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野生植物生長旺盛,有部分群眾喜歡采挖或購買野生植物用來泡酒或烹飪食用。佛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醒:在野外,有毒植物和其他植物往往交雜叢生難以分辨,此類行為存在較大食品安全風險。
鉤吻(斷腸草)篇
在日常生活里,鉤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植物,它還有個更為人熟知的俗稱 ——“斷腸草”。鉤吻堪稱植物界的 “偽裝高手”,常纏繞和混雜在其他植物當中。
鉤吻(斷腸草)全株含有劇毒,主要毒性物質為鉤吻生物堿。一旦誤食,中毒者癥狀以神經癥狀為主,輕則出現眩暈、言語含糊、肌肉弛緩無力、復視、視力減退、咽喉灼痛、吞咽困難、腹瀉腹痛、口吐白沫、惡心嘔吐等狀況,重則危及生命。因其外形極具迷惑性,故而易導致誤食事件發生。例如:
鉤吻(斷腸草)的花和金銀花、黃花倒水蓮特別相像。2024年6月,某地一家五口在家喝了“黃花倒水蓮煲雞湯”,約1小時后,均出現頭暈、乏力、睜眼困難、惡心嘔吐、視物模糊等癥狀。其中2人被送進ICU,3人經洗胃搶救后康復出院。檢測顯示,湯中含有俗稱“斷腸草”的鉤吻堿、鉤吻素己、鉤吻素子成分,判定為鉤吻中毒。
鉤吻(斷腸草)的根又與五指毛桃的根十分相似。2023年10月,某地發生一起誤將斷腸草當作五指毛桃煲湯食用導致鉤吻堿中毒的事件。
對于素有采用中藥材泡酒或煲湯飲用習慣的廣東居民而言,風險尤為突出。他們可能在挖取五指毛桃等藥材時,誤將鉤吻根系或混入鉤吻根系的樹根挖回,用于浸泡藥酒或煲湯,進而引發中毒,類似案例時有出現。
教你五招
辨別鉤吻(斷腸草)
鉤吻:老莖外皮為松軟栓皮,淡黃色至黃棕色,具深縱溝及橫裂隙;切斷面皮部黃棕色,木部黃色至淺棕黃色,具放射狀紋理,密布細孔眼。
海風藤:表面灰褐色或褐色,有縱向棱狀紋理。切面皮部窄,木部寬廣呈灰黃色,導管孔多束,皮部與木部交界處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體輕,質脆。氣香,味微苦、辛。
鉤吻:根表面是棕黃色,有明顯的縱紋,彎曲處會露出木心,并可塊片狀剝離。根髓部呈褐色或中空,根部斷面密布放射性紋理。
五指毛桃:根表面一般是紅棕色栓皮,纖維性強,能成片撕下。根部斷面呈同心性環紋。
野生毒蘑菇篇
在廣東,有一些常見的劇毒蘑菇,叫鵝膏。其中包括致命鵝膏(白毒傘)、灰花紋鵝膏、黃蓋鵝膏白色變種。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致命鵝膏(白毒傘),它被稱為蘑菇界的“毒王”。致命鵝膏(白毒傘)含有劇毒,50克所含毒素的量足以毒死一個50公斤的成年人。
附一則“廣東常見毒蘑菇圖鑒”,方便大家辨別辨認。
溫馨提醒
在此,佛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醒廣大群眾:
一、不要自行采食不明野生植物,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中藥材、蘑菇。為避免食物中毒,請不要自行采食野生植物。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在自制藥酒和利用中藥材煲湯前,一定要詳細了解有關藥材的知識,并從正規渠道購買藥材,以確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目前,對毒蘑菇、斷腸草等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誤食野生蘑菇、野生鉤吻等野生植物后出現疑似中毒癥狀,應盡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催吐后應盡快到醫院救治,并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不要私自服用所謂“解毒藥”,以免延誤救治,危及生命。就診時最好攜帶剩余的蘑菇或野生植物食品樣品,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
三、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經治療后,急性胃腸炎癥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給人以病愈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通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臟器官,侵害了實質臟器,會在1~2天后病情迅速惡化,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癥狀緩解時,仍應留在醫院積極接受治療,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病情穩定好轉后再出院。
喜歡本文請點擊“在看” 讓 更多人看到
來源:佛山市市場監管局、東源縣食藥安辦、東源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東莞市食藥安辦、東莞報業傳媒集團、佛山疾控
編輯:雷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