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句話是這么說的:
認知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對不同觀點的兼容程度。
人的淺薄,可以說是天生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在成長的歷程里,應該不斷地成長自己,提升自己。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學會自我審視和自我突破,就像一棵樹一樣,吸收土壤里的養料,接收太陽的能量。
如此,方能開枝散葉,茁壯成長。
否則的話,你會發現這棵樹就會長得畸形,甚至沒有了生命力。
人,如果得不到成長,又或者自己甘于得過且過,那么難免會變得固執。
然后,一點點變得一意孤行,越來越犟,再也無法蛻變自己,成全自己。
要時常提升自己的認知,打開自己的視野,拓展自己的格局,放大自己的信心。
靠自己,讓認知水平拔升,創造更多的人生可能。
自私,走不遠
人活著,最怕的就是把自己活得越來越自私。
自私的人,也許會覺得自己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會吃虧上當,不會受騙,甚至還能讓自己得到一點好處。
但是,恰恰是有了這種貪小便宜的壞習慣,以及不愿吃虧,只想得到的想法,反而把自己從正道上拉下來了。
其實,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知,就是當一個人趁年輕的時候,該吃苦就吃苦,該吃虧就吃虧,別想那么多,別顧慮那么多。
因為我們必須要經歷,必須要成長,而且每一次走出去的發展也好,創造也罷,身邊的事物對于我們來說,都是一種陌生的存在。
既然是陌生的存在,那也就意味著我們沒有相關的經驗,甚至沒任何人能提醒自己,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這個時候,犯錯是難免的,垂頭喪氣也是自然的。
但是,我們千萬不能自以為是,或者想當然地按照以往的經驗去對待不一樣的問題。
否則的話,我們只會越來越受挫,但也得不到正向的成長。
作家萊蒙托夫曾說:“腦子里只是裝滿自己的人,正是最無知的那類人。”
真正的聰明人,永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比自己聰明的人。
所以,不要凡事總想著自己,更不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和思維上處理問題。
否則的話,我們肯定走不遠。
認知淺薄,人會固執
一個人的失敗,是從封閉自我開始的。
其實,封閉自我真的沒有任何好處,它看似能夠讓你前期覺得很輕松,很自在。
但其實,這些更多的時候是假象。
畢竟,當一個人永遠不折騰,不提升自我的話,他就會行尸走肉一般,如同腐水一樣,沒有流動,沒有變化。
這也意味著,沒有希望,沒有可能。
實際上,當一個人的認知越淺薄,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愿改變自己,不肯塑造生活。
然后,在現實當中,固執化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會讓他們在認知上,陷入了一種死循環里。
于是,看不到生活里潛藏著的麻煩,感受不到人生里的各種風險。
甚至,哪怕有一天感受到了壓力,遭遇了挑戰,他也會自以為是地覺得不是自己的問題,根本不可能是自己的原因。
放不下偏執,看到自身的問題,到最后,就不斷地在南墻里撞來撞去。
主持人馬丁曾說:“固執,不是一切盡在掌握時的自信,而是一知半解狀態下的自負?!?/p>
人啊,一定要坦然接納自身的不足,看到自己的局限,允許不同的觀點的存在。
甚至,哪怕是你非常抵觸的東西,也要耐住性子好好去觀察和思考一番。
畢竟,當你打開了思路,活躍了思維,撐起了視角。
最終,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在成就你,而不是固化你。
遠離低級的生活狀態
每個人都有獨屬于自己的認知半徑,這種半徑大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靠自己慢慢去體驗,去感悟,去塑造。
就像TED主講人馬修·謝博德曾說:
“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只看到能支撐自己想法的信息,排斥任何相反的信息。
換句話說,固執束縛了我們的認知。但偏偏認知半徑,決定了我們能力的大小。”
每次看到不一樣的人,聽到不一樣的聲音,都將其視為自己體驗不一樣世界的渠道。
然后,從中慢慢感受,積極提升自己的認知。
長此以往,我們就可以真正做到遠離低級的生活狀態,真正靠自己,也會把自己的人生打造得越來越美好。
因為你眼里看到的世界已經越來越大,自己所堅信的未來越來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