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文保科技部的實驗室里,一群北京聯合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學生正通過高精度三維掃描設備,為清代瓷器建立數字檔案——這并非影視劇橋段,而是他們的日常實踐課。
隨著“十四五”文化數字化戰略推進,國家文物局明確提出“強化文物科技保護能力”,點燃了北京聯合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這個"小眾"專業的熱度——在知乎熱榜上,“學文博專業是種什么體驗”的話題閱讀量突破千萬,而北京聯合大學的招生咨詢電話里,"文物與博物館學"已然成為高頻詞。
這里的師資陣容堪稱"天花板級別":90%以上的教師擁有博士學歷,北京市級教學名師與20余位故宮修復專家共同組成導師團隊。
學生們在課堂上分組整理唐宋瓷片時,指導老師很有可能就是剛結束三星堆考古項目的學者。這種"文物在手,大咖在側"的教學配置,讓北聯大在軟科專業排名中穩居全國前16,與中央民族大學同屬一級梯隊。
在該專業排名領先的背后,是一套獨特的培養密碼。據悉,北聯大該專業包含了博物館展陳設計、博物館數字化、文物科技分析等實踐課程。
學生們在寒暑假前后還專設博物館參觀解說,考古文博調研,文化遺產調研等集中實踐環節。學生們會在校外人才培養基地擔任數字化保護、文案編輯、宣傳講解等不同的工作崗位,提前熟悉博物館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
而且從學生進校開始就實行導師制,精準對接行業需求,與英國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英國布萊德福德大學等海外高校的聯合考古項目拓展國際視野,更有考古學碩士點和博士點實現本碩博貫通培養。
這種“學術+技能”的雙重武裝,讓畢業生既能寫得了專業論文,也能手捧博物館的文物細細研究,使得學生們能夠成為文博機構爭搶的復合型人才。
這種對文物的“真看真摸真感受”,讓文博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演繹著"逆向突圍"。
數據顯示,北京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館,全市博物館數量突破200家,但專業技術人員缺口高達60%。這種供需失衡讓北聯大學生未畢業就被"預定",其中不乏有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在文博行業的熱潮之下,人才培養的數量始終追趕不上行業的缺口,近幾年該專業本科生就業率穩居在95%以上。
站在"十四五"文博事業新起點,這個曾被視為"冷板凳"的專業,正在成為文化自信建設的主力軍。
當北聯大學生在故宮分析古人類石器時,他們修復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