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日前,由廣東美術館和徐悲鴻紀念館共同主辦的“往來千載一悲鴻:徐悲鴻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紀念展”在廣東美術館新館開幕。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是徐悲鴻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紀念首展。展覽以徐悲鴻的藝術人生為軸,通過73件代表作品與大量文獻,分為“江南徐生:啟蒙、求學與藝術蛻變(1895-1925)”“生于憂患:藝術教育與家國情懷(1926-1936)”和“自強不息:民族責任與美育思想(1937-1953)”三個主題板塊,深度解碼徐悲鴻的藝術和人生。
展覽現場
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徐悲鴻以其卓越的藝術才華和深厚的愛國情懷,成為近現代中國美術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藝術理念、教育貢獻,以及對中西藝術融合的探索,都對當時的中國畫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徐悲鴻不僅為中國畫的改良,中國現代藝術的民族性與本土化,提供了一種基礎堅實的風格樣式,更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展覽現場
作為徐悲鴻藝術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描不僅是他探索造型和構圖的手段,還為后來的油畫和國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油畫融合了西方寫實主義扎實的造型與古典主義的趣味,同時又帶有濃厚的東方審美,以精湛的寫實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達而著稱。
展覽現場
在中國畫上,徐悲鴻嘗試將西方的寫實技巧融入國畫,創造出既有傳統韻味又具現代感的作品,展現了他對傳統筆墨的掌握和對現代審美的融合。徐悲鴻在法國的學習經歷使他深刻認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貒?,他積極參與中國美術教育工作,先后在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國立美術學院(現中央美術學院)等機構任教,推動了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發展。他提倡“寫實主義”教學,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和教育意義,對中國藝術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展覽現場
在全球化與在地性張力加劇的當下,重訪徐悲鴻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徐悲鴻傳達出的藝術情懷是對傳統與創新的深刻尊重與融合,他倡導“藝術為人民服務”,強調藝術應反映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從對傳統筆墨的現代轉化到對西方寫實技法的本土調適,徐悲鴻的藝術實踐始終貫穿著文化自覺與創新意識。這種開放而自信的探索路徑,既呼應了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訴求,也為當代人研究中國近現代美術提供了更為開放的國際視野。
本次展覽展出至2025年6月15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自畫像
70×49cm
油畫
1924年?
簫聲
80×39cm
油畫
1926年
月夜
90×97cm
油畫
1931年
139×351cm
中國畫
1931年
側目
111×109cm
中國畫
1939年
泰戈爾像
50×51cm
中國畫
1940年
愚公移山
144×421cm
中國畫
1940年
奔馬
93×61cm
中國畫
1942年
會師東京
113×217cm
中國畫
1943年
創于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臺已進駐網易、搜狐、今日頭條同步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