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作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
最高檢公益訴訟檢察廳負責人就相關典型案例答記者問
本報記者 董凡超
3月2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一批檢察公益訴訟服務鄉村振興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涉及耕地保護、農村農業文化遺產傳承、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多個方面。此次發布典型案例有什么考量?檢察機關服務鄉村振興有哪些具體舉措?最高檢公益訴訟檢察廳廳長徐向春就此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這批案例有什么值得關注的特點?
答:本次發布的案例涉及面較廣,包括耕地保護、農村農業文化遺產傳承、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村安全生產、農村特殊人群權益保護等多個方面,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展現了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在服務鄉村振興各個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聚焦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這批案例中,有3件涉及耕地保護。2024年和202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在顯著位置強調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檢察機關通過辦案,督促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履職,包括助力推進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提升耕地質量確保糧食產量、收回被挪用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等多個方面。如河南省唐河縣人民檢察院針對違法占用基本農田和耕地開展畜禽養殖的違法行為,通過“訴”的方式明確了監管責任主體,最終促使基本農田復耕復墾,耕地完善了農業設施用地備案手續,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又如江西省人民檢察院針對全省普遍存在的農用薄膜使用處置、回收利用監管不到位,廢棄農用薄膜殘留土壤污染耕地,威脅生態環境與糧食安全的情況立案,充分發揮一體化辦案優勢,推動建立健全省級層面農用薄膜污染執法監管協作機制,促進健全農用薄膜回收處置體系。再如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人民檢察院在履職中發現1102.72萬元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超范圍使用于鄉村治理、鄉村道路和景觀建設以及民營商業性鄉村旅游等項目,通過辦案追回了所有超范圍使用的資金并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還推動政府制定了《灣沚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庫管理工作制度》,強化了資金系統監管。
二是著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助力鄉村建設。檢察機關積極履職,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通過辦案促進農村廁改落實落地;針對鄉村治理中存在的職責不清,管理缺位等問題,持續跟進監督,厘清各方職責,助力鄉村建設。在履職過程中兼顧脫貧人口收入提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如陜西省柞水縣人民檢察院發現全縣農村地區建成的56處公共廁所全部未對外開放且無人管理,通過辦案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職,確保全縣農村地區所有建成的公共廁所全部正常對外開放,設置的公廁管理人員中有相當比例的脫貧人口,為防止脫貧人口返貧作出貢獻。又如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檢察院通過履職督促具有監管職責的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農家宴、民宿等私拉電線造成的消防安全隱患進行集中清理,在解決困擾當地社區7年之久的安全用電問題的同時,還提升了農家宴、民宿的用電穩定性,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發展。再如廣東汕頭市人民檢察院通過辦案,督促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對未辦理工商登記、未辦理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以及違法排放屠宰廢水的屠宰場的監管,采取查封、行政罰款等方式打擊違法行為,并推動行政主管部門將執法檢查納入每月檢查計劃,實現了常態化監管。
三是積極保護鄉村文化遺產,推動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檢察機關高度關注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通過履職推動保護傳統村落,加強鄉土文化能人扶持,促進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深入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作出貢獻。如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檢察院針對其管轄范圍內的“中國鄉村旅游1號公路”沿線存在的破壞傳統村落風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不力等問題,帶領6個基層院聯合辦案,督促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履職,厘清各方責任,制止了破壞傳統村落風貌違規建設,整治了非遺虛假宣傳,落實了非遺保護資金。又如浙江青田縣人民檢察院針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受到外地魚苗大量流入的威脅,傳統育苗法面臨失傳風險等問題,督促負有管理職責的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履職,采取阻斷外地鯉魚流入以次充好、培養農業遺產傳承師等方式,有效保護了“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農業文化遺產。再如四川雅安市人民檢察院發現重要地方茶樹蒙頂山群體種和滎經枇杷茶樹種質資源保護不到位的問題后,通過咨詢專家、督促協調行政主管部門加強監管、推動立法強化保護等方式積極履職,為實現當地茶葉品牌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提升作出貢獻。
四是關注農村特殊群體權益保護,維護農村穩定安寧。農村地區留守老人多、防騙意識較弱,極易成為違法犯罪分子侵害的目標。農村老年群體權益保障是維持農村穩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檢察機關通過辦理農村特殊群體權益保護的案件,堵住農村推廣電子醫保等惠民措施過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通過制發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推動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切實保護農村老年人合法權益,維護鄉村穩定安寧。如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五分院運用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鎖定高危賬戶,通過辦案督促在推廣電子醫保過程中騙取農村老年人個人信息注冊賬戶并出售牟利的違法行為人注銷賬戶,并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推動相關部門優化行政服務,切實保障農村老年群體合法權益。
問:檢察公益訴訟服務鄉村振興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2024年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部門堅持“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總要求,始終自覺融入大局,服務中心工作,通過積極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服務鄉村振興工作,辦理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案件。
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以糧食安全、耕地保護、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領域為重點,共立案辦理服務鄉村振興公益訴訟案件31197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案件29706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1491件。通過辦案保護農用地及耕地約41.1萬畝;督促清除農村違法堆放的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約263.9萬噸;督促治理恢復農村被污染水域面積15萬余畝;督促收回被套取、冒領的國家惠農補貼、扶持資金約4.3億元;督促收回農村水利、道路橋梁等領域違法管理使用的國家扶持資金約4326.8萬元;督促查處假冒偽劣農產品價值約1967.3萬元;督促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村落677件(處)。
問:下一步,檢察機關將采取哪些措施繼續深入服務鄉村振興工作?
答:一是持續推動高質效辦好每一個公益訴訟案件落實落地,提高檢察公益訴訟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的質量。指導各地在“一取消,三不再”的前提下將“可訴性”和“三個善于”貫徹到服務“三農”公益訴訟案件辦理過程中,力爭辦理更多更好的案件,更深層次地服務鄉村振興。二是更好借助科技的力量履職。例如通過使用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提高獲取線索的速度和數量。我們擬在現有模型的基礎上,指導有條件的地區研究開發涉及“三農”的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并及時將其中成效較好的模型在全國進行推廣。三是進一步加強與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協作配合,形成共治合力。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各盡其責,發揮各自優勢,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本報北京3月27日訊
(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