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自然》雜志第一次公布自然指數排名,中國僅有8所大學進入前100名,短短十年時間,這一數字已經增長至42所。
其中,在化學領域,前10全部是中國大學,在物理領域,前10中有8所機構來自中國。
這些都是西方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傳統強項,在普遍的印象中,中國一直處在落后的地位,但實際上,整體來看,自然指數排名前10的研究機構,9所來自中國,美國只有一所,是哈佛大學。
自然指數在科學界具有不小的影響力,是衡量一個國家或機構,在高質量自然科學研究產出方面表現的重要指標之一。
所以,可以對美國祛魅了,甚至可以說再見了。
中國大學
中國早已不是當年中國
中國科研的崛起背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戰略投入,據世界銀行數據,中國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從2012年的1.9%攀升至2022年的2.6%,總量突破3萬億元,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僅次于美國,排在全球第二。相比之下,美國研發投入占比長期維持在2.8%左右,增速明顯放緩。
此外,中國在人才儲備方面更具優勢,中國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每年超500萬,是美國的8倍。
現在有這樣一個趨勢,人們不再熱衷于去西方留學或者去海外工作刷經驗,反倒是很多以前出國的人才,現在紛紛回國。
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中國新增了大量高端崗位,就不需要出國找工作了;其二,大量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步入全球頂尖行列,也就沒有必要去海外留學了。
美國大學
美國不過如此
以前,很多尖端行業都是美國,尖端的大學也在美國,所以出去上學,工作,然后留美。但是現在,即便出國留學,越來越多的人也選擇把天賦帶回國,而不是繼續留在美國,因為美國已經沒什么好神話的了。
國內蓬勃發展的科研環境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頂尖人才回國貢獻力量。中國已經成為一片充滿機遇的熱土,很多領域已經超過了中國,而沒有超過的領域中,也展現出了超越的潛力。
這種轉變不僅僅體現在科研論文的數量上,更體現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以及新興產業的崛起。曾經自詡為“燈塔”的美國,其光芒正在逐漸被中國創新力量所掩蓋。世界科技的中心,正在不可逆轉地向東方轉移。
美國國旗和中國國旗
重塑全球研究格局
在全球研究格局經歷深刻變革的背景下,西方國家必須正視,并積極適應中國科研崛起的新局面,因為這意味著全球創新資源的重新分配和力量平衡的轉移。
西方國家應摒棄過往的優越感,以更加開放和務實的姿態,與中國建立平等互利的科研伙伴關系。
中國科研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持續的創新活力,以及巨大的研發投入,必將為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越來越重要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