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股價連創新高
因為一份炸裂的財報,以及對未來的良好預期,泡泡瑪特成了資本市場的香餑餑,市值首次沖上了2000億港元。
3月26日,遞交完2024年的成績單后,泡泡瑪特股價火速拉升,每股股價從前一交易日126.9港元的收盤價,漲到140.7港元,漲幅超10%。次日,泡泡瑪特繼續高開高走,每股一度沖高到160港元,最終每股報收153.7港元,兩天內漲幅高達21.12%,市值上漲359億港元至2064.19億港元。
不少賭業績、提前進場埋伏的投資者,自然是喜不自勝。一位持有泡泡瑪特的投資者興奮地曬出了自己的成績單,他在泡泡瑪特身上一共賺了57.5萬港元。還有一位堅定看好泡泡瑪特的投資者表示,自己一路走來,收獲頗多,每次遇到大跌就加倉,目前賬面盈利達301.3萬港元。
股民們賺的還是少的,要論這場資本盛宴的最大贏家,還屬現年38歲的泡泡瑪特創始人、CEO王寧。公開披露的信息顯示,王寧持股泡泡瑪特的股份為48.73%。按照泡泡瑪特3月27日的收盤市值計算,其身家高達1005.88億港元。
觸發這些或大或小財富增值故事開關的,正是泡泡瑪特交出的炸裂成績。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泡泡瑪特錄得營收130.38億元,同比增長106.9%。此前外界預期泡泡瑪特的營收會超100億元,但沒想到會這么強,相當于用一年時間又再造了一個自己。
看到破百億營收的數據后,泡泡瑪特投資人、黑蟻資本管理合伙人何愚忍不住寫了一封公開信,強調百億營收是中國消費品牌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極具紀念意義,突破百億不僅僅是一個數字的跨越,也意味著,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在大家心里扎了根,就有發芽和長成大樹的可能。
事實上,不光營收創了新高,泡泡瑪特的賺錢能力也創下歷史新高,2024年的凈利潤為31.25億元,同比增長188.8%,比上一財年整整多賺了20億元。這與毛利率的提升不無關系,2024年泡泡瑪特的毛利率高達66.8%,較上年同期提升5.5個百分點。
過去一年,不管有沒有為泡泡瑪特花過錢,不少人都大概率聽過其火爆日常。最廣為流傳的是,在東南亞,被女明星Lisa、泰國公主帶火的Labubu,不僅一娃難求,還催生了不少外國人來中國“反向海淘”。
業績之外,管理層對未來的自信又給資本市場添了把火。財報后的業績電話會上,王寧給出泡泡瑪特2025年的預期,雖然基數大,但整體營收有信心實現50%的同比增幅,海外市場能保持超過100%的增長。
這意味著,接下來一年,泡泡瑪特營收將逼近200億元。從0元到100億元,泡泡瑪特用了15年。而從100億元到200億元,泡泡瑪特只需要一年。
業績過往和預期反映在股價上,自2022年10月以來,泡泡瑪特股價就一路上揚,從最低谷的9.852港元/股,漲至如今的153.7港元/股,漲幅達到1460%。其股價坐上火箭,主要集中在去年和今年,2024年漲了三倍多,今年以來,僅僅3個月時間,其股價已上漲71.44%,市值增加超858億港元。從去年3月算起,過去一年,泡泡瑪特的市值一共漲了1803億港元。
在此之前,泡泡瑪特拿的是新消費品牌的典型劇本。因為乘上品類和消費風口,2020年,泡泡瑪特登陸資本市場,上市當天市值就突破千億港元,創下新消費公司估值天花板。緊接著,增速放緩、盈利能力減弱,隨之而來的是市值下滑。但比起大多數同行,泡泡瑪特往前多走了一步,畫出一條“從高峰到低谷,再從低谷觸底反彈”的U型曲線。
業績會上,被問及如何看待泡泡瑪特的起落,王寧坦言,泡泡瑪特用行動證明了,其所在的品類,不是一陣風。泡泡瑪特首席運營官司德補充說,過去,外界給泡泡瑪特的標簽,主要是潮流玩具公司,但泡泡瑪特真正想做的,是一家IP公司,“讓不同IP、品類覆蓋更多人群”。
背后的邏輯是,泡泡瑪特正在擺脫對單一IP、單一品類,乃至單一市場的依賴。而這些,是泡泡瑪特業績、股價觸底反彈的根本原因。即所謂,用更多IP、做更多人的生意、占領消費者更多的生活空間。
02、海外市場立大功
2024年,泡泡瑪特財報的關鍵詞之一,是平衡。
從IP矩陣來看,2024年,公司旗下收入過億元的IP有13個,其中有4個營收超過10億元,包括消費者相對更熟悉的MOLLY系列、被Labubu帶火的THE MONSTERS系列,以及SKULLPANDA和CRYBABY兩個系列。作為對比,2020年,泡泡瑪特營收過億元的IP只有4個,均沒有突破10億元。
從品類,即IP落地形式來看,2024年,泡泡瑪特新拆分出的四大品類——手辦、毛絨、MEGA、衍生品及其他,營收分別為69.4億元、28.3億元、16.8億元和15.9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53.2%、21.7%、12.9%和12.2%。而在過去,其觸達消費者的主要形式是手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盲盒。
渠道方面,2024年在國內,線下、線上及批發渠道,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40.8%、76.9%和50.7%。海外市場,線下、線上及批發渠道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379.6%、834.0%和99.8%。
過去,提起泡泡瑪特,大家自動聯想的兩個關鍵詞,一個是MOLLY,另一個是盲盒。過度依賴這兩個關鍵詞,意味著風險和局限。
再之后,泡泡瑪特打開思路,一方面開發運營更多IP;另一方面多品類變現,比如手辦占領消費者的書桌,毛絨玩具、MEGA(高端系列)占領的是客廳和臥室,試圖增加消費觸點,提升存量用戶的復購。
從最新的這份成績單來看,嘗試有所成效。泡泡瑪特高層在業績會上表示,營收增長,一方面產品是核心驅動力;另一方面歸功于精細化運營。比如國內抖音平臺,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112.2%至6.01億元,主要是啟動了更年輕的骨干,在平均時長、時效上做了精細化調整,“尤其是直播內容的提升”。
財報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海外市場。這也是業績會上,分析師們最感興趣的部分。
在泡泡瑪特營收屢上新臺階的敘事里,海外市場是重要的一環。從2020年開始,泡泡瑪特采取由遠及近的策略,逐步開拓海外市場,先從文化差異相對較小的日韓、東南亞市場切入,然后逐步拓展至歐美市場。海外營收占比,也從2020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38.9%。
而在王寧的規劃里,2025年泡泡瑪特海外市場占比要達到50%,即100億元。
在外界的感知里,東南亞是泡泡瑪特出海最成功的戰場。一方面,Labubu在泰國走紅,熱度外溢至周邊的越南、印尼、菲律賓;另一方面,東南亞市場的特性,比如年輕人占比高、處于IP覺醒的早期、社交媒體滲透率高,也意味著當地消費者對以泡泡瑪特為代表的潮玩品類接受度高。
事實也的確如此。從財報數據來看,2024年,東南亞市場給泡泡瑪特貢獻了24.0億元營收,同比增長619.1%,是四大海外區域里收入占比最高以及業務增速最快的市場。
但與此同時,其他三大市場的營收增速也不低。比如北美市場,2024年營收7.2億元,同比增長556.9%,歐洲、澳大利亞及其他市場營收5.5億元,同比增長310.7%。
究其原因,一方面,泡泡瑪特簽約的設計師里,不少有海外相關背景,其采用的國際化設計語言,使得產品本身能被海外受眾理解;另一方面,泡泡瑪特在進入特定市場時,會循序漸進,通過和當地IP、設計師合作,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比如泡泡瑪特2021年進入美國市場,先是在購物中心投放自動販賣機,用來測試市場,然后從亞裔比較多、潮流文化相對發達的西海岸切入。而在歐洲,會更多和藝術相關載體合作。
根據公司高層在業績會上的說法,接下來,海外市場將更多往“品牌向上”的方向走。“2025年,希望我們再勇敢一點,爭取拿更好的門店,開更多地區的旗艦店。希望真正有一天成為世界的泡泡瑪特。”王寧坦言。
03、盈利能力和壁壘
“好的設計,好的IP,就是新的生產資料。在杯子上印上大家喜歡的IP,重新注入新的價值,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就是脫離生產力的競爭了。”業績會后,王寧公開談論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來,卷生產力,短期看的確能降成本、提效率,但最后難免卷無可卷。泡泡瑪特在做的,是在生產資料和資產關系上下功夫。
市場總愛把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進行比較。理由是,兩者的關鍵詞都包括IP和出海。但實則,兩者的路徑不盡相同。
泡泡瑪特擅長的是IP孵化,重點是開發運營自有IP、多品類變現。王寧將其比作“一家唱片公司”。其挖掘和簽約設計師,此后,像唱片公司“幫歌手制作音樂、拍MV、排演唱會”一樣,不斷豐富IP落地的形式。具體到合作模式上,版權歸屬公司,設計師獲得分成。名創優品更多是找現有IP合作,通過自身的供應鏈和渠道能力,快速圍繞IP生產、售賣商品。
模式不同,兩者的盈利能力也不同。2024年,泡泡瑪特毛利率為66.8%,作為對比,名創優品的綜合毛利率為44.9%。
縱向對比,相較于2023年61.3%的毛利率,2024年,泡泡瑪特的毛利率水平進一步提升,創歷史新高。對此,泡泡瑪特高層表示,主要源自兩方面因素,其一,高毛利的海外業務占比在持續提升,產品結構在優化;其二,公司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更精細化,“0.1個點、0.1個點,不斷摳細節”。
此外在費用端,公司高層表示,2024年,泡泡瑪特在費用投放上比較克制,最終利潤超出市場預期。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泡泡瑪特銷售成本、經銷及銷售開支、一般及行政開支同比增速分別為77.68%、82.09%和33.9%,均低于同期營收的同比增速。
短期看,隨著泡泡瑪特在產品、渠道方面的調整,運營、費用的進一步精細化管理,公司盈利水平還有提升空間。業績會上,泡泡瑪特高層表示,2025年,毛利率會進一步提升,凈利率應該維持穩定或者略有穩定的上升。
拉長時間看,外界更關心的是,維系泡泡瑪特市場地位、盈利能力的壁壘到底是什么?
對此,王寧表示,近些年海量同行想進入賽道,但最終,泡泡瑪特不僅自身體量越來越大,還在逐漸拉開和同行的差距。究其原因,泡泡瑪特在不斷沉淀關于產品、運營、管理的方法論,比如產品用怎樣的方式表達更好、包裝怎樣更節省成本,怎么在不同國家組建團隊,如何依照不同國家的文化、法律進行管理,這些點滴的積累即肉眼可見的門檻。
此外在內容層面,王寧坦言,藝術是不可再生的,就如同在唱片業,“這么多年都沒有第二個周杰倫”“表達需要載體,每個時代想要表達的方式方法和載體是不一樣的。”在王寧看來,這關乎行業的軟性門檻,隨著泡泡瑪特規模變大、海外觸角增加,又能更快發現優秀藝術家,成為對方的首選平臺,如此形成正向循環。
如今站在百億營收的起點,泡泡瑪特能否實現50%的增長,更長遠看,能否像王寧希望的,從百億邁向千億,真正考驗泡泡瑪特的時候到了。
作者 |林木;編輯 |吳躍;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本內容來自財經天下WEEK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