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不好賣,純電動難賣,但都不如30萬元以上的車最難賣。
2025年的第一季度即將結束,處在銷售一線的很多4S店銷售顧問,給到了我們上述相同的反饋,近3年的促銷方式在陸續失效,主要依托以舊換新補貼和車企推出新車型來刺激消費欲。而在眾多汽車發布會之后的溝通會上,各家高管的結論也是基本如此。很少有車企在當下的市場里,敢于定出高價,而除了特斯拉之外,也根本沒人敢于上調價格。于是,越來越多的價格底線被突破。
所有人都知道,車價在繼續下降,但沒人能給到普遍下降了多少的數字,以及下探的比例。
汽車行業在2023年首次超過房地產,2024年正式超過房地產之后,繼續以極高烈度的方式在發生競爭。
新的趨勢是,車企繼續卷,但都在學雷軍做“預期管理”。
拼的越來越狠,2024年第一季度共上市了100款新車,2025年同期則是超150款,當然,原因也很清晰,比亞迪和奇瑞卷全民智駕,就推出了50款新車。
但,從新車的定價上看,30萬元正在成為新的分水嶺。2024年第一季度的新車里,有26款定價超過或涵蓋30萬元,而2025年第一季度里,這個數字變成了16款。
重磅熱門車,一季度定價普遍降了3-10萬
新的趨勢是,越是頭部的企業,對價格的下調,越是猛烈。這也很好理解,畢竟二三線品牌甚至已經沒了什么降價的資本。
“20萬以內的新車,價格比我們預期的普遍低1萬吧,20-30萬的車,價格普遍比我們預期的低3萬”,隨著價格戰打的越來越亂,銷售顧問雖然能猜的準自家的車大概降多少,但甚至卻猜不準競品的價格,更別提猜測整個趨勢。
復盤一下1-3月的新車發布會,情況確實如此。
1月,比亞迪夏以24.98萬-30.98萬元上市,在2024年年末對它的價格猜測中,業內普遍認為會在28萬元起步,和騰勢(參數丨圖片)D9的入門價格33.98萬元之間,產生5萬元左右的差價。不過最終,比亞迪選擇的策略是,完全不與騰勢D9內耗,價格以低于預期3萬元下探。
2月,更是價格下探的典型。先是嵐圖夢想家,在宣布全面擁抱華為智能之后,夢想家推出了4款乾崑智駕+鴻蒙座艙的新版本,價格分別定在了35.99萬、37.99萬、38.99萬、40.99萬元。而在半年前的2024年9月時,華為智駕第一次在嵐圖的MPV上應用時,其乾崑版本的價格分別是PHEV為42.99萬元,純電動版本為44.99萬元。
基本同等配置的車型價格,實際的下調在4萬元,而減少的配置主要只有可變空氣懸掛。
2月,還有寶馬X3的突然上市,取消了進入中國以來每次都辦大型發布會的慣例,價格也是出乎意料的低。3款車型,指導價分別在34.99萬、39.99萬、44.99萬元,2.0T高功率版本的入門價格是39.99萬元。
實際的數字下調最大可以到10萬元,因為在2018年全新X3上市時,同等動力水準的30i版本,入門指導價為49.68萬元。而如果考慮到實際購買來看,它的價格下探在4萬元左右,在新車換代之前,30i的版本指導價為44.39萬元。
2月最大的定價殺招,無疑是雷軍的小米SU7 Ultra。雷軍繼續把在數碼產品上的營銷方式用在了汽車上,在2024年拿下紐北圈速紀錄時,它的預售價為81.49萬元。而在2025年3月上市時,它又推出了非賽道但性能同樣強大的標準版,售價52.99萬元。
坊間立刻出現了“能讓買不起的人覺得,50萬不貴,雷軍是真的厲害”等等觀點,并得到大量認同。
進入3月,則是華為鴻蒙智行和更多品牌站上舞臺中心。新款問界M9,盡管起售價依然是46.98萬元,但增配了TOF激光雷達、升級了增程器、砍掉了小電池。問界M5,盡管起售價依然是22.98萬元,但增配了192線激光雷達、升級了女王副駕。享界S9的增程版,以31.8萬元的預售價推出,升級了問界M9上的百萬像素大燈、升級了TOF激光雷達、用上了最新的增程系統,價格卻相比之前已經上市的純電版本39.98萬元,下探了超過8萬元。
途昂Pro,作為燃油車中十分能打的代表,限時一口價拉動到26.99-31.99萬元,在使用了第五代EA888、車內更多的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之后,變得格外能打。而從指導價上來看,2017年它剛剛上市時,全系的起步價格就在30萬元以上,如今四驅版也直接下探到27萬元內。
奔馳4S店則帶來了買1贈1的宣傳,買一輛奔馳GLC,送1輛奔馳A級,需要以指導價進行購買,其實算來算去,也算是妥協了3-4萬元。
還有領克900的價格表現,原本預計會追著理想L9的40.98萬元,做3萬元左右的差別,把價格定在37萬元左右,最終卻交出了33萬元的預售起步價,又是向下4萬元。
當然,最夸張的還是更上層的車型,比如蓮花,在很多人認知中售價100萬元級別的它,在首次使用插混系統之后,價格降到了50萬元級別。最新上市的仰望U7也是如此,上市前的定調是100萬元級別的行政、性能車型,所以最終62.8萬元的入門價格一出,也就是呼聲一片。
30萬元以上難賣,增程也忽然難賣
總之,從車企的集體動作上能夠看到,不論是否主觀行為,實際上,大家都在有意無意的避開30萬元這條線。畢竟,在當下的消費環境里,過高的定價,等于直接給消費人群設置了更高的門檻。
傳統車企要么是想明白了,要么是差不多想明白了,比如林肯推出一口價,寶馬X3直接定出低價,甚至于奧迪也開始學會了“偷天換日”,在2月底,以紀念款方式推出2025年改款。2.0T低功率的入門版指導價,直接從39.88萬元下探到了34.98萬元,高功率的入門版指導價,則從45.38萬元下降到了39.98萬元。
而2025年第一季度里,還在發生更多的變化,比如純電動在輿論中變得難賣,增程在現實中變得難賣,以及主打網約車的車款變得更難賣。
純電動難賣,用下面的一句話結論就能形容,如今,蔚來汽車已經成為中國唯一只做純電動的車企。
不過,與廣泛認知相左的是,從數據上看,增程反而是比純電動更不好賣的產品。
乘聯會數據中,2025年1月時,新能源零售銷量里,純電動環比下降44.5%,插混環比下降40.3%,增程環比下降41.1%。而從廠商的排名來看,1月零售量中,吉利超過比亞迪排在第一,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廣汽豐田、一汽豐田、華晨寶馬均進入了Top10,這意味著燃油車在特定時期還能夠對新能源車發起反攻。
1月的最終結論是,新能源整體只同比2024年增長了10.5%,但進入2月之后,又很快的發生了回暖。相關的數據變成了,整個市場同比增長79.7%。但,增程三種能源形式里反而最少,純電動同比增長了94.4%,插混同比增長了83.4%,但增程只同比增長了11.8%。
究其原因,其實還是因為問界的銷量發生了波動。本身,參與在增程,并且能取得較大銷量數字的頭部玩家,只有理想、鴻蒙智行兩家。不過在2月的周榜開始,問界從Top3的穩定位置,在第7周銷量開始后,單周處于4000輛以內。所以,根據這方面的數據來看,較2024年的周榜對比,增程單月的銷量就要減少接近2萬輛。而純電動,則因為小鵬的廉價車拉動,開始繼續上揚。
不過,再看問界最新的動作,這個局面很快就會發生反轉。它已經開始對供應商提出了5月的產量要求,以此進行測算,5月問界M8的交付能力就能超過之前的問界M9,來到接近3萬輛/月的水平。
總之,不論是新能源還是傳統燃油車,除了極少數車型車企和車型之外,其目前在上層市場里的日子都相對難過。按統計數據來看,成交均價 30 萬以上的品牌中,1月奔馳銷量 67184 輛,同比下滑12.9%;寶馬銷量 54231輛,同比下滑36.1%;理想銷量 30711 輛,同比下滑1.8%;問界銷量 21,717 輛,同比下滑33.8%;雷克薩斯銷量 12812 輛,同比下滑23.8%;蔚來銷量 8947 輛,同比下滑23.0%;路虎銷量 5696 輛,同比下滑30.4%。
部分頭部媒體同步的數據中,2月奔馳銷量3.61萬輛、寶馬3.23萬輛、理想2.62萬輛、問界1.5萬輛、雷克薩斯為1.13萬輛、蔚來1.31萬輛。奔馳、寶馬、問界銷量下降,理想、蔚來、雷克薩斯同比上漲。
寫在最后
那么,僅從現有發生的事實性數據和企業行為上看,價格超過30萬元的車型,多數都是處于競爭更加激烈的銷售狀態。其中的原因頗多,比如隨著AI的崛起,讓很多人決定購買這類車型的要素成為了智駕,再比如,目前市場里有著對豪華的重新定義之爭。
比如華為鴻蒙智行就開始用智能豪華,來沖擊消費者的認知,奔馳寶馬則是繼續用全維度的升級,來爭搶消費者認知。
當然,最核心的還關于經濟原因。收入預期、對收入的不確定性等,這些都在讓車企開始集體化的行為,比如避開30萬元以上的定價,因為錢是有嗅覺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