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毛岸青的夫人,毛澤東的兒媳婦。
1938年,邵華出生在延安,父親陳振亞和母親張文秋都是老紅軍。在抗日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時,他們迎來了新的生命,看到了新的希望,無疑是種慰藉。
1939年,邵華未滿周歲,張文秋夫妻接到了新的任務,途經新疆去往蘇聯工作,沒想到在新疆的迪化(今烏魯木齊)被軍閥盛世才給扣留了。
盛世才是中華民國的陸軍上將,歷任新疆省邊防督辦,周旋于蘇聯和老蔣之間,號稱“新疆王”。但是,他的統治卻十分恐怖,當地百姓流傳著一句民謠:
“盛世才十年督辦,十萬人頭?!?br/>
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盛世才想盡了各種辦法。首先是親蘇,用貿易往來賺取豐厚的利潤,其次他也與我黨套近乎,主動幫助我黨培養飛行員,實際上卻是向蘇索要更多的飛機和技術。
蘇德戰爭爆發,盛世才便露出了狐貍尾巴,他認為這場戰爭后,蘇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大力援助新疆了,便直接投靠了老蔣。從此,他開始了加害我黨人士。
邵華的父母被扣之前,他已經關押了160多名在新疆工作的我黨人員。從此,邵華父母便和這160多個同志過起了長達七年的獄中生活,所以,邵華的童年成長也是在獄中度過的。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邵華的童年記憶就是饑寒交迫,和獄中的其他孩子一起餓得哭,最后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稍大一點,她似乎明白了父母和叔叔阿姨被關的原因,便同大人一起與敵人斗爭,因此從小就養成了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的性格。
讓人傷心的是,在這場斗爭下,邵華永遠失去了父親,他被盛世才殺害了。
1946年,在周公的親自營救下,邵華和母親張文秋終于回到了延安。回到延安的母親立刻投入了工作,邵華又開啟了她跟隨部隊南北轉戰的生活。直到戰爭結束,他的生活才恢復了常態。
回首過往,這哪像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土改時,她當宣傳員;太行山作戰時,她扭秧歌鼓舞士氣;轉戰河北平山,她又演話劇,她的少年時代都在馬背上,都在硝煙中。
新中國成立后,邵華終于走進了學堂。在中直育英小學,她當了少先隊員,加入了共青團,四年后又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師大女附中。學習對于邵華來說,簡直太享受了,她一路高歌猛進,最終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
由于父母的身份,邵華很小就與毛家有往來,后來姐姐劉思齊嫁給了毛岸英,邵華與毛家的接觸就更多了。
她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就認識毛岸青,那時候她倆年紀相當,總能玩到一塊兒。毛岸青一直把她當妹妹,她也把毛岸青當哥哥,玩的時候毛岸青總是用手挽著她,這是毛岸青從小在蘇聯長大的習慣,可邵華卻有點不自在,怕人看見“笑話”。
這種青澀的美好隨著毛岸英的犧牲也就沒有了,姐姐劉思齊陷入了極度的痛苦當中,邵華也不敢再與毛岸青玩,因為怕姐姐睹人思人。毛岸青也沒有再來找邵華,因為他也在痛苦中,從小護著他的哥哥突然就沒了,他接受不了,再加上小時候頭部受過的傷,病倒了。
等她們再見面時,已經是1959年了。
這一年,毛岸青從蘇聯治療回國,暫住在大連的南山賓館休養。這時,在北大念書的邵華正在放寒假,母親張文秋要去大連療養,就帶上了她。(據說,這是張母有意要與偉人再續親緣,意在療養,實則帶了些相親的色彩。)
在南山賓館,邵華見到了分別很久的毛岸青。兩人一見如故,滔滔不絕地聊了起來,早已不是兒時的彼此突然有了別樣的情愫。這之后,鴻雁傳書就成了他們經常的事。
這時,毛岸青突然收到了父親的來信。
父親在信中一通噓寒問暖后,便直接又問道:
“聽說你同邵華通了不少信?是不是有做朋友的意思呢?邵華是個好姑娘,你可以和她好好談一談哦?!?/p>
對于父親信里的巧問,毛岸青自然是不排斥的,反而有種家長認同的快樂。后來,邵華就從北京大學辦了臨時轉學手續,到遼寧師范學院當了插班生。這里的學習相對寬松,校園里就常常看到她和毛岸青的身影。
兩個孩子走到了一起,雙方家長高興得合不攏嘴,鐵是要趁熱打的,在邵華重回北大讀書的頭一年,她和毛岸青在大連賓館的會客廳舉行了婚禮。
婚后,毛岸青第一件事就是帶著邵華回到湖南老家,讓她見見自己的母親楊開慧。在母親的墓碑前,他介紹了邵華,淚水打濕了衣衫。那天,他跟邵華講了母親的故事。
那是1930年,父親領導的隊伍兩次攻打長沙,湖南軍閥暴跳如雷,想盡一切辦法要抓住父親,但都沒有得逞,他們便把仇恨發泄到了母親身上。一夜之間,湖南各地都貼滿了抓母親的告示,賞金高達1000銀元。即便是這樣,老百姓都沒有動心,他們深知父親做的事才會徹底改變他們的命運。在將我們兄弟三人送到外婆家后,大家齊心協力地掩護母親,真的就躲過了敵人的魔爪。
可是后來,母親實在是想念我們仨,尤其是還在襁褓中的岸龍,她便悄悄潛回了板倉。哪知軍閥的爪牙太多,他們發現了母親,立即將她抓了回去。
在獄中,母親受盡了折磨,那些刑具如流水般全都用在了她的身上。但是,母親沒有屈服,她深信父親所走的路是光明的,愿意緊緊跟隨,于是在軍閥們耗盡力氣也沒問個所以然出來的情況下,他們決定殺了母親。
11月14日那天,他們將母親押上了瀏陽門外的識子嶺,結束了她的生命。
那時的我才七歲,對于一個從小父親不在身邊的孩子,哪里離得開娘親?我日夜哭泣,可于事無補,只能在外婆的安慰下、哥哥的呵護中慢慢長大......
邵華聽得淚流滿面,這與她從小失去父親是一樣的心情,從那一刻起,她便認為自己與毛岸青是相輔相融的。
在歲月中細細了解了毛岸青的過往,邵華總結出他雖沒有哥哥的壯舉,也沒有母親一樣的事跡,但他一直在默默無聞地傳承著毛家的家風。1970年,夫妻倆有了自己的孩子,爺爺親自為其取名叫“新宇”?!耙缋錾奖澜^壁,又恰似臺風掃環宇”,這是老一輩的殷切希望,在他的理想實現的基礎上,鼓勵晚輩去開辟新天地。
毛新宇的出生無疑給這個家增添了歡樂,然而這種歡樂只過了6年,爺爺便去世了。
1976年,我們的偉大領袖與世長辭,毛岸青悲痛欲絕。然而痛定思痛后,母親、哥哥、父親的一切都在告訴他,要將他們的遺愿繼承下去,要將毛家的家風傳承下去。
1977年的春天,毛岸青帶著邵華再次回到了老家湖南。在物是人非的毛家老宅、父親故居里,進行了深深地悼念。在偉人一百周年誕辰時,他的百萬字書作《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也問世了,這是他送給父親誕辰的禮物。
弘揚父親的精神,是繼承毛家家風最好的方式,而對于母親的愛,她則深藏于心,因為如影隨行的,還有那段噩夢般的童年經歷。什么流落街頭,弟弟夭折,餓肚子,被打,替人推車維生,他都要過慮掉,只有母親,不能放下。
祭奠完父親,毛岸青要去給母親掃墓,恰逢天下大雨,邵華便建議改天再去。毛岸青卻說:“就今天吧,我情牽夢繞的就是這件事。”
邵華懂了丈夫的心,冒雨陪著他去了楊開慧的墓地。
從那以后,只要去祭掃母親,邵華必然第一時間陪同。
晚年的邵華曾回憶道:“每一次去到婆婆楊開慧的墓前,毛岸青總是像孩子般依偎在墓碑旁,默默地流淚?!泵鎸ι廴A的關心,他也總是一句話:“我想媽媽,想大哥!”
2007年,毛岸青病危,臨終前,他拉著邵華的手留下了遺言:“我要和媽媽葬在一起。”
邵華淚流滿面,看著相伴一生的愛人即將遠去,她有萬般的不舍。婆婆是毛岸青內心深處一輩子的心結,她又有什么理由不答應呢?邵華緊握住丈夫的手,使勁地點頭。
然而不幸的是,毛岸青離世還不到一年,邵華也生病了,大病,于2008年離開了人世。
婆婆是丈夫的心結,而丈夫卻是她的心結,在她臨終前,她再三囑咐兒子毛新宇:“把我和婆婆楊開慧葬在一起!”
如此一來,婆婆、丈夫和她,再也不會分開。
后來,那里成了楊開慧烈士陵園,在松柏樟梓之間,毛岸青和邵華永遠留在了媽媽身邊。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