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又名邙山、芒山、郟山等,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地處黃河以南,澗河、洛陽盆地至廣武以北,為崤山向東延伸的余脈。廣義上的北邙西起石珍河和云羅山以東,東至京廣鐵路,東西長約100公里。狹義的北邙僅指洛陽市以北的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
北邙山是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歷代帝王貴胄、顯赫人物趨之若鶩的葬地,匯集著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古代墓葬數十萬個,傳言“無臥牛之地”。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使得北邙山成為中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號稱“東方金字塔”;更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自東周迄五代有40多個帝王埋骨在此,現已探明的帝陵包括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被譽為“中國帝王谷”。
北邙山
今洛陽西北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的北邙余脈老井嶺上,就有一座周長94.2米,封土殘高10米,覆斗形明代高等級墓葬,該墓的夯層明顯,土質較硬,呈黃褐色。南側的神道東西兩側殘存碑刻兩通,相距9米,高出地面90厘米。一為明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朱祁鈺繼位之后,為追惟宗親,派工科給事中奚倫致祭碑。另一為明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第二次復正大位后,派道政司左參議兼翰林院侍講劉定之祭文碑。
沒錯這是一座明代親王墓,墓主人為大明第一代伊王朱?。這位伊王殿下究竟是何許人?生命又有何故事呢?
朱元璋的老來子
朱?(音yí),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初六,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五子,生母麗妃葛氏。
朱元璋生于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年),也就是說朱?出生時,他已六十一歲高齡,可謂是老來得子。花甲之年得子,別說是平均年齡只有三四十歲的古代,即便是當下,也是一大猛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四日,明太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封諸子,共有十位皇子受封,朱?為其中之一,受封伊王,藩地河南布政司河南府,也即洛陽。洪武二十七年七月,于南陽汝州置洛陽中護衛指揮使司,組建伊藩護衛。生母葛氏也“母憑子貴”,于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由貴人進封麗妃。
“冊美人李氏為賢妃,葛氏為麗妃,劉氏為惠妃。賢妃冊文曰:“妃嬪之立,所以資內助,廣后嗣也。朕稽古制,皇后以下各有員次,必婦行貞淑及有子者,然后進以位焉。爾李氏自選入宮,事朕有年,生子桱,已封為唐王。朕特遵古典,冊爾為賢妃,其敬慎之。”葛妃生子?已封伊王,冊為麗妃;劉妃生子棟,已封郢王,冊為惠妃。其冊文與賢妃同。”(《明太祖實錄》)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明太祖的幼子、皇二十六子朱楠也是葛麗妃所生,可見她是洪武后期頗為受寵的妃子。胞弟朱楠未滿月而夭,朱?因此成為明太祖在世諸子中序齒最幼者,只有寶慶公主這個異母妹妹比他小。
然而幼子的身份并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偏愛,畢竟朱元璋一生有四十多個子女,而在朱?受封的次年,朱重八與馬氏的獨子、帝國繼承人、史上地位最穩固的皇太子朱標薨逝,以至于朱元璋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皇太孫朱允炆身上,費盡心思為其鋪路,哪還有多余的心思關注幼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時年11歲,可謂是年幼失怙。而葛麗妃,在誕下朱楠后史籍上便再無其芳蹤,大概率一早香消玉殞,或者在明太祖駕崩后“被去世”。
葛麗妃還有個妹妹也入宮隨侍,獲得美人封號。據河北《大名縣志》記載,葛美人在明太祖駕崩后被勒令殉葬,最終安葬于故鄉大明縣城南三十五里處的邊馬集西南。縣志提及,姐妹倆同葬于此。
“太祖崩其妹葛美人以身殉,故姐妹附葬一塋,墓前尚有碑記。”(《大名縣志》)
既然是殉葬,自當從葬明孝陵,今紫金山明孝陵周邊就分布著眾多陪葬妃子墓,葛麗妃姐妹卻被葬于千里之外的的北平布政司大名府,堪稱咄咄怪事!
失怙又失持的朱?,在新皇帝、大侄子朱允炆手底下日子并不算好過。建文帝一上臺就推翻對祖父的許諾,大刀闊斧的削藩,周王朱橚(音sù)、齊王朱榑(音fú、fù或bó)、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音pián)等先后被削去王爵,廢為庶人,高唱鐵窗淚,湘王朱柏面對削藩決然縱火自焚。
如此大勢,真讓建文帝完成削藩大業,雖未就藩可藩王身份已定的朱?,最好的結局不外乎圈禁京師,打一個無權無勢的閑散親王。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只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朱?之國后荒淫暴虐,極可能于此有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在老十九的谷王的接引下,朱?的四哥燕王朱棣由金川門殺入南京,取建文帝而代之。
四日之后,15歲的朱?在京師見證了躺在明孝陵的父皇“顯靈”,“親口”把皇位傳給四哥,再沉寂的神跡,隨即年號也從建文四年變為洪武三十五年。如此種種不禁讓他對“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名言感悟更深。
皇位更迭,對朱?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明成祖即位次月,大賞諸王。他這位既無資歷又無權勢的小親王,享受到了在外諸王同等待遇。
“(七月)乙巳,賜周、楚、齊、蜀、代、肅、遼、慶、寧、岷、谷、韓、沈、安、唐、郢、伊、秦、晉、魯、靖江二十一王。各黃金百兩、白金千兩、彩幣四十匹、錦十匹、紗羅各二十匹、鈔五千錠。”(《明太宗實錄》)
當年八月,朱棣給伊王朱?、唐王朱桱(音jìng)、郢王朱棟兄弟仨置備儀仗,為其出閣開府做準備。十月,四哥又給哥仨及侄子興平王、永壽王一道加冠冕,宣告其成年。開府一事也便順理成章。
永樂三年(1405年)十一月,遼東總兵官、左都督劉貞之女被冊封為伊王妃,婚姻大事也得以解決。
當然,四哥也不盡是表演“兄友”戲碼,畢竟此一時彼一時,坐上那張寶座后,他對大侄子的削藩那是相當認可,不過手段要高明得多,即便像朱?這種未就藩的親王,該有的敲打也必不可少。
永樂四年二月,明成祖以唐府長史程濟、韓府長史司典簿魏居敬“犯夜禁”為由頭,表示在京諸王王府官“官坐食俸祿,閑暇無事,致多縱肆”,將韓、沈、安、伊、魯、唐、岷、靖江八府多數王府官遣散。
當年八月,頭鐵的齊王朱榑,因面圣自辯時脫口而出的一句“奸臣又欲喋喋效建文時殺我耶?會當盡斬此輩!”被廢為庶人。次月,明成祖將朱榑的罪狀通告諸王,進行敲打。
洛陽百姓恨之入骨的惡魔
永樂六年(1408年)五月,在京師蹉跎數年的朱?終于迎來了曙光。明成祖正式昭告天下,命沈、安、唐、郢、伊、魯六王之國,為此給戶部下令,制定諸王歲祿為一千石,同時免其護衛軍屯田三年。
洛陽麗景門
當年八月十二日,朱?祭告過孝陵后,入紫禁城向四哥辭陛,攜家眷在洛陽中護衛的護衛下浩浩蕩蕩的之國洛陽。
按制,藩王出行途徑他國藩地,作為東道主當以禮相迎,否者就是失禮。比如大明內檔《御制紀非錄》記載的魯荒王朱檀罪行共有八條,其中之一便是漠視親情:“一、兄燕、齊經過本國,不出迎接。”
伊王之國洛陽,無論是走水路還是陸路,都會途徑五哥周王朱橚的藩地——開封,兄弟倆依照慣例上演了一出兄友弟恭。可抵達洛陽后,朱?卻給四哥朱棣去信,稱五哥行事悖逆有不臣之心。
當時身在北京的明成祖接信,不作二想立馬秘密傳諭給負責監國的太子朱高熾,要求他嚴加戒備,以防不測。
“癸酉,書諭皇太子曰:‘比伊王來言:前經汴梁,見周王出語忿恨,心不可測。爾宜加意防慎。此敕可示蹇義、金忠、黃淮、楊士奇,余人勿泄。’”(《明太宗實錄》)
周王殿下對此只能欲哭無淚,兩次流放云南,讓他飽嘗疾苦,高舉已老實求放過旗號,在府內安安分分的編幾折戲曲、研究下草藥學,又招誰惹誰了?怎么一個個的都說我要造反!
不說朱老五,繼續將目光聚焦到朱?身上,未就藩時在父皇、大侄子、四哥的壓制下,可謂是好兒子、好叔叔、好弟弟。可一到藩地,失了約束,頓時天高任鳥飛,壓抑許久的暴戾便徹底得以釋放。這也可以說是大明藩國始封君的一大特色。
作為把種地技能點到極限的國人,哪個男孩不好武。朱?是被老爹當領軍征戰的藩王培養的,雖然受后洪武時期削藩政策的影響,這輩子注定領不了軍了,卻并不妨礙他對武功的渴望。
也正因此,他好動不好靜,以武略自詡,是不是便攜護衛策馬郊外。此時藩禁尚未實施,親王只要不是鬧得太過分,還是可以在城池周邊自由活動。所以若伊王殿下單只帶人出城過過叱咤疆場的癮,也不算什么出奇。奈何這廝直接把洛陽城當成了自己的主戰場,不管是在城內,還是在城外,但凡遇到行人,壓根就不進行避險,也不給人避讓的時間,縱馬呼嘯而過,甚至毫無顧忌地提到便砍。就藩不足一年,便惡名在外,成為了洛陽百姓的夢魘。
朱棣聽聞幼弟的惡行,屢屢下詔告誡。比如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初二,也即明成祖敕諭朱高熾防備五弟的當天,給朱?去信表揚他知錯能改,同時告誡他至今往后當謹言慎行。
“賜書伊王,書曰:‘古之圣賢皆貴改過,吾弟前者之失,今能省悔,朕甚嘉悅。當國家無事,正欲相與同樂,太平音樂亦常情所有,但不至流蕩可也。自今國中諸事,皆須審而行之,不可怠忽。’”(《明太宗實錄》)
洛神公園
多次申飭過后,朱?總算稍有收斂。倒不是他愿意痛改前非,而是心思又彎向了另一方向:沉迷于男女之事。
正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古人對此看得非常重。明清鼎革時期因為一道“剃發令”,引發民間激烈反彈。朱?的十哥魯王夫婦,因在藩地兗州倒行逆施引發滔天民怨,被老爹召回京師,王妃湯氏被賜死,朱檀本人也被施以極具羞辱性質的“髡刑”,即剃光頭發和胡須。
伊王殿下倒好,無需他人動手,直接給自己剃了個大光頭。若朱元璋泉下有知,大概率會把這個模仿自己青年時期發型的逆子吊起來,賞他一頓竹筍炒肉絲。
你以為這就完了。頂著個大光頭的伊王殿下,還動不動便在王府中赤身裸體,與一班男男女女混在一起,于大庭廣眾之下開無遮大會。
“王縱欲敗度,平居削發,裸袒男女雜處,無所顧忌。屢敕訓諭不悛。”(《明太宗實錄》)
有明一代,好色的藩王不少,但如朱?這般荒淫、奔放的極其罕見,在此之前更是沒有。可以說他首開大明宗王聚眾淫亂的先河。
阿越說
俗話說“萬惡淫為首”,常年的成人派對,對朱?的身體造成了重大負擔。終于在永樂十二年(1414年)九月二十五日,因縱欲過度而亡,死時年僅二十七歲,就藩洛陽也不過七年時間。
明成祖聽聞幼弟早逝,不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也只能徒呼奈何,只得下旨禮部為其籌辦后事。有鑒于朱?在洛陽人神共憤的惡行及丑態,禮部認為其不似人君,有志一同的奏請剝奪其伊王爵位,以庶人之禮安葬。
要說禮部的這一態度,完全出自本意,阿越是不信的。明成祖即便不是幕后推手,多少也會得知些消息,卻沒出手阻止。
伊厲王墓
不過理論上只要藩王沒有犯謀反等重罪是不能廢藩的,把第一代藩王給廢了有廢藩之嫌(第一代被廢的藩王中,只有靖江國逃過了廢藩),即便弟弟再不成器,明成祖也不能因此廢了伊藩。何況他得位不正,雖然私底下可以打壓諸藩,但明面上必須高舉“恢復祖制”的旗號,伊藩自然更不能廢了。也正因此,朱棣駁回了禮部的建議,責令禮部、工部按制為朱?營造王陵,準備喪儀。
至于謚號,朱棣經過深思熟慮,參考洪武時期老二朱樉、老十朱檀去世后,父皇的做法,給朱?賜了個惡謚“厲”。謚法“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可想而知他在洛陽的所作所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