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萬物競長,隨著天氣越來越暖和,“野菜愛好者”們也開始蠢蠢欲動。紛紛踏至田間,甚至路邊挖野菜。想吃“春菜”清淡養生沒問題,可千萬要注意,別掉進“健康陷阱”。
“純天然”也可能是健康殺手
家住棲霞區的孫阿姨每年春天都會去公園摘野菜。她說,這些野菜都是純天然無污染的,非常新鮮,恨不得摘一次野菜能管家里一周蔬菜的供應。前不久,孫阿姨剪了好幾袋的薺菜帶回家。那一周,她幾乎每天都會炒一碗薺菜豆干來下飯。后來,孫阿姨發現大便顏色發黑,可當時并未在意,直到出現嘔血、暈厥,家人們趕緊把她送到江蘇省中醫院紫東院區急診科治療。經消化內鏡中心會診,發現她得的是胃潰瘍,并發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若是出血量較多,可能引起血容量下降,進而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原來是因為孫阿姨自身胃的基礎不太好,原本就有炎癥、糜爛,加上這段時間她吃了很多薺菜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容易損傷胃黏膜,導致消化道疾病加重,從而引發消化道大出血。
無獨有偶,70歲的李大爺也是野菜愛好者,晚上吃了自己采摘的涼拌婆婆丁(蒲公英),肚子一直不舒服并得不到緩解。老人捂著肚子被家人攙進紫東院區急診室,臉色煞白直冒冷汗。家人向醫生說道,老爺子說春天吃蒲公英“祛火”,結果上吐下瀉。醫生解釋蒲公英性質偏寒涼,如果體質偏寒或脾胃虛弱的人食用大量涼拌蒲公英,可能會刺激胃腸道,導致腸胃功能紊亂。
江蘇省中醫院紫東院區副院長、急診科主任蔣華提醒道,在品嘗“春季限定”美味的同時,不要采食不認識的、不安全的、不適合自己身體特點的野菜類植物,慎防因進食野菜等植物中毒。
如何科學采食野菜,讓春天的野趣真正成為享受?
常見野菜等植物中毒癥狀及致病特點
發病與否、癥狀輕重與進食量和品種密切相關。如一次大量(如15—75克以上,有個體差異)食用野菜或有毒性的野菜,可在30分鐘左右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重者可有口唇發麻、四肢無力、血尿、黃疸、呼吸困難、循環衰竭、抽搐、驚厥、意識障礙等,甚至危及生命。
急救處置措施
停止食用:有上述頭暈、惡心、腹痛、腹瀉等中毒癥狀時,立即停止食用。
及時催吐、導瀉:用手指或其他工具及時觸及咽喉部,也可用筷子、勺柄等物壓迫其舌根部催吐,引起反胃,起到催吐作用,反復多次,直至中毒者吐出清水為止。
迅速就醫。攜帶剩余野菜及嘔吐物,迅速就醫。
采食野菜三點注意事項
(1)不采不食不認識不安全的野菜。有些野菜與有毒植物很相像,容易誤采誤食中毒,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因此對不熟悉的野菜不要采摘,避免誤食有毒野菜;不要在公路旁、水溝邊、化工廠、垃圾場周圍及剛噴灑過農藥的農田附近等區域采摘野菜。有肝、心腦血管疾病、胃病等病史人員更要慎食或不食野菜。
(2)科學烹飪,適量食用。消費者熟知的可食用野菜采摘要注重新鮮,對不宜生食的可食用野菜,需要經浸泡、蒸煮、烹調等處理,另外,野菜雖香,如纖維、草酸及一些生物堿等物質給野菜帶來了獨特的風味,但也會影響一些營養素的吸收甚至具有輕微的毒性所以不要生食,可不宜貪多。
(3)加強學習,保障健康。加強食用野菜等植物知識學習,不要盲目迷信某些野菜的“養生”“藥用”“治療”功效,正確識別安全的野菜,選食適合自己身體特點的、有安全保障的野菜。如:蒲公英屬于寒涼野菜,春季脾胃本就虛弱,生吃如同“冰水澆胃”,輕則胃脹腹瀉,重則誘發慢性胃炎。其草酸含量是菠菜的2.3倍,腎結石患者誤食可能引發劇痛。薺菜、馬蘭頭、雷筍等纖維含量較高,有的草酸含量也不低。對腸胃功能弱或本身患有胃腸道疾病的人群來說,過量食用易損害胃黏膜,導致消化不良、胃腹脹、反酸、噯氣等不適癥狀,嚴重時還會造成消化道出血,出現嘔血、黑便等并發癥等。豌豆頭有利尿、止瀉、助消化等作用,不適合有腎衰、胃出血、胃潰瘍、腸炎等病狀的人群。
總之,食用春菜時要結合自身體質,適可而止。老人、嬰幼兒、孕產婦、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等人群,尤其要謹慎。
通訊員 張孟
新華日報· 交匯點記者 蔣明睿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布平臺,如您認為發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