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和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組委會共同主辦的中國食品行業趨勢發布會在成都舉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京玉在會上發布了《2024中國食品產業運行趨勢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資產占全部規上工業的4.7%,完成了占比6.6%的收入,實現了占比8.7%的利潤,對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報告指出,2024年,我國食品工業在擴內需、促消費等政策措施助力下,保持總體平穩健康發展。生產、消費、利潤均保持穩定增長,增速比上年有所加快,投資繼續保持兩位數高增長,食品價格和營業收入呈現小幅下降。
從生產端看,生產增長平穩。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實際增長4.1%(增加值增速為扣除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長率,下同),增速較上年加快2.9個百分點,比規模以上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低1.7個百分點,增長基礎仍有待加強。
2024年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8%、4.8%,農副食品加工業比上年增長2.2%,仍低于食品工業平均水平。農副食品加工業生產逐年加快,農副食品加工業對于拉動食品工業增長意義重大。
2024年,食品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5.7%,2023年占比是6.1%;食品工業對全部工業增長貢獻率達4.1%;自2021年以來,食品工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連續4年持續下降。
食品行業涉及到的24種產品中,16種產品產量保持正增長,占比66.7%,較2023年全年提高8.4個百分點。。
從消費端看,食品市場消費穩步增長。數據顯示,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49萬億元,同比增長3.5%,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47萬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商品零售比上年增長9.9%,高出社零增速6.4個百分點,飲料類增長2.1%,煙酒類增長5.7%,3類商品合計占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的17.5%。食品作為基本生活類消費品,市場供應充足,消費量繼續穩步增長。
新型消費發展態勢較好,網上零售額占比進一步提升,吃類商品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6.0%,網絡購物作為消費市場增長動力源的態勢持續鞏固。一些食品企業融合傳統文化,借助非遺技藝,創新包裝設計,吸引消費者,拓寬市場銷路。
從價格端看,食品價格保持低位運行態勢。2024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2%,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下降0.6%,成為拉低CPI漲幅的主要因素。全年食品價格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1個百分點,比上年擴大0.3個百分點。上半年,食品消費價格持續負增長,過了6月份,開始逐步回升,9月份達到峰值后指數逐步下降,12月份又出現負值。食品出廠價格指數全年處在負值區間。其中,鮮果、牛肉、食用油、蛋類、奶類及酒類價格分別下降3.5%、11.6%、4.4%、4.4%、1.6%、1.4%;豬肉和鮮菜價格分別由上年下降13.6%和2.6%轉為上漲7.7%和5.0%。
從利潤端看,行業利潤增速加快,營業增長亟待完善。2024年,食品工業經濟效益實現較快增長。4.3萬家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0652.5億元,同比降低0.2%,增速較上年減少2.7個百分點,和全部工業2.1%的增速比較,低了2.3個百分點。食品工業營收增速連續4年走低,2024年出現少見的負增長,營收占規上工業比重也連續4年下降,營收增長亟待改善。其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4.9%、2.8%,農副食品加工業營收同比下降3.0%。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431.7億元,比上年增長5.2%,增速較上年加快2.9個百分點,高出全部工業8.5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占全部工業比重8.7%。其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6.3%、7.1%,農副食品加工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0.2%,但降幅比上年大幅收窄10.8個百分點。
從企業成本變化看,全年食品工業發生營業成本75783.9億元,同比下降1.1%。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7.1%,高于去年同期0.4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4.4%,企業虧損面23.6%,比上年擴大1.8個百分點。
從投資端看,食品工業投資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3.2%,制造業投資增長9.2%。食品工業分行業看,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8.0%、22.9%、18.0%,均保持兩位數增長,也大幅高于制造業9.2%的平均增長水平和去年行業水平。
從進出口端看,產品進出口總金額下降。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食品進出口合計1.9萬億人民幣,同比減少4.7%。其中,出口5633.0億元,同比增長4.7%;進口13410.0億元,同比下降8.1%。出口增長水平比上年收窄1.2個百分點,進口增速由正轉負。貿易逆差7777.0億元,比上年減少1470.5億元。2024年,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3.9%。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分別增長3.4%、4.3%和6.4%。從出口價值來看,食用水產品、蔬菜及食用菌和干鮮瓜果及堅果為主要出口食品,出口價值分別為1430.5億元、1051.5億元、494億元;從進口價值來看,大豆、肉類(包括雜碎)、干鮮瓜果及堅果是主要進口食品,進口價值分別為3751.4億元、1663.5億元、1363.9億元。
從用工端看,行業用工人數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2024年,食品工業平均用工人數505.0萬人,較上年同期減少2.5%。食品工業大部分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一些生產線上的基本操作崗位,需要大量的基礎工人,對體力勞動依賴較高。由于許多原材料農產品收獲期季節性強,加上一些食品節日消費旺盛明顯,食品加工、制造用工數量也隨之出現波動。
勞動力成本上升是食品行業用工面臨的挑戰,這給企業利潤增長帶來壓力。隨著自動化、智能化的發展,許多從事簡單重復工作的人力被人工智能代替,行業用工人數近10年來呈現下降的趨勢。
報告分析,隨著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報告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解讀。
多種技術融合發展。近年來,國內外生物制造發展迎來重大技術進步,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助力大宗生物發酵產品生產提質增效,帶動微生物蛋白、細胞培育肉制品、人工合成淀粉等一批新興產業加快成長,逐步成為開發新食品資源、緩解食物供給與環境資源矛盾的解決方案,并有力帶動新型包裝、裝備制造等領域發展。
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隨著碳達峰行動深入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成為食品工業新時期的重要任務,全周期綠色發展理念向生產加工、包裝、倉儲物流、消費等各個環節拓展。食品“碳標簽”和零碳食品、碳中和工廠、碳排放交易等逐步推廣。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設計、節能節水先進技術引入全行業。截止2024年,經工信部評定,食品行業擁有“綠色工廠”500多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近30家。
食品傳統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智能化制造、數字技術為主攻方向,以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為著力點,推進食品傳統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實現食品傳統企業內部設備互聯、系統互通、數據互融,解決質量追溯難、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水平不高、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等痛點。自動化車間、智能工廠、智慧供應鏈、柔性設計平臺等加快發展。人工智能成為食品行業創新的關鍵驅動力,AI的影響深入到新產品開發與設計各環節,優化對產、供、銷各環節的管理,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消費需求水平提高與產品升級互相促進。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的需求日趨多樣化、高端化,食品行業為滿足消費者對健康、安全、營養、美味、便利等需求,加快開發各種如方便食品、營養功能食品等,深加工食品占比逐步提高。通過大數據的分析預測,使得企業能夠更精準把握市場需求,推出符合消費者口味的新產品 。
從3大行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比例分布來看,連續幾年,以初級產品粗加工為主的農副食品加工業占比持續下降,食品制造業和酒飲料及精制茶制造業占比持續上升。從中小類行業看,方便食品制造、乳品制造、果菜汁及果菜汁飲料制造、含乳飲料及植物蛋白飲料等行業保持了較快增長。從細分領域看,功能食品、奶酪黃油、新鮮蛋糕等增長較快。基于現代加工技術,融合傳統食品文化,立足新消費渠道的食品及餐飲產品受到消費者青睞。
對于2025年食品工業面臨的形勢和主要工作,報告認為,盡管食品工業經濟增長面臨的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內部有效需求會逐步回升。食品消費是消費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擴大和提振食品消費,從供給端,要提供更安全、更豐富的食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從需求端,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顯著提高食品消費潛力。另外還要擴展消費場景,如結合文旅項目、夜色經濟等打造新的食品消費模式。
來源: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官方網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