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講一講中藥薤白。
薤白善理氣而寬胸。
薤白俗名叫小蒜,是百合科植物,是藥食兩用之品。古代善養生者,大都喜歡這味藥,所以大養生家陶弘景說,薤白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
孫思邈也說,薤白心病宜食之。而唐代的飲食專家孟說說,此物可以作食療粥養,服用薤白煮的粥,可以治療老年人冷痢。同時指出,學養生者常服之,可通神明,安魂魄,益力氣。所以薤白粥是—種長壽粥,胃腸中虛冷有積滯者,皆可服之。
大家不要以為薤白只是尋常蔬菜之品,或者因價錢低賤,不足以治大病,便棄之不用。這味藥不論是食療還是入藥,對于治療各類心腹積冷的慢性病都有顯著的功效。
今天我們來看薤白在身體里是怎么走的。我們需要引用《本草求真》里關于薤白的描述,大家要看這味薤白在體內如何轉通心腹氣機,這樣你再去讀古籍,用古方便可更加得心應手。
《本草求真》曰:薤,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腫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產可治,湯火及中惡卒死可救,實通氣、滑竅、助陽佳品也。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薤白的性味功用、行走路線。薤白辛溫帶點苦,辛溫入體,它就善于往上往外竄。這股向上向外竄的氣,就可以打開胸膈中的寒痹。所以寒痰留飲胸痹,常少不了薤白。故仲景瓜萎薤白三方都用到薤白,以去除胸中寒痹,治療胸痹喘急。
薤白與一般的辛溫之品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桂枝也可以辛溫散胸中寒痹啊,但薤白多了一味——苦。
苦,大家想想,有什么作用?苦能降,焦苦能入心。所以它辛溫疏散、上焦沉寒的同時,能夠借助苦降之力,把心胸中的積氣向下導利,就像降落傘一樣。同時它向下的時候,還是帶著一股性溫之力,所以它所過之處,寒氣瘀滯,必為之開路,如同陽火,所到之處陰寒融散。
薤白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它體滑善通,這就是為何服用薤白后,人從胸到腹都有通透之感,而且這種通透之感最大的體會就是容易放屁。
小時候家里做薤白吃,大家都記憶猶新,吃薤白后必放屁連連。中醫就通過這個去幫臟腑洗澡,幫整條消化道排濁,能夠把身體那些死角拐角的瘀腐之氣排出來。
一旦消化道有積滯出現,漢腐臭在里面,就容易污染周身。所以中醫就得出一個結論,治療整條消化道就一個訣竅,就是降濁。濁陰降得好,五臟干凈清爽。
在降濁陰、通腸腑的藥中,薤白堪稱是一味很重要的藥,它是一味能夠令臟邪還腑、令陰濁排出體外的良藥。它辛溫能夠開通滯氣散寒痹,苦滑可以降瀉積滯,可以從心走腹,從上達下,服用后使人頻頻有排濁放屁之感,并且臟中積滯從腑而撤。
仲景看到這點就選用薤白來治胸痹,胸中的氣滯、寒飲、瘀血,都可以用薤白辛開苦降,使寒痰留飲消散下排,正體現了心與小腸相表里的臟腑整體觀。
所以有兩句話可以高度概括薤白的功用,即:通陽泄濁開胸痹,利竅滑腸散結氣。可見薤白入體,一方面是打開胸痹,辛溫發散;另一方面是打開腸氣,令結氣下瀉下滑。這樣的藥物上哪找呢?既能開發上竅,也能令濁陰出下竅,難怪古代的食養家都喜歡上它。
而當今世人竟然不能覺察,往往以為薤白不過尋常食料,焉能治大病,甚至藥店都棄之如敝履,醫生更以之為尋常。殊不知尋常之品,用到極處便為神奇。
《神農本草經》中對薤白的神奇功用早有記載,說它有輕身不饑耐老之功。薤白能夠從上往下理順結氣、寒積,故《藥性賦》說它善理氣而寬胸。整個胸腹軀干之氣,它都能夠理順,這樣治療范圍就相當廣了。同時它通過放屁,可以排泄陳腐之氣,更是一絕。
微信改版了!如果你既不★星標我,又沒點贊或"在看"我的文章,系統會默認你不需要了解中草藥知識的相關資訊,最后就收不到我們的文章更新推送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覺得好看,請在底部點個"贊"和"在看"吧~
來源:中草藥知識匯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