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有一個巨大的爭議:
作為二戰的勝利國,蘇聯打敗了納粹德國值得驕傲,但許多人心存懷疑,認為蘇聯之所以贏得勝利,是因為有英美物資的援助。
那么,蘇聯能單挑過納粹德國么?盟國對他的幫助有多大?
首先要說明的是,英美等國的援助,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戰爭的局勢。而之所以這么說,首先要提到蘇聯在戰爭初期失利的原因。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重兵,分三路對蘇聯發動了全面侵略。而蘇聯方面在戰爭初期損失慘重,在頭5個月左右的時間內,蘇軍在各線戰場接連失利,損失人員達到了近700萬人。
究其原因,蘇方的失敗主要是因為以下三點:
其中第一個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德國方面的突然襲擊,以及蘇聯的情報系統混亂。
雖然兩國早在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之前,就已經隱隱有預感,雙方將會爆發一場大戰。
但即使到了戰爭爆發前,雙方仍統一宣稱,兩國間不存在即將爆發的戰爭和沖突。而且蘇聯方面多次暗示,表明自己愿意與德國方面進行談判。
而在德國正式入侵之前,蘇聯也曾從多個渠道獲得過相關的情報,但由于情報之間相互沖突,真假難辨,導致高層難以判斷具體情況。這也導致了蘇軍的防御部署較為薄弱,難以抵擋蓄謀已久的德軍的進攻。
其次第二個,影響最深遠的原因,是蘇聯之前的種種霸道行徑引起了周遭國家的怒火。
在當時,由于英法等國秉持的“綏靖政策”,導致他們既不愿過多干涉納粹德國的崛起,又不愿與蘇聯方面建立同盟。
在這樣的情況下,斯大林為了確保蘇聯的安全,選擇了用激進的手段來擴張領土。
他先是派兵襲擊了波蘭的東部地區,與德國雙管齊下,最終導致了波蘭的亡國。
緊接著,他提出了自己“東方戰線”的構想,先后以武力強行霸占了芬蘭、立陶宛、羅馬尼亞等國的部分土地。
在擴大蘇聯版圖的同時,也引起了這些國家的不滿,最終導致蘇德戰爭爆發后,這些國家紛紛倒向德國那邊。
而龐大的領土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邊境線的布防。
為了確保領土安全,斯大林在新擴大的邊境線上籌劃修建“巴甫洛夫防線”。這條永久性的新防御工事規模龐大,給蘇聯的生產部門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為了加快進度,蘇聯國內的各大工廠幾乎全力投入,導致軍備方面的生產受到了阻礙。并且他還拆除了原有的“斯大林防線”,將其中的部分工事轉移到新防線來,頗有點“拆東墻補西墻”的味道。
這也導致了蘇聯整體防線過大,并且防御薄弱,因此在戰爭爆發后,這些防御部署一觸即潰,被德軍如同撕碎白紙一般輕松攻破。
最后第三個,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蘇聯的工業與經濟遭到了巨大的打擊。
早在戰爭開始的三年前,蘇聯就與德國通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保持著大規模的商品貿易。
在這份協議中,德國僅需以一部分重工業與軍工業成品,就能從蘇聯那里換取到大量的工業原料。
雖然當時蘇聯經過改革,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但在一些高端技術層面,還是受到德國的制約。
通過這些交易,德國方面收獲了大量的石油、糧食等重要戰略資源,并在之后盡數投入到戰爭當中。
而蘇聯方面則受制于人,在交易中吃了不少暗虧。截止到兩國之間的戰爭爆發,德國已經欠下了超過7000萬美元的巨額債務。
而這份債務,自然也就隨著戰爭而擱置了。
這些珍貴戰略物資的流出,既增加了德軍的作戰能力和軍事武裝力量,又使國內的工業生產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此消彼長之下,蘇聯此舉完全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德國方面也抓住了這個機會,在蘇聯境內發起了迅猛的攻勢。
到了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德軍熟練地將“閃電戰”戰術再次在蘇聯境內重現。
僅僅在戰爭爆發的18天后,德軍就憑借著高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在蘇聯境內快速推進600多公里,直接在蘇軍的防御圈上撕開了一道大口。
并且德軍目的明確,所有軍事行動的中心都在瞄準蘇聯的重要工業區、農業區。
在戰爭的前5個月,蘇聯損失了大面積的領土,其中包含多個重要生產區域,這直接導致的63%煤和58%的鋼材的生產能力,落入到敵人的手中。
基于以上三點,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遭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即便當地人民萬眾一心,堅持保衛家園,但如果沒有任何外力介入,整個戰場的形勢將不容樂觀。
英美方面的支援
而面對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的迅猛推進,在一旁觀戰的英美等國也不禁犯起了嘀咕。
如果說,希特勒在戰爭之初,對英法美等國有意識進行的回避,是讓這些國家實行“綏靖政策”,作壁上觀的依仗的話。
那么他在戰爭中期表現出來的強大侵略性,以及殘暴的統治行為,就讓這些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危機感。
一旦德國成功消滅蘇聯,那么希特勒就將徹底接管蘇方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與廣袤的疆土,彼時,世界上將再難有國家能夠直面德國的鐵蹄。
因此,蘇德戰爭的爆發,不但化解了蘇聯與西方國家歷來相互敵對的外交態勢,還一定程度上為雙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6月22日當天,素來看不慣蘇聯的丘吉爾公開聲明,英國將完全支持蘇聯的戰斗;而美國方面也摒棄了對蘇聯的敵視,提出要對蘇方進行軍事援助。
然而,雖然在口頭上做出了大量的承諾,但英美兩國的實際援助道路卻走得異常曲折。這主要是由三個方面的要素造成的:
第一個要素,是當時英美兩國的生產力客觀上存在不足。
彼時,兩國剛剛從“綏靖政策”的思想中脫離出來,本國部隊的戰斗力還不完善,需要進行大量的軍備更新和添置。
而作為協議中的主要供給方,美國不但要負責本國部隊的武器與裝備生產,還要向英國和蘇聯提供大量支援。
就當時的生產力而言,想要立刻實現援助無疑是不現實的。
因此,雖然美國方面答應每月向蘇聯提供6000架戰機、2萬門防空炮與其他大量的戰略物資,但礙于生產力不足,最終沒有實現。
第二個要素,來自于運輸困難與德國方面的阻礙。
由于戰爭初期的巨大失利,蘇聯境內難以組織出足夠大的商船船隊來接收物資,這就意味著,如果要將物資運送到當地,美英兩國還需要自己準備交通工具。
這對于當時后勤運輸緊張的美國來說根本不可能實現。
而德國方面為了迅速解決戰斗,實現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野心,更是對海上的運輸艦隊再三騷擾,短短半年內,美英兩國在海上的運輸部隊就遭到了沉重的打擊。
而蘇聯此時自身都難保,更談不上組織兵力來掩護海上的物資隊伍。
如果說以上兩點原因,使支援變得困難的話,那么接下來要講的第三個要素,則是關系到支援能否繼續下去的關鍵。
當時,美國國內對于是否援助蘇聯這一問題,并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
在反對派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民眾秉持的是完全的孤立主義。在他們看來,如今美國沒有陷入戰爭泥潭,正是應該大力發展的時候。
一旦向蘇聯發動支援,一是會拖累本國經濟,不利于實現美國稱霸世界的目的;
二是如果蘇聯獲勝,那么理念截然不同的兩國必將爆發戰爭,支援蘇聯就等同于削弱自己;
三是如果德國獲勝,那么運到蘇聯的所有物資都將成為德軍的助力,這也不利于后期設想的“美德爭霸”局勢。
因此,對蘇聯的支援在這三大要素的影響下,遇到了許多阻礙。
但最終,三方通過漫長的協商,解決掉了所有的問題,并最終確定了支援物資的數量與分配。
1941年10月1日,三方重要成員在莫斯科簽署了秘密協定,約定向蘇聯方面提供大量物資援助,包括但不限于戰機、火炮、坦克、以及各類重要戰略資源。
僅以軍械作例子,從1941年支援開始,到1945年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戰爭結束。
在這近4年的時間里,英美總共向蘇聯運輸了飛機近2萬架,各類裝甲戰車18000余輛,并且大部分的運輸工具,也是由西方生產后,再運輸到蘇聯境內。
可以說,這些支援物資對蘇德戰場的局勢產生了較大程度的影響。
支援對蘇聯的影響
那么,這么多資源運往蘇聯之后,到底對蘇德戰爭起到了多大的影響呢?
在一些人看來,英美的支援可以說是無足輕重。他們列出了三個觀點,來印證這些物資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第一個觀點,是他們認為,雖然西方從1941年10月開始,就開始向蘇聯提供物資,但初期的物資數量極少,很難起到決定性作用。
而真正的大規模援助是在蘇聯方面穩定戰局之后,才陸續送往蘇聯。因此,英美的支援最多只能說是錦上添花,算不上關鍵的物資幫助。
第二個觀點,是他們認為西方提供的武器裝備實用性差,在正面戰場幾乎沒有發揮太大作用,還不如蘇聯本國生產的裝備。
第三個觀點,是他們認為美國提供的戰略物資總量占比較少,大部分鋼合金全是蘇聯自己生產,因此沒有對戰局產生大的幫助。
當然,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們相對片面,沒有關注到戰爭的整體走向。
首先,針對第一個觀點,西方的支援并非是錦上添花。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在戰場上接連失利,丟失了大量的領土。
為了不給德軍留下資源,斯大林下令采用“焦土政策”,要求部隊不留給德軍任何可利用的資源。
這也導致,蘇聯淪陷區的工廠、交通等設施損毀嚴重,蘇軍很難組織起正常的運輸隊伍。
就算美國的支援大批量送到,也無法及時運往前線;而一旦失敗,這些物資最終也會化作一片火海。
而英美最先向蘇聯提供的是什么呢?恰好就是交通工具。
僅在《第一次協定書》期間,單是美國就提供了1300多架飛機,外加近5萬輛運輸車輛。
要知道,當時蘇聯全國上下,一年的汽車生產總量才這個數!也就是說,通過這一次支援,蘇聯方面的交通運輸能力至少提高了1倍!為兵力和軍備前往前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由此可見,西方在戰爭初期并非沒有支援,而是精準地發覺了蘇聯面臨的窘境,進行了針對性地解決。
其次,針對第二個觀點,西方提供的物資并非對正面戰場毫無幫助。
誠然,由于西方生產的軍備沒有考慮到蘇軍作戰的環境,導致大量坦克、武器在蘇軍中評價較低,但這并不能成為全盤否定支援價值的理由。
西方支援為正面戰場提供的幫助,要從它們援助的機床等設備中看出。
當時,由于德軍的快速入侵,導致蘇聯方面沒能將工業設備及時進行轉移,導致國內生產能力驟降。
戰前,蘇聯1年可以生產200多臺機床,而在戰爭期間,該產量只有可憐的5臺。
因此,美國方面將大量的高級機床運輸到蘇聯境內,僅拉床就多達281臺,是蘇聯在戰爭期間的總產量的2倍;
而龍門刨床更是多達487臺,足足是蘇聯的3.2倍。
試問,如果沒有這些生產設備,蘇聯又怎么能在短時間內制造大量武器,最終支援到前線呢?
最后,針對第三個觀點,美國的支援更可以稱得上是慷慨了。
戰爭期間,美國共向蘇聯提供鋼合金1.4萬多噸,僅相當于蘇聯戰時鋼材產量的5%。
這樣一看,好像確實有點寒酸,但這是因為,蘇聯本就是產鋼大國??擅绹峁┑奈镔Y,并不是只有這一項。
在軍工材料方面,西方提供的有色金屬,在軍備生產中為蘇聯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以銅為例,美國共支援了42萬噸左右的銅制品,直接占到蘇聯產量的60%多;其他稀有金屬,大多是蘇聯境內稀缺或沒有的資源。
因此,在軍工材料方面,美國的支援可謂是大大加速了蘇聯的武器發展進度,其影響甚至在戰爭結束后,仍為蘇聯提供著幫助。
通過對這三個觀點的反駁,英美等國在蘇德戰爭中的支援得以重現它們原來的價值。
我們也得以明白,在反法西斯戰場上,全世界人民團結一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付出是無足輕重的。
參考資料:
劉志明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失利原因探討》
曹勝強 《英美為何一再拖延開辟“第二戰場”》
余章松 《從軍事經濟實力的消長看蘇德戰爭的成敗》
李牧晨 《蘇德戰爭期間西方國家對蘇聯租借援助研究:以實物援助為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