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瀾昌
一紙報告,撕裂了韓國國家形象的虛偽面紗。3月26日,韓國獨立調查機構“真相與和解的過去歷史整理委員會”公布重磅調查結果,明確指出:長達數十年間,韓國政府主導下的海外領養體系中存在大規模侵犯人權行為,包括偽造文件、欺騙親生父母、甚至將死亡嬰兒“掉包”輸出。這不只是個別機構的腐敗,這是國家機器冷血運轉下,對最無助個體——兒童的系統性販賣,是打著“人道”旗號的罪行,是堂而皇之的“合法人口走私”。
1964年至1999年,367名兒童被送往包括美國、法國、丹麥、瑞典等11個國家,其中至少56人確認受到嚴重人權侵犯。但這只是冰山一角。根據統計,韓國在幾十年間累計向海外輸出近17萬名兒童。這不是救助,這是一場政治冷血與經濟利益勾兌下的“嬰兒出口產業”。
報告中提到,一些韓國領養機構為滿足海外機構“每月分配兒童”的需求,不惜將健康有父母的孩子偽裝成孤兒,只為拿到一份美金收入。更觸目驚心的是,有些孩子在出境前就已夭折,但機構為了完成“出口配額”,用另一名嬰兒替代出國。這種操作,不是瀆職,而是犯罪,是將兒童當作商品包裝、編號、打包、運送的“制度性販賣”。
更諷刺的是,這一切是打著“兒童福利”的旗號進行的。戰后貧困、經濟轉型的確曾讓韓國政府捉襟見肘,但將出口嬰兒視為國家創收工具,把海外領養當作“成本效益”替代方案,不啻于國家級的人口買賣。而且,這并非戰爭臨時應急措施,而是一套持續數十年、有組織、有系統的國家工程。哪怕到了1980年代韓國經濟起飛,政府依舊默許、縱容領養機構繼續操作,視若無睹。
這一切對受害者來說,不只是身世的喪失,更是人格的撕裂。在發布會現場,39歲的金某跪地痛哭。她13歲時被送往法國,此后近40年都認為自己是被遺棄的孤兒。直到今天,她才知道母親從未簽署過領養同意書。她控訴道:“我們是國家的受害者。”這不是戲劇臺詞,這是對一個國家長年冷血體制的最沉痛控訴。成千上萬的“金某們”生活在世界各地,用撕裂的身份、失落的根脈、無法愈合的情感裂縫度過余生。
更可恥的是,調查報告發布后,韓國政府至今沒有任何正式表態。沒有道歉,沒有賠償,沒有政策糾正。一場長達數十年的國家級造假、欺騙與侵權,以沉默作為回應,這本身就是又一輪的侮辱。
在國際層面,這場丑聞也徹底顛覆了韓國“民主人權國家”的形象。一個能將兒童當作貿易對象、將親生父母的簽名偽造為領養同意書的國家,還能站在道德高地上對別國人權指指點點嗎?如今,“人權出口大國”韓國,終于在自己的嬰兒出口賬簿上摁下了一枚血紅的印章。長期以“韓流文化”“經濟奇跡”包裝自己軟實力的韓國,如今需要直面另一種“輸出現實”:它曾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商品出口國。
這不是過去的問題,而是現在的血債。許多被領養者的身份仍未厘清,數以萬計的人還被困在虛假的出生文件中,無法追尋自己的根。更不應忽視的是,在全球仍有跨國領養合法存在的今天,韓國這樣的先例若不徹底清算,將成為更多“以人道之名、行販賣之實”國家的模仿藍本。
“真相和解委”呼吁韓國政府正式道歉、賠償、調查國籍狀態、修訂制度,并敦促盡快批準《海牙領養公約》。這不僅是善后,更是最低限度的責任。如果連這一點都無法兌現,韓國就不是“忽略了人權”,而是系統性踐踏人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