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空翻、功夫?當下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關注的重點是不是跑偏了?
如今,越來越多人開始提出了對于行業未來的思考:2025年被普遍認為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元年,但目前大多企業依然聚焦提升運動能力,真正商業化落地的企業少之又少。
近期在魔法原子的場景戰略發布會上,機器人大講堂就罕見聽到了一個觀點:人形機器人的本質是工具,而非替代。人形機器人再像人,本質上還是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工具。人形機器人產業應該避免技術狂歡,努力商業化落地。
▍從“炫技”到“務實”的覺醒
波士頓動力曾是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標桿,憑借近百段驚艷視頻贏得全球矚目,跑酷炫技樣樣精通。然而,其結局卻印證了,過度依賴技術展示而忽視商業化落地,最終只會淪為資本轉手的“燙手山芋”:波士頓動力被軟銀繼續轉手賣給韓國現代,原因是波士頓動力的人形機器人很難落地,產品除了研究價值之外幾近于無。在資本愈發認清人形機器人價值的當下,純粹投入技術未來很難實現產品回報的公司快速被拋棄。
中國的人形機器人行業如今卻好像正重蹈覆轍。在高算力芯片的助力下,只要硬件過關,而且企業愿意花時間和成本投入機器人動作建模,借助強化學習與模仿學習算法,制造高質量機器人動作視頻的難度已經大幅降低,這使得通過PPT與精美剪輯的視頻融資成為行業常態,但能夠一鏡到底的展示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歐美企業近年來已轉向務實路線:在工廠搬箱子的Digit,在家庭搞服務的Neo,進汽車廠的Figure,特斯拉的Optimus也展示了在自家電池廠打工的場景。更加務實且重視產品落地不知何時開始成為國外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的重心。
事實上,企業若只追求短期融資,忽視場景價值,很容易陷入“虛假繁榮”,此前中國的AI炒作就曾經歷過類似情況。在中國,抱著“賣鏟子”的思路,這些能拍出精美視頻的人形機器人企業,拿著高額融資,通過價格戰進行著人形機器人卡位。29.9萬、19.9萬,甚至3.9萬元價格的產品層出不窮,核心目的就是賣給教育市場,或者占據市場為下一輪融資鋪路。但拋開成本不提,對于制造和真實場景而言,這些看似高端的技術方案卻大多意味著無用,企業買回去的人形機器人大多淪為高價格的玩具。以至于在工廠“試崗”已經成為制造企業采購人形機器人的必備科目。
部分業內人士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高聲疾呼中國的人形機器人要避免走出此前AI行業“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的道路。在最新的人形機器人政策文件中,將重視工業、養老等人形機器人場景價值放在了更加關鍵的地位,引導中國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從“炫技”走到“務實”的覺醒。
機器人大講堂注意到,魔法原子是近年來為數不多一鏡到底清晰展示了機器人產品進化路徑,且扎實在場景落地方面取得突破性成績的企業。從其過往發布的視頻可以看到,當其他企業還在實驗室里擺拍時,魔法原子的人形機器人已經走上街頭與人互動,甚至跑起了馬拉松、登上科技發布會擔當主持人、成為了電視臺特邀記者,產品還組團進入追覓工廠,全面覆蓋工業、商業、家庭等場景,并通過技術自研,正加速提升所覆蓋場景的寬度與廣度,是人形機器人行業內落地應用做得最好的一批公司。
而魔法原子的破局之道,就藏于技術自研與場景落地的平衡中。
▍破局之道:自研為王
2024年,波士頓動力轉型電驅技術的選擇,揭示了行業的終極真理——人形機器人必須成為“產品”,而非實驗室的玩具。魔法原子在多場景的成功落地,也得益于其堅持自研,打造一款更好的產品。
在魔法原子舉辦的場景戰略發布會上,魔法原子人形機器人負責人吳長征分享對于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思考時就提到,近年來,中國企業基于自研快速開啟技術細節優化、工程上創新和技術集成打磨,從而能實現、小步快跑的迭代,中國企業在此過程中,逐步吃透技術內核,完成技術研發和產品實現的閉環,極大地促進了人形機器人的進化。
創新大多是看得見的需求與看不見的堅持的結晶,特斯拉在2022年進行人形機器人研發時也提出,特斯拉致力于做一款史無前例的人形機器人,通過正向設計重構系統,幫助特斯拉在改進的過程中尋找著更優質的解法,并重新定義特斯拉人形機器人。魔法原子的動作與之非常類似,2024年發現電驅技術逐漸走向成熟的他們,開始思考并嘗試把同等力矩大小的關節模組做得更小,在這種研發摸索的過程中,團隊進而發現問題、尋找方法,最終引出了整機設計輕量化的技術創新,并嘗試采用高強度輕量化材料設計機器人本體,打造了小麥這款超長續航、超高魯棒性的人形機器人產品。
在這種探索過程中,細節不再是細節,細節開始成就設計,魔法原子基于自研保證了軟硬件產品架構以及零部件持續迭代,成功降低了機器人整體重量,同時各個運動范圍也得到極大的提升,讓機器人有了更大的運動空間。這種自研迭代創新的步驟,正是一款優秀人形機器人從開發到完善的必由之路。
這是由于人形機器人作為一種機器人的終極形態,融合了多個學科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只有自研摸透各類研發細節,才能打造更可靠的硬件,提升人形機器人的性能以及落地可靠性,最終打造完美的、配置全面的本體。而跑通原理性創新,就意味著產品的零部件需要能夠更加符合技術升級需要,未來能夠持續實現迭代。
通過堅持自主研發與技術創新,魔法原子的人形機器人在硬件領域90%以上自研,核心技術涵蓋全自研力矩電機關節、驅動器、控制器及靈巧手等關鍵零部件,同時在運動控制、導航、多模態感知、具身操作等算法領域持續深耕,這使得其自研的關節模組、靈巧手、減速器、驅動器、主控等核心零部件功能與本體高度匹配,機器人的通用性不斷提升,因而能夠實現更多維場景的開拓,并讓人形機器人有著更大的價格下探空間。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而言,目前人形機器人解決方案的價格,依然超出可承受范圍,而且大多企業提供的都是不含靈巧手的單機產品。就路線而言,魔法原子這種自研路徑,還可以更大程度上實現整機產品降本,從而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為整機大規模量產提供條件,最終引領行業真正做到人形機器人的普及落地。這點從魔法原子靈巧手和整機的價格也可見一斑。
▍大模型:熨平行業的褶皺
除了打造完美的、配置全面的本體,另外一條業內公認的人形機器人發展路徑在于大模型,該技術正成為人形機器人實現能力躍遷的“智能引擎”。
因為企業除了需要讓人形機器人產品既具備強大的運動能力,還得讓其能夠真正理解世界,構建起行業技術壁壘。這不僅要求人形機器人軟硬件耦合度更好、穩定性更好,更要求其具備大腦+小腦能力。而大模型無疑有望幫助人形機器人跨越軟硬件協同的鴻溝,讓人形機器人加速進入場景,真正落地應用,熨平行業的褶皺,滿足客戶需求。
此前Figure選擇放棄與Open AI合作宣布自研大模型,已經證明了模型研發能力已經成為企業核心技能,大模型的創新正區分人形機器人的領導者與跟隨者。同時,如今大模型所展現的復雜場景理解能力和長序列的任務規劃能力,還有望賦予人形機器人持續訓練,理解環境優化迭代的能力,幫助人形機器人能夠結合環境和目標任務進行自主的任務規劃,重視與應用大模型已經成為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必修課”。
在國內,機器人大講堂注意到,業內領軍企業魔法原子通過持續加大“大腦+小腦”方面的研發投入,在近日也創新地提出了自研的“原子萬象大模型”,從而讓人機交互從語音到“感知-決策-動作”具備了渾然天成的自然反饋與動作。
魔法原子的場景戰略發布會上詳細解讀了該大模型,機器人大講堂發現,其不同點在于,原子萬象大模型大模型主要面向垂直場景,與通用人形機器人深度耦合,將原來的多模態感知、自主導航、操作抓取、運動控制等功能模塊融合到大模型,從而實現了在垂類場景中人形機器人的自主規劃與自主作業。這種創新性融合多模態大模型和動作專家系統的方法,優勢在于構建了一種行業領先的快慢雙模協同架構,實現了通用人形機器人的環境感知、場景理解、自主決策和機器人運動的有機統一,并率先在場景中應用落地。
例如在商業領域,魔法原子這種融合商業垂直大模型的做法,能讓人形機器人更好地結合商業產品知識庫、消費者顯性特征數據,比如衣著信息,進行分析,通過語音、動作等行為主動問候、招攬顧客,推薦合適的產品給顧客,完成商業場景閉環。
真正的知識不在書本中,而在行業的褶皺里。這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所提到的觀點,旨在說明行業Know-How的積累,一直是人類成為“專家”的關鍵誘因,而行業理解目前也是人形機器人落地的終極密碼。魔法原子這種扎根場景的大模型,無疑更能夠幫助大模型與場景的深度綁定,讓人形機器人真正從“能動”進化到“能用”,最終走向“通用”。
▍結語與未來
不久前就有專家預言,若當前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仍沉迷于視頻營銷與價格內卷,歷史或將再次押韻。目前全球市場上資本普遍看好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自研的技術優勢會持續變大,實現滾雪球一樣的效應。另一方面,正如沃倫·巴菲特所強調,滾雪球效應的起點,必然是一顆堅實的冰核。這也使得我們關注特斯拉的每次迭代創新,都不會忘記其在汽車等場景的龐大規模優勢。因為人形機器人的迭代,開源數據和真實數據尤為重要。
魔法原子作為國內人形機器人領軍企業,同樣具有非常明顯的產業優勢。從24年底實現人形機器人工廠作業實訓至今,魔法原子不斷拓展落地應用的進程有目共睹,例如在商業服務領域,人形機器人小麥已經開創性地打造了諸多具身智能技術創新,加速了人形機器人的應用落地進程,體現出了強大的產品力和對應用場景的理解能力,建立起了強大的先發優勢。又例如在工業領域,魔法原子已經和追覓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在追覓智能工廠利用數千名工人,正持續在實際生產環境進行數據采集,幫助人形機器人具備從“能理解”邁向“能行動”的高質量路徑。
如今,基于大模型賦能,魔法原子正從工廠實訓到商業服務落地,在零售、會展、傳媒等場景中,圍繞場景需求進行人形機器人深度研發,以終為始,深入分析產業需求,自研持續優化產品零部件細節,并深度融入商業服務等場景,真正幫助不同的業態解決實際問題,凸顯了企業核心價值。
可以發現,在多項核心技術的賦能之下,國產機器人公司魔法原子已經成長為全球TOP級的具身智能技術公司,其場景廣度和深度在業內居前,遠超大多數依然局限于PPT展示的公司。沿著自研軟硬件的生態路徑,魔法原子的人形機器人正加速從專用向通用轉變。
過去人形機器人的輝煌,或許屬于波士頓動力,但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未來,終將屬于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的探索者。這正如馬克·吐溫所感嘆:“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恰恰是親手創造。”如今,魔法原子正探索實踐著他們的人形機器人道路,助推創造屬于中國人形機器人的新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