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航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等規定,民用運輸機場必須擁有醫療救護機構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救護設施、設備和預案,以保障旅客等相關人員生命健康,保障民航安全運行。我國民航運輸量躍居世界首位僅是時間問題,奮力譜寫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民航篇章正當其時。在此背景下,民航機場醫療救護事業發展必須提質提速,以更好守護旅客生命安全,更好保障機場生產運行,更好服務和融入民航高質量發展。
一、機場醫療救護體制機制及社會需求分析
(一)機場醫療救護管理體制和運營模式。機場醫療救護管理體制大致可分為三類:機場主導的企業辦醫(包括絕大多數樞紐及干線機場)、地方政府委派辦醫(襄陽劉集等部分支線機場)、業務外包辦醫(鄂州花湖等少數機場)。其中,在機場主導的企業辦醫模式下,機場直接負責醫療領域人事、財務、運營等一干事宜;在地方政府委派辦醫、業務外包辦醫模式下,機場只設置工作聯絡員,不負責具體運營。
(二)社會對機場醫療救護的客觀需要及發展趨勢。社會對機場醫療救護的客觀需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應急救護。機場一般距離市區較遠,無法得到市區醫救力量的即時支援,客觀上要求機場必須具備一定的應急救護能力,能迅速對航空器及非航空器事故實施應急救護。隨著行業安全形勢逐年好轉,這部分需求大大減少,但仍客觀存在。二是常規醫療救護。當機場區域內相關人員(包括旅客、駐場單位工作人員等)突發疾病時,必須得到及時的醫療救護。隨著航空旅客數量逐年增加,旅客突發疾病的就醫需求呈增長態勢。部分建設早、運營久的機場,其社區范圍大、職工數量多、居民年齡大,就醫需求逐年增長。三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護。這一需求因新冠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而存在,影響范圍廣、救治難度大,且難以預測發生時間和規模,對醫療救護的效率、效果要求很高。
二、機場醫療救護面臨的困難挑戰
目前,我國機場醫療救護基本能滿足行業安全生產需要,但仍面臨以下困難挑戰:
(一)應急救護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目前機場每3年進行的航空器事故應急救護綜合演練普遍停留在有腳本的模擬演練階段,參演人員通常提前掌握相關內容,難以通過演練對機場醫療救護人員的綜合協作、隨機處置等能力進行有效考核,難以為后續培訓及改進提供有效參考。演練對航空器事故真實場景的模擬有限,設置的傷員數量和傷情均與真實事故差距很大,參演人員缺乏應急救護現場感。二是機場缺乏完善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EMSS),無法在事故發生后單獨實現“現場應急救護—醫療出診救治—后送其他醫院”的全流程醫療服務,不可控因素和環節多,影響應急救護的及時開展和全程施救。三是機場應急救護藥品及物資儲備模式較為陳舊,存在藥品及物資存放待過期報廢等現象。
(二)機場常規醫療救護工作亟待規范提升。一是在提供治療、后送患者、航空轉運、提供適航判定建議、建立機場數字化呼救—救治系統等方面,缺乏行業指導規范性文件,導致機場常規醫療救護業務范圍參差不齊,服務標準不統一。二是急危重醫療救治能力有待提高,如心肺復蘇成功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等。三是非醫療工作人員急救知識欠缺,參與急救意識不強。在許多呼吸心跳停止救治案例中,醫護人員到場前,距離患者最近的工作人員沒有對患者實施心肺復蘇,耽誤了黃金救治時間。四是對非旅客醫療救治的關注度不足,沒有充分滿足駐場員工等的就醫需求。
(三)實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平疫結合”還有差距。疫情大流行結束后,伴隨各機場防疫組織的撤銷、縮減,地方抗疫支持力量的撤回,防疫職能基本歸口到機場醫療部門。先前,各機場通過抗擊新冠疫情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添置了部分防疫設施設備和物資。但隨著疫后旅客流量的“報復性增長”,機場醫療部門普遍忙于醫療救護業務,用于學習公共衛生專業知識、強化抗疫能力的時間有限,各級組織的涉疫相關培訓也有限。此外,之前為應對疫情儲備的大量防護用品面臨過期報廢的情況,防疫物資儲備標準和機制尚未建立,物資儲備也存在缺標準、操作難的問題。
(四)資金、人力、設備等保障資源亟須補充。資金、人力、設備等保障資源是影響機場醫療救護建設質量的直接因素,也決定了機場醫療救護的水平上限。目前,許多中小機場經濟負擔重,無力支撐日漸增長的醫療救護支出;單個機場醫療救護業務少、規模小、收入少,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受薪資待遇等因素影響,許多機場出現嚴重的醫療人力資源短缺、老化和技術斷層現象,部分設施設備甚至無人操作;許多機場醫療設施設備如體外人工自動除顫儀(AED)等有老舊情況,亟須更新換代。
(五)“智慧+醫療”建設有待全面加強。機場醫療建設水平目前普遍滯后于時代智慧化發展趨勢,無論是便民化醫療設施部署,還是重疾旅客篩查、旅客健康監護等,均缺乏有效的智慧化服務保障手段,數字化、智能化應用程度較低。
三、推進機場醫療救護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增強事故應急救護能力。一是各機場應努力提高航空器事故應急救護綜合演練質量,針對被考核人,變有腳本演練為無腳本實戰考核;針對增強演練現場感,可積極利用航空器真火消防實訓基地資源,如實模擬事故現場,將傷亡旅客模擬人員投放到航空器中,在此基礎上分階段、分批次、分層級對機場應急救護預案所涉及的各類人員進行實戰培訓。此外,無論是實際演練還是日常培訓,均可引入基于VR技術的救護現場仿真游戲。二是盡快完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對各環節進行可行性和有效性評估,細化規程,加強培訓和演練,確保機場醫務人員對體系理解到位、執行有力,確保機場可有效開展事故發生后的全流程醫療服務。三是爭取以機場少量空間等資源實現物資即時采購使用。大型機場可充分利用區位、交通、物流和場地優勢,撥出少量空間,與大型藥企合作建設應急藥品及防疫物資儲運中心,將國標規定的事故應急儲備藥品及防疫物資納入動態管理的應急藥品及防疫物資儲運中心,解決自我儲備過期浪費問題,從醫藥物資角度強化事故應急及防疫保障。
(二)有效規范提高常規醫療救護水平。一是出臺機場常規醫療指導規范性文件。建議由民航局航衛部門牽頭,機場、航企、海關、邊檢、機場公安等多部門參與,共同出臺以旅客及駐場單位人員突發急癥處置為核心的指導性文件,明確各方在救治過程中的權責利,全面規范機場常規醫療救治行為。二是提高急危重患者醫療救治能力。宜充分利用政府及社會等多渠道資金規范配置AED(自動體外除顫器)、自助醫療箱;新建機場航站樓電梯應滿足擔架車出入需要,配備與航空器對接的升降平臺殘障車,配備載有醫療急救設施設備的室內急救車,以縮短應急救護響應時間;推廣北京大興機場智慧醫療急救系統建設經驗,開發數字化的“呼救—定位—病情資料和相關檢查”實時圖文傳輸和遠程診療系統,開辟“現場和救護車內救治—院內直達手術搶救室”的綠色通道,提高救治效率;加強航企、空管、機場地服、機場醫療機構之間的通信聯絡,在緊急情況下建立機組與機場醫療機構的直接通信聯系,便于醫療備降航班急救工作的開展。三是開展機場及駐場單位工作人員急救培訓。應建立機場急救人員培訓基地,大力開展急救人員培訓,確保直接面對旅客的民航工作人員具備基本的急救能力。四是關注非旅客醫療救治工作。以駐場單位員工為核心的非旅客醫療救治是機場醫療救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部分支線機場,員工門診量甚至超出了旅客醫療。機場在新設醫療點時,可參考這一因素。目前,西安咸陽機場為駐場單位員工提供了具有特色的健康體檢等醫療服務,綜合效益較為可觀;武漢天河機場在駐場單位員工中開展的三伏貼業務也大受歡迎。此外,機場可利用航站樓場地資源,開展健康休眠艙等保健療養候機業務,在提升旅客候機體驗的同時開源增收。
(三)著力補齊“平疫結合”短板。一是完善和改進硬件設備,將部分救護車更換為負壓復蘇型救護車,增加防護服和消毒藥械及測溫設備等防疫物資儲備,改進航站樓設計,增強空氣消毒及通風能力并增設應急通道,設置可用于負壓隔離觀察的健康休眠艙,嘗試建設兼顧口岸檢測和醫療檢測的理化生物檢驗室等。二是引進公共衛生人才,加強現有醫護人員公共衛生知識培訓,增加防疫抗疫人力儲備和能力儲備。三是完善機場、航企等民航單位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預案。四是整合民航與口岸區域醫療衛生力量,嘗試推動國際口岸機場醫療急救與航企航衛、海關檢疫部門整合,建立集醫療急救、航衛保健、公共衛生防疫、檢疫等于一體的口岸醫療衛生隊伍。五是除前文提到的合作建設應急藥品及防疫物資儲運中心外,以少量資金投入實現物資即時采購使用,積極協商爭取政府儲備配額、生產企業優先購買權、經營銷售企業靈活購買權,代替以往的防護和消殺用品實時儲備,減少物品閑置過期導致的資源浪費。
(四)積極構建依托國家級區域中心綜合醫院的機場醫療救護聯合體。在當前階段,推進機場醫療救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巧借外力解決人力資源不足等棘手難題,應該進入各機場的視野。構建依托國家級區域中心綜合醫院的機場醫療救護聯合體,可有效利用當地優質醫療資源、盤活機場現有資源,實現雙贏。目前,個別機場醫療機構正積極推進類似改革,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如民航廣州醫院并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廣州白云機場與其簽訂應急救護協議,廣州白云機場醫療救護順勢進入三甲醫院派駐時代,原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也借此進入了民航醫學領域;西部機場集團醫療辦總體調度督查陜西等四省大部分機場醫療工作,使得四省機場在醫療急救制度化、規范化和達標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建議行業綜合采用以上兩種方法,通過構建依托國家級區域中心綜合醫院的機場醫療救護聯合體,成立機場—地方醫療聯合救護聯盟,既提高機場醫療救護能力,也充分利用機場現有場地、設施設備、人力等資源。同時,針對較為核心的經費問題,可推動建立由民航補貼、機場支付、地方撥款和社會支持等有效結合的經費籌措模式,推動患者醫療費用納入醫保結算體系。
(五)大力推進機場“智慧+醫療”建設。可考慮設置自動售藥機,以減少目前占據大量醫護人力資源的出診送藥;在值機島設置智能體檢機,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血壓、心率、血氧測量等體檢服務,協助值機員初判旅客健康狀況,初篩重疾旅客;開發航空旅客健康守護App和健康監測手環,監測航空旅客全航空旅途的生命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和救治突發急癥患者等。此外,人工智能技術(AI)的興起與應用,也為機場擺脫醫療人力資源困境、提高醫療救治水平提供了可能。待時機成熟后,機場可考慮引進AI醫護人員。
民航生產經營活動以安全為生命線和前提,而人的生命安全及健康則是最為核心的部分,必須予以充分保障。相信在民航局黨組的部署安排下,在行業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機場醫療救護當前面臨的困難挑戰能夠得到有效應對,各大機場能利用我國民航高速發展的有利時機,系統推進高品質機場醫療救護建設,為廣大旅客及民航從業者的生命安全及健康保駕護航,為奮力譜寫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民航篇章保駕護航。(作者:田劍清,單位:湖北機場集團公司)
編輯|張 彤
校對|張 薇
審核|程 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