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度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發展“十佳”縣(市)名單中,寧德市周寧縣位列其中。至此,這個福建海拔最高、常住人口不足15萬人的山區縣,連續三年上榜
郡縣治,天下安。作為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縣域經濟的“小塊頭”中,蘊藏著“大能量”,2025年全國兩會上,“縣域經濟”成為熱詞,《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到底該怎么發展?如何才能做出特色乃至做大做強?有沒有可供參考的樣本?帶著疑問與期許,記者深入周寧縣尋找答案。
“冷涼資源”如何點燃“熱經濟”?
“縣域要發展,一定要抓住當地的自然資源、文化底蘊及現有產業基礎。”有網民在人民網《人民建議》留言。周寧是如何利用資源稟賦的?
在“花鯉小鎮”浦源鎮的云景園藝杜鵑基地,杜鵑種植帶頭人葉海杰一大早就忙著修修剪剪。“原來只是一小片地,后來越擴越大了。”“周寧高山杜鵑”如今已是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讓他更有信心把事業做大。
富有藝術造型的多肉盆栽惹人愛。人民網記者 鐘巧花攝
“從自家陽臺一盆一盆種著玩,到現在養護出了一個10多畝的多肉園,多肉品種達200多種……”周寧縣靜宇園藝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林笑著說,最近又創新開發了多肉造型DIY空間,很受前來研學的孩子們喜歡。
周寧縣平均海拔800米,被譽為“云端之城”,擁有冷涼的高山立體小氣候,當地因地制宜“托舉”高山冷涼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全縣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已達4100多畝,產業鏈年產值3.64億元,讓高山上盛開“致富之花”。
因“冷涼”興起花卉產業,也因“冷涼”旺起文旅產業。七步鎮蘇家山村緊抓高山“冷涼”優勢,打造生態休閑游“網紅村”。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蘇文達介紹,2023年村里接待游客突破40萬人次,2024年村集體收入突破75萬元,一年刷新一次紀錄。眼下,村里正在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待今年9月建成投用,可以匯總展示寧德各類特產,帶動銷售。
彩色玻璃棧道橫亙山野,讓蘇家山村更受年輕人青睞。人民網記者 蘭
充分挖掘“冷涼”資源,讓周寧的縣域特色產業強起來旅游火起來,點燃“熱經濟”。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當地“給政策、給機會、給服務、給環境”。
為破解縣域特色產業發展中的“用地難”“融資難”和項目“落地難”問題,早在2021年,周寧縣就專門搭建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平臺。“蘇家山等鄉村旅游發展項目列入了金融信用村名錄。”周寧云際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凌仙章介紹,通過該平臺,至今已累計流轉農村生產要素6287筆,抵押融資貸款累計97筆,有力盤活各類農村生產要素。
從工業零基礎到經濟總量過百億元,憑什么?
“青山鋼管的總部要搬到這里了。”涼風呼呼吹,劉歡心里卻是暖洋洋的,他興奮地領著記者一口氣爬到一座大樓頂層。從這里俯瞰,周寧縣不銹鋼深加工產業園盡收眼底。“瞧,總部在那兒,是園區三期建設項目之一。”
劉歡是福建盟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建盟信”)黨支部書記、外聯科科長,也是這個產業園發展的親歷者。
俯瞰周寧縣不銹鋼深加工產業園。葉曉暉攝
園區自2019年落戶周寧縣李墩鎮,就開啟了逐夢“百億工業”的征程,如今已進入三期建設階段,形成了以世界500強企業青山控股集團青山鋼管為龍頭的不銹鋼產業鏈,已有42家企業動工建設、35家企業實現投產,產品涵蓋無縫鋼管、焊管、管件、針管、方管等。
因為“不銹鋼”,曾經“工業基礎為零”的周寧縣,擁有了首個百億產業集群,經濟總量跨過百億元大關。腳步不停歇,周寧正朝著“建設全國最大不銹鋼鋼管、針管生產基地”邁進。這一切,憑的是什么?
“緊抓寧德市產業集群布局契機,我們深化‘山海協作’,乘著主導產業鏈從沿海延伸到山區的東風,瞄準不銹鋼產業新賽道,來做強縣域重點產業鏈。”周寧縣委工業園區工委副書記,周寧縣工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李佐鍶告訴記者。
抱著“山區縣也能搞工業”的信心和決心,周寧高起點謀劃,通過創新協同機制,讓政府、市場“兩只手”緊緊握在一起,拉動產業鏈壯大。
“看不見的手”充分施展。園區創新探索“以商招商”一體化運營模式,由福建盟信負責招商、建設園區和配套,以龍頭企業牽引,吸納鏈上企業,形成“引進一個、帶來一批”的聯動效應。
“看得見的手”有效有為。政府當好“規劃者”與“全能服務員”。“我們做了一個產業招商圖譜,讓招商‘不盲目’,‘山海協作’的產業鏈更齊全,也讓政府在管理服務時更加精準,讓企業多受益。”李佐鍶說。
五湖四海人才為何涌往山區縣?
在周寧縣不銹鋼深加工產業園,政府、市場“兩只手”聯手創造好發展空間和營商環境,也厚植了興才土壤,“產業集群+人才規劃”體系悄然形成。
“我們主要是融入這個產業。”青山鋼管福建分公司企業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吳明生說,在園區,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不僅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更推行“以才招才”。
劉歡介紹,技術“大拿”吳明生就是吸引人才的一塊招牌,通過“引進一個人才、帶動一個團隊、培育一個產業”,放大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的“互促效應”,正是當地在探索的路子。
園區之外,縣域特色產業也重視發揮“能人”效應,不斷匯聚人才。
“溪坪村的庭院經濟以多肉銷售為主題,劉林會定期到村里指導技術。”浦源鎮溪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鄭怡馨告訴記者,“通過庭院這個載體,‘能人’的才華展示出來。”
種植蝴蝶蘭助推庭院經濟發展。人民網記者 蘭志飛攝
在獅城鎮龍潭村庭院經濟示范基地,有十幾年蝴蝶蘭種植經驗、從廣東佛山來到周寧創業的田衣湄,把一手好技術用在探索創新高端品種上,并帶動周邊群眾增收。
人才資源激活發展“第一動能”。而讓產業與人才“雙向奔赴”并留住人才,其背后有個強有力的“推手”。
“堅持靶向引才、精準聚才、政策留才,把人才引進來,要用好、培養好、激勵好。”周寧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王雅雅說,在招攬各類人才中,周寧端穩資金扶持“大盤子”、打好培智育才“組合拳”、完善人才服務“全鏈條”,讓人才在周寧工作“有奔頭、得實惠”。比如,對創建各級創業孵化基地、院士專家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等平臺的,給予最高50萬元的配套補助;由縣處級領導掛鉤聯系人才代表和專家,靠前協調解決各類問題,并通過“云端英才卡”在醫療保健、法律服務等8個方面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服務。
周寧持續推出優待人才組合拳,讓優秀人才有歸屬感,進而成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榜樣力量:在縣域主導產業領域,來自浙江的吳明生,是周寧不銹鋼深加工產業園里首個“寧德市企業高層次人才自主評價認定人選”;在縣域特色產業領域,蘇文達是寧德市鄉土人才,劉林、田衣湄則被賦予鄉村振興合伙人、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的身份。
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這個山區縣吸引人才紛至沓來。
夜幕降臨,布滿全國眾多風味美食店的李墩鎮,熱鬧起來。“以前李墩鎮到了晚上8點,街頭都沒人。”李墩鎮東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葉德高感慨,產業園興起,五湖四海人潮涌進,也吸引在外村民返鄉開飯館、賣農產品、開民宿……李墩旺起來了。
“產、城、人融合”的故事正在李墩乃至周寧各地上演。這故事,始于產業鏈與人才鏈同頻共振;這故事,也將因“人才+產業”雙鏈驅動高質量發展而延續。
編者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如何順應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愿,激發城市新活力、塑造發展新動能,讓城市更宜居宜業,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網《人民建議》推出“問計一線·城市”系列調研報道,深入一線,實地探訪各地的經驗做法,共話城市高質量發展。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記者|鐘巧花 蘭志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