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電信基礎設施里,光電信號轉換效率直接影響著通信系統的性能上限。鈮酸鋰調制器是行業的主力產品,不過當它的晶圓尺寸超過 3 英寸時,生產良率就會急劇下降。硅基調制器工藝成熟,但在百 GHz 頻段會遇到信號衰減的物理瓶頸。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Leuthold 教授團隊有了突破性的成果,他們研制出的等離子體電光調制器,在 0.1 - 1.14 太赫茲頻段有著非常出色的傳輸特性,為 6G 通信系統提供了關鍵的器件支持。
傳統的調制技術很難突破物理極限。鈮酸鋰器件雖然電光系數優異,但受到聲光耦合效應的限制,工作頻率超過 100 GHz 時,調制效率會下降 80%。砷化鎵銦調制器在高頻領域表現較好,不過它的 PIN 結構要求驅動電壓維持在 5V 以上,功耗比新興技術高出 5 個量級。硅基平臺能實現 CMOS 工藝集成,可材料本身的帶寬只有 30 GHz,依靠復雜的級聯結構會讓尺寸增大到毫米量級,這和數據中心對緊湊型光電模塊的需求不相符。
在技術陷入困境時,等離子體增強機制帶來了新的可能。當激光束被限制在 100 納米的金屬狹縫中,表面等離子體激元能讓光場局域效應增強 3.5 萬倍。ETH 團隊采用有機電光材料填充縫隙,這種材料的非線性系數是傳統材料的 25 倍,再配合優化的雙帶狀線電極,成功在 980 GHz 處實現了 20 dB 的調制深度。這種金屬 - 絕緣體 - 金屬結構(MIM)通過等效電路模型優化,把典型 RC 時間常數壓縮到 0.35 ps,讓器件 3 dB 帶寬突破了 900 GHz。
商業化驗證顯示出該技術的廣闊前景。Polariton Technologies 推出的首個商用型號采用硅兼容工藝,插損能控制在 5 dB 以內,體積只有傳統器件的 1/8。在連接英偉達 A100 GPU 集群的實測中,利用四階脈沖幅度調制實現了 4×100 Gbit/s 的并行傳輸,誤碼率低于 1E - 12。而且該技術支持異構集成,其相位調制單元與馬赫 - 曾德爾干涉儀的組合,為 1.6 Tbit/s O 波段光模塊提供了可擴展的解決方案。
在面向 6G 的實際部署中,混合波導設計是核心技術路線。太赫茲信號傳播超過 50 μm 時,等離子體模式損耗可達 200 dB/cm。研究團隊在電光活性區嵌入硅波導層,把有效傳播距離提高到毫米量級,同時保持芯片面積緊湊,只有 0.1 mm2。該結構兼容 50 Ω 射頻輸入阻抗,讓器件在 300 GHz 頻段的電壓擺幅降到 0.8 V,大大降低了驅動電路的復雜度。
技術總是在不斷發展。雖然當前器件在高溫測試中能保持 3000 小時的穩定性,但長期氧化防護還需要納米封裝技術來改進。值得一提的是,參與 3GPP 標準制定的華為技術團隊,已在最新白皮書中把該調制器列為太赫茲通信核心器件的候選方案。就像 Leuthold 教授在 Optica 期刊中說的:“當光電子與無線通信的界限逐漸模糊,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重建就會加速推進?!?/p>
這場太赫茲通信革命帶來的不只是速度的提升。在數據中心里,緊湊型光電合封芯片能讓 I/O 能耗降低 40%;在天地一體化網絡中,太赫茲波束的精準調控能讓同步軌道衛星通信容量提升三個數量級。當廣域無線網絡與光纖干線的耦合損耗降低到 1 dB 量級,人類社會將真正進入 “光速互聯” 的新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