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過去了就過去了,可有些事,哪怕過去了24年,傷口還在。
1999年,湖北黃岡的戴柳以687分的高考成績,成為當地的狀元。在那個年代,這幾乎是能直通北大的分數。
可她的父親,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篡改了她的志愿,把北大改成了中國政法大學。
就這樣,命運的車輪生生被擰了個方向。
這個曾經站在人生巔峰的女孩,24年來沒有再回家。
等到母親終于聯系上她,她只說了一句話:“我結婚了,之后沒事也不會回去見他?!?/p>
一個分數,改變的從來不只是人生
1999年,高考填報志愿不像現在這么透明,那時很多地方還在用紙質填報,一旦被改了,孩子往往等到錄取通知書來了才知道。
687分,在今天都是頂級985的穩進分,更別說在1999年。
戴柳原本的志愿是北京大學,她也一直告訴父母她要上北大,可她的父親悄悄把她的志愿改成了中國政法大學,理由也很理直氣壯:
“我這可是為你好”。
高考是普通家庭孩子最公平的機會,考上北大,意味著人生的天花板直接被抬高一大截。
而戴柳的父親,生生把女兒從天之驕子拖回了普通學生。
網友說的好:“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無能為力,比如生老病死,比如父母?!?/p>
戴柳遇到這樣的父親,她的人生要怎么辦才好呢?
父愛?控制?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界限
中國的父母,尤其是上一代,很多都有一個執念:孩子是我的,我當然能決定他的未來。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控制型父母”,他們的愛是有前提的,只有當孩子按照他們的期待去做,愛才會存在。
像《都挺好》里的蘇明玉,她原本是可以上清華的,母親卻執意不讓她讀,只讓她讀個師范,只因為“女孩子不需要讀太多書”。
這種“你是我生的,就該聽我的”的思維,拆毀了無數孩子的夢想。
而更殘忍的是,這種控制往往披著“為你好”的外衣,讓孩子連反抗都顯得不孝順。
戴柳的父親改志愿,也是同樣的邏輯。中國政法大學是戴柳父親的志愿,并不是戴柳的意愿。
父親愛政法大學而不得,就讓女兒去讀,只能看到戴父分不清自己和女兒人生的不同,是毫無界限的人。
24年不回家,是怨恨,還是自我救贖?
有人可能會問,24年不回家,會不會太絕情了?畢竟,血緣關系擺在那里。
但實際上,心理學研究發現,成年人如果在少年時期經歷過重大信任崩塌;
比如被至親欺騙、背叛,那么他們長大后可能會選擇徹底切斷聯系,而不是反復原諒。
這種切割,既是對過去傷害的回應,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戴柳的24年,不是不想家,而是她知道,回去又能怎樣?面對父親,她還能裝作什么都沒發生?
如果說小時候,她沒得選,那長大后,她至少可以選擇不再回到那個傷害她的環境。
也有人說,24年不回家,父母該有多傷心。可問題是,當年她被改志愿時,有沒有人問過她有多傷心?
母親最后一次聯系戴柳時,她已經結婚了。她說:“我結婚了,之后沒事也不會回去見他?!?/p>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她已經完全獨立,不再需要家里的庇護;第二,她是真的,不打算原諒父親了。
對于一個母親來說,孩子一輩子不回家,是最難接受的事。
可如果換位思考,她當初有沒有試圖阻止丈夫改志愿?有沒有站在女兒這邊?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這場母女間的遺憾,可能注定無法彌補。
有個作家說過:“孩子不是你的,他們只是借你來到這個世界?!?/strong>
但很多父母,總以為自己能決定孩子的一生,直到他們發現,孩子已經不在身邊了。
但戴柳的做法我們也并不提倡,因為和家庭斷絕關系確實有違公序良俗,可每個孩子都應該為自己多考慮一下,恰當處理和父母之間的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