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漫山桃林如霞似錦
為龍泉山染上一片緋紅的詩意
桃花樹下,當飄落的桃花印上茶碗,唇齒間的茶香里就多了一抹春意。
捧出這一盞“春桃蓋碗”的人,名叫謝欣敏,是龍泉驛土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她與龍泉驛的故事,起于陶、源于桃。十一年間,陶和桃的相遇,綻放出一段格外美麗的故事。
謝欣敏是一名80后,四川宜賓人。她從小就喜愛文化藝術,一支畫筆,就能讓她一整天沉浸在畫彩的世界里。長大后,她從事的職業也不曾離開文化藝術,曾是成都最早的墻繪師之一。
2009年,由于酷愛喝茶,又找不到貼合心意的茶具,謝欣敏萌生了一個念頭,“要不我自己做吧!”從此,她踏上了走南闖北的尋窯之旅,足跡走遍了川內一座座古代窯址、地方土窯,更抵達了云南、貴州等多個省份,在孜孜不倦的學習中,汲取著極具西南地域特色的陶瓷文化養分。
2012年,謝欣敏正式向川南民間土窯師父拜師,開始系統學習民間陶瓷傳統制作技藝。陶泥練制、制坯修坯、傳統釉料配方、傳統階梯龍窯燒造……謝欣敏苦心學習,幾年間已熟練掌握了制作工藝,并開始鉆研更多陶瓷技法,自學雕刻、堆塑等技藝。
在與陶的朝夕相處、日夜對話中,當初那個由一盞茶具生發的念頭,此時已經變成了土窯里燒得愈發滾燙的夢想。謝欣敏想要傳承這一門技藝,并探索它的更多可能。于是,她又一次出發了。
2014年,謝欣敏來到了成都龍泉驛。也是明媚春日,十里桃花正盛,走在花香四溢的小徑,她感受到無比愜意。坐在桃樹下飲茶,氤氳茶香與遍野春光的交織中,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她心里有了輪廓。
定居龍泉驛后,謝欣敏一邊廣泛學習古今陶瓷制作技藝,一邊就地取材、潛心研究,獨創性地使用龍泉驛的泥土,采用拉坯、拍片、塑造等傳統手法做坯,選用龍泉山本土礦石和不同的草木灰制釉,研發出色彩豐富、具有龍泉驛地方特色的土陶作品,作品推出后廣受好評,遠銷加拿大、瑞士、英國等海外國家。
從2015年開始,謝欣敏來到曾有古窯遺址的聚和社區,在這里成立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扎根于此傳承和發揚陶藝文化。近幾年來,謝欣敏和她的陶瓷為更多人所熟知。她成為龍泉驛土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攜土陶制作技藝走進成都大運會大運村,與各國大學生健兒交流,作品更多次獲得各級獎項。
謝欣敏還在東安街道與聚和社區的幫扶下,以傳統文化扎根基層的理念,打造了龍泉驛土陶制作技藝傳習所——一座集土陶生產制作、展示、土陶茶飲體驗、古陶瓷陳列等傳統文化為一體的文化空間。在這里,謝欣敏和社區工作者挖掘社區寶媽、待就業群體等資源,成立了聚樂陶自組織隊伍,打造出社區陶藝文創IP形象“聚和喵”,舉辦了上百場陶藝主題活動,讓更多人愛上了陶藝。
曾被斷言“吃不了淬火的苦”,如今,謝欣敏卻用窯火照亮了更多人的夢。非遺“活”了起來,土陶有了新意,這門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手藝,在傳承和創新中生生不息。
主編:白龍祥
副主編:鄧晴鳳
責任編輯:李娜 鄧爽
編輯:張靜
文字:彭體
編導(含視頻文稿):魏遠剛
攝像:張君
視頻燈光:鄧爽 王景 張月(實習)馬蕊(實習)
AI:向競秋 鐘盼
視頻剪輯:鐘盼
部分素材由豆包、即夢AI、可靈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