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佘凱文
3月23日,2025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在上海完美閉幕。
這場以“AI科技、AI生活”為主題的展會,儼然成為家電行業向智能化躍遷的縮影。從冰箱、空調到掃地機器人,從全屋智能到人、車、家互聯,“AI”幾乎成為所有展品的標配關鍵詞。
然而,在這場看似“無AI不家電”的狂歡背后,技術堆砌與真實價值的邊界逐漸模糊,使人不禁想問“AI究竟是顛覆生活的革命性工具,還是新一輪營銷話術的包裝?”
AI家電的狂歡,重塑生活從此開始
2025AWE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行業最真實的底色,那就是AI技術已從概念落地為產品創新的核心引擎。展會上,“無AI不家電”成為共識,冰箱、空調、洗衣機等白電品類集體邁入“主動服務”時代。這一變革背后,既是技術迭代的必然,也是消費需求升級的倒逼。
以海爾智家為例,AI之眼全面接入各大品類,以冰箱為例,其AI之眼能智能識別用戶放入或拿出冰箱的產品,完成食材管理。而通過搭載DeepSeek大模型更是使冰箱不再局限于“存儲功能”,而是化身“家庭營養師”,通過分析用戶健康數據推薦菜譜,并聯動廚電設備自動烹飪。這一創新不僅打破了傳統白電的物理邊界,更構建了“數據-決策-服務”的閉環生態。
又比如洗衣機產品,在AI之眼的協力下,可識別衣物的顏色、材質、數量,自動匹配最佳洗滌模式,并主動提示串色風險、衣物遺漏或卡筒情況,大幅降低人為干預需求。
而空調則能精準完成用戶需求,只需一句“不要對著我吹”或“對著我吹”這樣簡單的指令,通過AI視覺就能自動調整出風方向。
同樣是空調產品,TCL小藍翼C7新風空調則著重打造了AI睡眠、AI語音、AI省電等功能,像AI睡眠就是將毫米波雷達引入睡眠場景,動態感知用戶體動與體溫,自動調節送風模式,試圖破解“半夜被凍醒”的痛點。
而追覓推出的雙機械臂空調,憑借仿生機械結構實現大傳統空調6.6倍的舒適送風面積,并將冷熱風精準分區,則展現了硬件創新與AI算法的深度融合。
AI除了能幫助完成傳統功能的技術躍遷外,還帶來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創新功能。就比如三星AI神 黑鉆熱泵洗烘旗艦的自動開門功能,就避免了用戶將衣物丟進洗衣機后忘記的尷尬,在完成衣物洗護后能夠自動開門,可以有效防止衣物返潮,減少霉菌滋生。
三星AI冰箱同樣新增了自動開門功能,用戶可以通過語音或觸碰方式輕松開啟冰箱,再沒有了拿滿東西無法打開冰箱門的問題。
可以看到,大多數AI技術在家電產品上的深入并非是單純的技術競賽,而是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挖掘,至少都是在針對用戶痛點的“有的放矢”,確實是對用戶生活的一種重塑。當然這一情況也非絕對,AI家電的狂歡之下,也暗藏“技術鍍金”的隱憂。
技術標簽化與價值空心化,“AI”還是“AL”難辨
從2025AWE會場看下來,還有一個直觀感受就是“割裂”,除了前面說到的真正AI創新,也不乏一些“貼牌式AI”的喧囂,這也反映了行業的現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技術標簽化與價值空心化”。
部分企業將AI等同于“語音控制+傳感器”的簡單組合,忽視了技術落地的實際場景。就比如“格力AI空調”,在格力展臺除了一張張碩大的董小姐照片外,AI的標識同樣隨處可見,但當問及展會現場的品牌工作人員,“格力的AI體現在哪些方面?”時,得到的回答卻只有“語音交互”或“手機交互”這一個答案。
也不知是員工培訓沒有做到位,還是格力的AI確實只停留在這一階段。雖然更愿意相信是前者,畢竟格力作為國內空調領域的老牌強者,從理智上會使人認為不止于此。
但當看到格力展臺依舊在展出“模具、電子元件、壓縮機”這類東西時,也難免使人唏噓,若是在二十年前的展會上看到這些東西,或許還會覺得不錯,可如今都已經是2025年,特別是再看隔壁海信展臺已經開始展出163寸電視后,會覺得格力的步伐是否有點太慢了。
之后從網上獲得信息來看,格力也有將AI運用到節能等方面,但說實話這種淺層應用的本質,是將AI降維為“智能遙控器”,亦或說與“類人決策”的愿景相去甚遠,其技術內核與十年前的物聯網家電并無本質差異。
即便是AI節能這種運用,用戶無法切實感知,與其他品牌所推動的“無感交互”同樣相距甚遠。
這種情況也絕非在格力一家身上發生,另一個空調品牌奧克斯也有類似問題,其在AWE上展出的空調主打“智慧語音功能”,按其說法是融入了DeepSeek和百度AI大模型后,完成了從“指令式控制”向“主動式理解”的躍升。
而實際效果卻是查天氣、報溫度、日程提醒甚至是講笑話,所以用戶真的需要空調講笑話嗎?這種“偽創新”不僅稀釋了AI的技術價值,更可能引發消費者的信任危機。
偽AI現象的蔓延,本質上是行業對技術紅利過度追逐的結果。也讓人不得不思考,當前家電企業的AI投入中有多少是以營銷為目的,有多少才是為了核心技術研發。這種失衡就導致技術創新浮于表面,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從“功能疊加”到“價值重構”,這才是AI家電的未來
AWE2025除了展現出了“真假AI”,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AI家電的未來趨勢。
一方面是家電設備從“設備孤島”邁向了“生態共生”,這其中以華為鴻蒙智家為代表,其所構建的“人-車-家”生態,將家電、汽車、手機等設備納入統一生態,用戶離家時空調自動關閉,歸途前凈化器提前啟動,洗澡前提前排出冷水,這些功能協同實現了跨場景的無縫銜接。這種生態化競爭的背后,是數據互通與決策協同的技術突破。
而海爾“三翼鳥”平臺通過HomeGPT場景大模型,同樣實現跨設備協同:一句“看電影”即可觸發燈光、空調、窗簾的聯動響應,勾勒出未來全屋智能的雛形。
可以預見,未來,家電企業的競爭焦點將從單品性能轉向生態構建能力,誰能擁有更多的AI伙伴,誰就能占據AI家電的制高點。
另一方面,隨著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的接入,家電正從“被動執行”轉向“主動決策”。家電品牌也將其稱之為“無感交互”,還是以華為鴻蒙智家為例,在其聯合九牧打造的智慧衛浴場景中,設備的啟動不在需要人為干預,像洗完澡后水汽大,就會觸發自動開窗、排氣扇自動啟動,浴室柜鏡面開啟自動除霧。
這些變革以用行業內部的話來說,未來的AI家電不僅是助手,更是能理解需求、共享決策的超級外腦。從各大品牌的動作來看,絕大多數家電品牌在對待AI這件事上還是比較用心的,并且逐漸實現了“功能疊加”到“價值重構”的進階,而這應該才是AI家電的未來。
總結
2025AWE的舞臺上,AI既是聚光燈下的主角,也是一面照妖鏡。它照見了海爾、追覓、華為鴻蒙智家等企業的技術縱深,也暴露了格力與奧克斯的功能錯位。當行業從“萬物互聯”邁向“萬物智聯”,真正的挑戰或許不在于“能否做AI”,而在于“如何讓AI回歸用戶價值”。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