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權威資料來源如下,以備檢索:1、《兵家虎將:陳明仁傳》 2、《黃埔名將陳明仁》3、《陳明仁日記》
1952年10月,毛主席突然向工作人員問起陳明仁將軍的近況。此前一段時間,陳明仁曾幾次向中央軍委和毛主席請戰,他希望率部開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但中央沒有同意。
一方面戰爭初期要猛擊強敵,派去前線的多為能征慣戰的老三野、四野精銳兵團;另一方面自1951年中期,戰爭逐步轉入相持拉鋸階段,前線局勢已經沒那么吃緊,彭老總都回到國內了,并且陳明仁的21兵團后來被縮編為一個軍的建制,規模有限難以赴朝。
近段時間,之前一直請戰的陳明仁似乎也“消停”了,率55軍駐防湛江,很久都沒什么消息,有點銷聲匿跡的意思。可陳明仁是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起義將領的典型代表,統戰作用很突出,毛主席歷來是重視他的,不希望這員虎將真的消沉下來,便主動關心起陳明仁的個人狀態。
結果總政治部了解完相關情況后,給毛主席帶來一個不算太好的消息。怎么回事呢?陳明仁起義之后,成為解放軍第21兵團司令員,建國初期這個兵團參加過廣西剿匪作戰、成績斐然,那時候陳明仁的干勁也很足。
可隨著全國解放、形勢穩定,大部分兵團被解散或者縮編了,騰出人力投入祖國建設。52年陳明仁兵團也被縮減到一個軍的建制,陳明仁留下來,成為55軍軍長。陳明仁的意志變得很消沉。
這倒不是因為官小了、帶的人少了,而是因為在成為軍長后,陳明仁竟然遭到了內部排擠。原先的21兵團,是配備有專職政治委員的,就是唐天際同志。他的政工經驗非常豐富,在任時與陳明仁相處和睦,使得陳明仁能夠安心帶兵,沒有后顧之憂。
可隨著新中國建立,許多部隊要承擔生產建設任務,所以文武雙全的的唐天際被委以重任,在荊江流域負責水利工程,每天工作很忙,基本脫離了兵團事務。而部隊的政治工作受到影響,沒有之前那樣嚴謹高效了,縮編成一個軍后,更是相當于沒有政委,這很不利于隊伍團結,55軍里的一些閑言碎語越來越多。
部隊里有人議論:55軍沒人疼愛,被扔在湛江不管了,因為軍長陳明仁是從“那邊”過來的,組織不信任他,連累55軍一起受冷落。
更有甚者,有一名團長被提升為副師長,陳明仁作為55軍的軍事主官,事先竟然不知道!原因是陳明仁出身特殊,一直都不是共產黨員。我軍歷來是黨指揮槍,陳明仁無法參加黨內的一些重要會議,連如此重大的人事任免,都不能及時接到通知,實在有些荒謬,這個軍還怎么帶?
陳明仁雖是起義過來的將領,但在國民黨陣營時,他素來以治軍嚴格著稱,因此部隊戰斗力強,他更是一位常勝將軍。55軍成立后,陳明仁見到一些師、團級干部軍容不整、風紀扣和武裝帶都不到位,他常常會停住腳步進行嚴厲批評,說:這樣差的精神面貌,上了戰場要當逃兵!
有時因為紀律問題,陳明仁會罰下屬關禁閉,關滿三天才能出來。對于這類情況,有人意見很大,說陳明仁是“舊軍隊”過來的,官僚習氣和教條主義嚴重,帶不好人民的軍隊,解放軍不興他那一套家長作風。
49年長沙起義時,陳明仁帶過來三萬多嫡系部隊,但經過這幾年的整編,到52年建立第55軍時,已經沒有多少之前的老兵了。他對部隊的掌控力大不如前,并且還遭到上上下下的排擠、冷落,也沒有人進行疏導勸解,陳軍長的情緒變得非常低落,甚至有點“破罐破摔”的意思了。
其實陳明仁具備高風亮節。52年兵團撤番,陳明仁本可以服從調動、出任大軍區副職干部,職級待遇不變;但他非常舍不得一線部隊,寧愿降職當個普通的軍長,也要繼續帶兵,誰知現在卻面臨這樣心酸的局面,是他萬萬沒想到的。
毛主席聽完工作人員的匯報,皺了眉頭,沉默了好一會。他想起幾年前關于陳明仁的那段往事。1947年第三次四平戰役,陳明仁帶領國民黨軍以少敵多,頂住了東北民主聯軍十余萬部隊的猛攻,最后守住四平。
解放戰爭中,國軍部隊往往以多打少都會大敗虧輸,以少勝多太罕見了。所以像陳明仁這樣彪悍的戰力和指揮水平,在國民黨軍將領中非常難得。這一仗令“101”、李天佑等我軍將帥如鯁在喉,多年無法釋懷;卻令毛主席印象深刻,記下了陳明仁這員虎將。
到49年長沙戰役前,國軍在全國戰場的局勢已經危如累卵,起義將領、部隊越來越多。我方與當時的國民黨湖南省主席程潛交好,因此希望陳明仁能夠棄暗投明,率領國民黨第1兵團發動起義。
陳明仁并非看不清局勢的人,他知道再給蔣某人賣命毫無意義。大勢已去,真在長沙城跟四野打起來,不光無法取勝,還會徒增兩軍傷亡,傷害湖南百姓的生命和財產,淪為歷史罪人。陳明仁有心起義。
但他又不敢這么做:此前陳明仁在東北給我軍造成重創,四野上上下下希望獲得雪恥的機會;而此時進逼湖南的,又正是林帥統領的四野大軍。陳明仁真要改弦更張,解放軍能容得了自己嗎?就算認可了這次起義,日后自己的處境和前途,也未必能有切實保障。
49年7月雙方秘密接觸時,陳明仁表現出了很深的顧慮,明確提出了一些保護自己職務、軍權的要求,甚至提得比較過分:起義后的原國民黨部隊,番號為“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匪夷所思啊!這個要求簡直令人無法接受,共產黨的隊伍里,還出了“國民黨兵團”,陳明仁此舉確實欠妥。
也是因為他提得太離譜,我方談判代表不可能當場答應,只能說回去向首長匯報,再進一步溝通。請示中央后,毛主席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陳明仁很務實、很可愛,是真性情的表現,便一口氣接受了陳明仁提的所有條件。
陳明仁聽說自己的要求都被滿足了,十分佩服毛主席的氣量,最終再無鼓勵,于1949年8月正式率部起義了。有意思的是,起義后的陳明仁,想起那個“國民黨兵團”的番號,自己都覺得難為情了。在充分感受到我方的誠意及大度后,他主動提出再改一下番號,這才有了后來的“解放軍第21兵團”。
毛主席在北京接見陳明仁時,親切地跟他拍了合影,并說他“打仗比林彪強”,請陳明仁把二人的合照,多發給昔日黃埔同窗,勸他們都棄暗投明,站到人民一邊來。毛主席講話很真誠,陳明仁將軍自然也十分感動,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所以想起這些舊事,毛主席更感到,必須信守承諾,切實保障陳明仁在軍隊的地位和權力。隨即主席便拿定了主意,告知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榮桓,請關注下55軍的干部情況,及時解決陳明仁軍長的困難,尤其是要盡快給子良派個合適的政委!
“子良”是陳明仁的字,毛主席在布置工作時,直接稱他為子良,可見不把陳明仁當外人,是打心眼里關心他。之所以要派政委,是因為毛主席相信政治工作、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早在紅軍初期三灣改編時,毛主席便首先提出“支部建在連隊上”的理念?,F在偌大的一個55軍,怎么連軍政治委員都沒有了?這不是胡鬧嘛。
一個好的政工干部,起到的作用甚至不弱于軍事主官。要處理55軍內部的問題,離了政委是辦不成的。所以即便什么都不管,也得先派一名穩妥的政委給陳明仁。
羅榮桓自然沒有耽擱,他立即物色了一個人選,就是王振乾同志。羅帥選人,是非常有道理、有講究的。他深知根據陳明仁現在面對的實際困難,到55軍與他搭檔的人,政治工作能力是一個方面,但不是全部:派去的政工干部,既不能跟軍長擺老資格、最好還要跟陳明仁熟悉親切,這樣才能真正扭轉局面。
所以羅帥選了王振乾。王振乾非常年輕,1952年時才三十八歲,比陳明仁小11歲。一個年輕謙遜的干部,不會增加軍長的壓力和負擔;更重要的是,王振乾其實算是陳明仁的老部下了。
21兵團沒縮編之前,王振乾在兵團內的53軍,當時就是軍政治委員,所以這兩個人是老相識,私交也是不錯的。不得不說羅帥的這一用人選擇,非常妙。只不過現在王振乾被調到55軍,跟陳明仁不再是上下級關系,而是成了正八經的軍政搭檔。
具體來說說王振乾。王振乾是我軍非常優秀的科班政工干部,政治素養突出,這跟他青年時期的經歷有很大關系。1914年王振乾出生于沈陽市,由于家境殷實、本人也好學上進,一直讀到了高中。大城市的出身和不凡的知識背景,使得王振乾接觸了大量進步思想,對共產主義理論產生濃厚興趣,逐步堅定了革命信仰。
1936年,22歲的王振乾就光榮入黨了,雖然他沒有參加過長征,但長期在北方搞兵運和學運,政治水平提高很快。王振乾工作能力強,擅于處理不同陣營之間的關系,抗日期間甚至策動過東北軍起義。
像王振乾這樣的高學歷人才,得到組織重視和培養。他本是就是東北人,所以解放戰爭時就在東北我軍工作,先后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1縱政治部副主任、7縱政治部主任,輔佐過李天佑、鄧華等多位我軍名將。王振乾經歷過四平的幾次攻守作戰,顯然,他對陳明仁的特點早就有所了解。
更特別的是,1948年東北戰場上的國民黨60軍發動起義,為了改造、提升這支隊伍,一些關鍵崗位上被安排了東野老人,尤其是負責改造官兵思想的政工崗位。王振乾被派了過去,成為改編后的東野50軍政治部主任。
如此一來,王振乾具備了跟起義名將打交道的經驗,當時50軍的軍長是曾澤生,后來成為開國中將。王振乾做了大量工作,把這支國民黨起義而來的部隊,鍛造成了政治過硬的紅色鐵軍。
后來50軍去了朝鮮戰場,表現勇猛戰績過硬,完全不遜色于一些老牌的四野王牌軍,這是后話了。王振乾在調教起義部隊方面,是具有優勢的,甚至是我軍政工干部中的特殊人才,后來幾年專門負責改造起義部隊。
如前文所述,王振乾在陳明仁將軍起義后,從50軍調過來,出任過陳明仁兵團所轄的53軍政委。組織如此安排,也是看重他之前的工作經驗,到新部隊發揮壓艙石的作用,加速對起義部隊的整合改造。
所以55軍和陳明仁現在狀態不好,沒有比王振乾更適合做政委的人選了,羅榮桓一下子就想到了他。而王振乾接到上級命令后,也是欣然赴任,他完全有信心跟起義名將陳明仁配合好工作。
王振乾本來就跟陳明仁很熟悉,陳軍長見王振乾來到自己的部隊,非常高興,也清楚這是上級的特別幫助。王振乾十分尊重陳明仁,他先是勸導對方:中央不是不讓你參加抗美援朝,而是戰線穩定了,現在南方沿海反而更重要;中央把你和55軍擺在廣東,正是為了防范美國人偷襲我們的后方!
陳明仁聽后很暖心,坦然不疑。接下來解決實際問題。王振乾詳細了解完部隊內部的矛盾后,很快就梳理出了解決方案。在他看來,陳明仁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一直不是我黨黨員,工作中有些不便,難免也會引起一些官兵的另眼看待。
對于優秀的政委來說,這根本不是解決不了的問題。王振乾結合之前在50軍和53軍的改造經驗,提出了建立“軍政委員會”的新思路,改良管理方式,把不同情況的干部團結起來,這樣就不必拘泥于黨員或者起義將領的身份。陳明仁作為軍長,會擁有更高的決策權和組織參與度。
這個辦法,令陳明仁眼前一亮,王振乾果然出手不凡,確實是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不過陳明仁為人處世一向十分謹慎,他說這樣做沒有先例,擔心不合規矩,最好不要輕易在軍內建立新的機構。
王振乾見陳明仁有顧慮,又說道:不建委員會也可以,只要在軍內作出規定,非黨內重要事務,陳軍長都可以參會,這樣日常的溝通渠道,就有充分保障。而王振乾上任后,多數黨內常委會,陳明仁確實都參加了,他甚至沒有黨員身份,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毫無疑問,這既增強了陳明仁的信心,也提高了其他干部對軍長的重視程度。為加強55軍的管理和內部團結,王振乾還出臺了許多具體的有力措施,幫助一些人消除成見。他經常找人談話,講陳明仁軍長的抗戰成就和起義貢獻,開誠布公地讓大家向軍長學習,鞏固陳明仁的軍內地位。
如此一來,陳明仁心情舒暢多了,經過王振乾的梳理,55軍內再沒有人孤立、反對過陳軍長,部隊氛圍和凝聚力大大改善。幾年后全軍大授銜,陳明仁被評為上將,搭檔王振乾則獲得了少將軍銜。
在55軍軍長的崗位上,陳明仁又扎扎實實干了十多年時間,為國防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直到六十年代末年邁體弱,他才逐漸淡出一線。將軍一直有一個心愿,許多讀者可能也猜到了,就是入黨。
55軍建軍初期的那些矛盾,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陳明仁沒有紅軍和八路軍的經歷,不是共產黨員。其實陳明仁發動起義那么多年,在思想和行動上,早已經成功轉變為人民軍隊的優秀指揮員,和舊陣營劃清界限了。
因此年近七旬的陳明仁,正式表達了入黨意愿。中央自然肯定將軍的貢獻和入黨資格,但遺憾的是,陳明仁將軍在統戰戰線上,還有著重要任務和作用,組織認為他保持非黨員身份,對大局更加有利,因此勸慰他先暫時保持現狀。
結果在1974年5月,71歲的陳明仁因病不治,最終未能實現入黨的心愿。對于已故的陳明仁將軍而言,祖國若能實現完全統一,他的使命也就真正完成了!希望兩岸同胞共同期望的時刻,早日來到。
而陳明仁當年在55軍的政委王振乾,生涯后期主要在政府部門工作,是副部級的干部,他對新中國工業建設有很大貢獻。王振乾將軍十分高壽,活到了2005年,享年91歲。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