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調查結果的出爐,杜特爾特也被傳出即將回國,另一邊,馬科斯的不擇手段正引發反彈,而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則現身海南。那么,杜特爾特如今情況如何?阿羅約又進行了怎樣的表態?
3月中旬,馬科斯政府以“履行國際義務”為由,配合國際刑事法院將杜特爾特送往荷蘭海牙受審。而在近日,菲律賓總統府明確表示,即使國際刑事法院考慮臨時釋放杜特爾特,政府也不會配合。總統府新聞官克萊爾·卡斯特羅強調,菲律賓不承認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因為該國已于2019年退出該法院,這一立場無疑與馬科斯的行為形成矛盾。
在這一背景下,杜特爾特的律師團隊正以此為突破口,質疑逮捕的合法性,并計劃向菲律賓最高法院提出申訴。與此同時,杜特爾特的支持者認為,馬科斯政府此舉實質是借國際機構之手清除政敵,而非真正的司法公正。
如今,被拘留在海牙的杜特爾特正面臨多重挑戰。他的女兒、副總統莎拉透露,杜特爾特仍未適應拘留所的生活,飲食問題尤其突出,但健康狀況尚可控制。3月28日,杜特爾特將迎來80歲生日,家人計劃赴荷蘭為其慶生,支持者則計劃在全球多地舉行集會聲援。
盡管身陷囹圄,杜特爾特的政治影響力并未消散,他仍是達沃市市長候選人,且其家族在棉蘭老島等地的支持基礎穩固。然而相比之下,莎拉的處境更為危急,馬科斯陣營近期推動對她的彈劾,指控其挪用公款和對華態度“不夠強硬”,試圖徹底瓦解杜特爾特家族的政治根基,莎拉已組建法律團隊應對,但面對參眾兩院的聯合施壓以及美國防長訪菲的站臺,勝算渺茫。
只不過,馬科斯的不擇手段也給自己招來了麻煩,馬科斯的姐姐、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伊梅27日公開批評政府的逮捕行動,稱其“侵犯憲法程序”,導致國家嚴重分裂,她主導的聽證會調查發現,菲律賓法院未簽發逮捕令,執法過程存在程序瑕疵。伊梅的立場與弟弟相左,凸顯馬科斯家族內部的分歧,也反映菲律賓政壇的復雜生態。
不僅如此,菲律賓民眾的反應同樣兩極分化,杜特爾特的支持者在達沃市等地發起萬人游行,要求政府將其接回;反對者則強調“禁毒戰爭”中的法外處決問題需追責。民調顯示,馬科斯的支持率已暴跌至20%,其激進策略可能進一步加劇社會動蕩。
在此敏感時刻,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低調抵達海南,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盡管被視為杜特爾特的政治盟友,她卻未公開提及國內風波,而是聚焦經濟議題,呼吁“全球南方”國家學習中國現代化經驗。她強調,各國應減少意識形態障礙,借鑒中國改革開放路徑,而非盲目跟隨西方模式。
阿羅約的務實態度也是延續了杜特爾特時期的對華政策。在其任內,中菲擱置南海爭議,深化基建與經貿合作,這一路線與馬科斯近期在南海問題上的炒作形成對比。分析來看,阿羅約的發言既是對中國發展模式的認可,也間接表達了對菲律賓當前政治亂局的疏離。
值得注意的是,杜特爾特事件背后難免也隱含大國角力。美國被指通過國際刑事法院施壓,削弱杜特爾特家族的親華勢力,同時鞏固馬科斯的親美傾向,馬科斯政府配合逮捕的舉動,既迎合西方,又試圖轉移國內對經濟問題的批評。
總的來說,杜特爾特能否回國,取決于法律與政治博弈的結果,若國際刑事法院最終判定其無罪,或菲律賓最高法院推翻逮捕合法性,杜特爾特或將重返政壇,扭轉家族頹勢。反之,馬科斯的“清算”可能暫時得逞,但社會分裂與民眾不滿恐引發更大危機。
而菲律賓的動蕩也警示其他發展中國家:家族政治與外部干預交織,可能讓國家陷入長期不穩定,如何平衡司法獨立、政治斗爭與民眾訴求,仍是菲律賓乃至“全球南方”國家的共同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