗普會把巴拿馬運河的“主權”徹底強占了,雖然巴拿馬總統穆利諾強硬表態:“主權問題不可談判,運河永遠屬于巴拿馬”。
所以,視李嘉誠套現事件損害了中國全球商業安全,是基于大國爭霸的立場,從單純的國際貿易規則看不存在,否則就成是自己落入了典型的“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其實,這樣的損害每天都在發生,巴拿馬最新的選擇是退出了中國的”一帶一路“。
李嘉誠套現的信息去年九月就已經公開,國資有足夠的時間去干預,可以得到的解釋是在國際市場法治經濟的環境內以及各種政治力量的干預中,中國手中無牌。
那么,李嘉誠在巨人的搏殺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主流專家恰好說錯了,李嘉誠是典型的在商言商,不做無辜的雪花。其出售行為符合 “在商言商” 的邏輯 ——228 億美元的交易可帶來 190 億美元現金流入,從根本上避免特朗普政府政治化所帶來的風險。
或許,李神仙的”賣國主義“行為,讓他又一次逃出了命運的致命一擊。
李嘉誠的撤資行為,預示著他對一場即將到來的風暴的敏感,李顯龍也在擔心世紀大沖撞的到來。那對普通人來說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壓迫力,那就要面對哈姆雷特式的選擇。
長和系2025 年 3 月 4 日交易公告后,需在 4 月 2 日前簽署最終文件,并通過歐美 12 個司法管轄區的反壟斷審查。
中國還能施加影響,阻止交易成功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