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笑萱
2025年開年大劇《六姊妹》火了。
沒有宮斗權謀,沒有豪門恩怨,這部橫跨五十年的家庭劇,硬是靠著六個普通姐妹的成長故事,創下收視峰值破4%、網絡播放量十連冠的佳績。這部講述六個姐妹成長故事的劇集,或許正是中國家庭劇轉型的縮影。
《六姊妹》的故事從20世紀60年代講起。何家父母為支援建設從揚州遷居安徽淮南,卻因連生六女陷入“無后為大”的困境。父親何常勝意外離世后,這個“女兒國”在奶奶何文氏(奚美娟飾)和母親劉美心(鄔君梅飾)的帶領下,用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描繪出一幅平民家庭的生活長卷。時代在變化,何家六姊妹也經歷了婚戀、工作、生活、人情等命運起伏,但她們最終在大姐家麗的帶領下,團結一心,共同抵抗人生的風雨。
劇中沒有宏大的歷史敘事,卻用“豬油渣”“藍布衫”“煤油燈”等細節精準復刻年代質感。何家姐妹為爭奪肉票與鄰居斗智斗勇、拆毛衣織手套御寒、圍坐分食野菜餅等場景,讓年輕觀眾直呼“像在看我奶奶的日記”。而大姐何家麗為扛起家業剪去長發、三姐何家藝為事業遠走他鄉等情節,則讓老一輩觀眾感嘆“這就是我們的青春”。
當大多數家庭劇還在用“惡婆婆”“刁媳婦”制造沖突時,《六姊妹》則貢獻了一對“神仙婆媳”。奚美娟飾演的奶奶何文氏,面對連生六女的兒媳劉美心,非但沒有冷眼相待,反而端出紅糖水叮囑“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劇中婆媳的相處哲學堪稱“生活智慧百科全書”。孫女偷吃油渣被訓斥,奶奶一句“長身體呢”輕松解圍;兒媳被外人嘲諷“絕戶”,婆婆拎著掃帚追出半條巷子。她們用五十年的相守證明:家的溫度,不在于血緣濃淡,而在于風雨來時始終緊握的手。而這對婆媳關系的成功,恰恰擊中了當代觀眾對“原生家庭”的情感投射。劇中沒有刻意制造矛盾,而是用“理解”與“體諒”化解沖突。
《六姊妹》的演員陣容也堪稱“頂配”:奚美娟、梅婷、劉鈞、鄔君梅、陸毅等實力派坐鎮,年輕演員吳倩、穎兒、高露等亦貢獻了亮眼表現。奚美娟將何文氏的堅韌與智慧融于細微處,一個眼神就能讓觀眾想起自家奶奶。何家頂梁柱大姐何家麗,通透不爭搶的二姐何家文,爭強好勝的老三何家藝,聰慧機靈的老四何家歡,叛逆的唯一“外姓”老五劉小玲,以及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老六何家喜。一家六姐妹性格和命運截然不同:有人安定一生只為家庭,也有人沖出保護全為事業,更有人漂泊一生最后回歸家庭……六姊妹在吵鬧溫情中共同描繪出真實且質樸的日常鏡像,平實的鏡頭下講述家長里短,呈現彼此的喜怒哀樂和姐妹情深。
而面對部分觀眾“節奏太慢”“劇情平淡”的吐槽,《六姊妹》制片方在采訪中笑著回應:“好日子都是小火慢燉出來的。”確實,這部劇就像媽媽灶上煨的老火湯——沒有火鍋的刺激,但暖心暖胃。當影視行業沉迷于“強情節”“快節奏”時,它敢于用兩集篇幅講述姐妹籌備婚禮的瑣碎:借喜字臉盆、湊糖票、熬夜縫嫁衣……這些細碎的內容展現的,恰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生存智慧。
《六姊妹》不靠“黑化逆襲”刺激觀眾,而是用“吵不散的溫情”治愈焦慮。當代年輕人雖未經歷物質匱乏的年代,卻被劇中“拆毛衣織手套”“姐妹斗嘴笑鬧”的細節打動。這種共鳴,或許源于我們對“家”的共同想象:它不必完美,但一定有人在你跌倒時伸手攙扶。有學者指出,《六姊妹》的走紅印證了“溫情現實主義”的回歸,觀眾們需要這種“不完美但溫暖”的故事。正如劇中反復出現的搪瓷缸——磕碰掉漆卻始終溫熱,正如生活本身。
《六姊妹》的熱播,不僅是一場懷舊盛宴,更是一面映照現實的鏡子。它告訴我們:家庭的史詩,未必需要英雄與傳奇;普通人的悲歡,同樣值得被書寫。這部劇或許沒有登上熱搜的狗血劇情,但它讓無數人想起自家陽臺晾曬的床單、廚房飄出的蔥花香、電話里姐妹的嘮叨。它像一碗樸素的陽春面,用最平凡的食材熬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畢竟,普通人的史詩,從來都不是傳奇,而是吵吵鬧鬧卻永遠拆不散的人間煙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