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一個階級社會中,思想學術并不單純,它帶著相當強烈的政治色彩,更像是統治階級維系自身秩序的工具。
只有通過一體化的思想掌控民眾的意識,才能影響民眾的立場和行為,從而消除統治隱患,維護國家的安定。
從某種意義上說,古代的學術體系,更像是統治者手中的棋子。
秦朝和漢朝,這是兩個承前啟后的時代,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
秦朝以法家思想為中心,漢朝則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間的矛盾,也是由來已久,秦始皇做出的焚書坑儒這件事,在歷史上也引起了諸多爭論。
焚書坑儒是錯誤決定,還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這件事是否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思想混亂,沖擊政治
每一個大一統王朝,都有一個類別的自上而下普遍認同的學術體系。
在商周時代,學術思想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可統治者已經有了意識,將上位者的思想灌輸給底層百姓。
商周在中國持續了近千年的時間,其中,思想統一功不可沒。
然而東周時代,或者更具體來說,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學術界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來自社會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思想家們,紛紛亮出了自己的招牌武器,彰顯自己的學術地位。
他們周游列國,與諸侯國的國主之間達成某種合作,借助其政治影響力,發揚學術體系,同時為對方的政治工作而服務。
與此同時,官學的興盛和私學的興起,也讓不同流派的學說在社會上擁有廣泛傳播的基礎。
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夫子,他就是私學中的典型大師。
他周游列國,面向天下招收弟子,門下弟子近3000人,他的學術思想,也通過這些弟子和再傳弟子實現了滾雪球式的傳播。
除了儒家學說之外,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門大派。
不同學術體系之間的爭斗,既是文化斗爭,也是政治派系斗爭。
儒家思想的名氣一直位居頂峰,法家思想在戰國后期超越了儒家思想,之所以有這一變化,還得歸功于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確立了法家思想在秦國的主導地位,也給秦國帶去了許多勵精圖治的人才。
在他們的帶領之下,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最終一統天下,成為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始皇帝。
在建立秦朝之初,民間的百家思想仍然處于爭鳴狀態,所以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片混亂的局面。
儒家弟子此時被法家弟子壓過一頭,并不甘心屈居人后,因此廣泛開設學堂,擴大招生規模,想通過人數取勝。
而法家則把重點放在了朝堂之上,他們希望能夠輔助秦始皇實現變法革新,改變國家運作的政治制度,建立一套新的運行規范。
比如說郡縣制,這就是法家一力推崇的中央與地方制度。
這一制度的推出,遭到了朝堂之上眾多保守派的反對。
這群保守派中,大部分人其實是儒家學說的忠實擁躉。
儒家學說一直強調“克己復禮”,想要恢復商周時期的禮樂制度,因此這群官員也秉持著這一原則,主張繼續實行西周時期的分封制。
可歷史證明,分封制并不是一種適合中央集權制度的下層運作方式。
分封制是將領土范圍內的土地分封給不同的藩王,并且給予他們高度的財產和軍隊自治權利。
這樣做固然能激發地方政治活力,但卻會削弱統治者手中的權力。
東周時期的周天子是怎樣被諸侯王壓制,每一個人都看在眼里,秦始皇同樣也是如此。
因此他認為,信奉儒家思想的這群老學究,都是一群為了一己私利而破壞國家政治權益的人,他心中對儒家思想的印象,更是一差再差。
丞相李斯,則是法家思想的忠實擁護者,而且也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
他向秦始皇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國家改革和發展的建議,深受秦始皇器重,他想要實行的所有主張和舉措,都是以法家思想為核心。
在李斯的大力推動和秦始皇的鼎力支持之下,法家思想在秦朝確定了主流地位。
在法家思想發展壯大的同時,其他學術體系也在發展過程當中,尤其是儒家,幾乎處處與法家思想作對。
秦始皇意識到,如果不整治思想界的亂象,國家早晚會再次進入春秋戰國那樣的分裂時代,不讓民眾統一思想,民眾只會四分五裂。
當儒家、墨家等一部分學術流派越發高調時,統治階級再也不能忍受。
秦始皇發布政令,通過強制性的手段,封鎖儒家學說等其他學術體系,嚴禁任何人再私自學習和傳播其他思想體系。
在秦始皇的引導之下,法家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法家思想所推崇的嚴刑峻法,完全的理性主義精神,也與秦朝統治階級的利益不謀而合。
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這些都是上層建筑中的較為表面的層次。
秦始皇真正需要做的,是滲透到深層次的意識形態領域,統一思想。
焚書坑儒,真相如何
在做出焚書坑儒的決定之前,為了維護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秦始皇頒布了許多法令法規。
在文化傳播方面,秦始皇非常重視書籍的作用,社會中的每一位成員購買或者傳播書籍,都必須在一定的標準之下進行。
與法家思想相關的書籍,或者是一些科普秦朝法律的相關書籍,民眾可以自由購買,它們也能在民間自由流通。
并且,官僚體系之中,每一位官員必須要閱讀與之相關的書籍。
有關農業技術的書籍,有關醫療養生的書籍,這些書具有相當強大的實用性和功能性,能夠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于這一類,秦始皇也沒有禁止它們在民間的流通,一些書店或者書鋪上,人們也能自由購買。
至于與歷史有關的書籍,這一類雖然沒有被嚴厲禁止,但處在統治階級的嚴厲管控之下。
社會民眾當然可以接觸和學習歷史,但這必須在統治者的授意之下進行。
他們學習的也并不是完全真實的歷史,而是經過秦朝史官整理編纂之后的歷史。
秦朝是怎樣從秦國變為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這個過程,民眾可以學習,至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其他六國如何發展,這一領域,秦始皇便將民眾完全隔絕在外。
商周時期的一部分書籍,在經過官府允許后,民眾可以購買和閱讀,而一些涉及傳統禮樂制度的書籍,則被禁止流通。
至于一些文學作品,秦始皇更不允許出現在民間。
他認為,文學作品往往屬于靡靡之音,極有可能將老百姓的思想帶向偏離的軌道,也有可能會對國家的政治秩序產生沖擊。
在書籍一事上,以秦始皇為代表的秦朝統治階層格外重視。
對此,秦朝的法律也做出了非常嚴格的規定。
一旦有人被發現私自出售禁書,或者是在家中私藏禁書,他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情況嚴重時,當事人有可能因此而丟掉性命。
在嚴刑峻法的控制之下,老百姓不敢再隨心所欲暢談思想領域,更不敢自由做出閱讀行為,秦朝的高壓政策,從這一層面也可見一斑。
在教育方面,秦始皇通過嚴厲的手段大力打壓民間的學堂。
取締學堂,就是阻斷其他學術思想大肆傳播的途徑,老百姓無法從學堂當中獲取其他學術流派的知識,只能從主流途徑學習法家思想。
這樣一來,秦始皇也能實現思想控制的目的。
在上位者的嚴厲打壓之下,儒家思想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低迷階段,部分儒家學子義憤填膺,他們對秦始皇以及其他統治者做出了激烈的抨擊。
手中的筆,是他們最為有力的武器。
他們寫下一篇篇文章,做出一首首詩賦,譴責秦始皇的無理行徑,譴責秦朝的暴政,譴責法家思想的嚴酷。
要知道,在普遍的社會范圍中,反主流的意識形態往往比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更為快速,所以當秦始皇意識到問題嚴重時,儒家子弟已經做出了大量的反擊行為。
他惱羞成怒,決定將與儒家經典相關的種種書籍投入火坑,這就是著名的焚書。
至于坑儒,這件事在歷史上一直沒有準確的定論有人說,秦始皇坑殺了3000儒士,以毫無人性的手段對抗儒家思想集團。
也有人說,被秦始皇坑殺的僅僅是那些公然做出過反抗行為之人,他們是政治反動分子,不管是在秦朝還是在其他朝代,都會被統治階級收拾。
焚書坑儒的真實性,引起了長時間的大范圍討論,雖然程度不明,但秦始皇對儒家思想的打壓,的確真實存在于歷史之上。
高壓政策,危害重重
這件事給秦朝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也讓爭奪秦朝的百姓苦不堪言。
思想自由,言論自由,這本是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每一個人都能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思想領域,都能在一定的框架范圍內發表想要表達的言論。
但是在秦朝的高壓政策之下,幾乎每一位學者都噤若寒蟬,如果不小心說錯話,那可怕的后果他們無法承擔。
與其多說多錯,不如直接閉口不言。
整個社會的學術文化失去了活力,人們的思想也逐漸僵化和呆板,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繁榮局面,也一去不返。
若以宏觀眼光來看待這次事件,它給中華傳統文化造成的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大量經典的精華的古代典籍,都在焚書坑儒事件中被付之一炬,如果這些書籍還存在,那么將會為后世之人研究前朝歷史提供更多的依據和思路。
很可惜,一場大火,不僅僅燒毀了儒家、墨家、道家等學術經典書籍,也燒傷了中國的文脈,傷害了中華文化的基因。
結語:
思想統治,一直被視為大一統的最高境界。
幾乎每一個朝代,統治者都沒有辦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的思想統治,不管是秦漢還是唐宋,都是如此。
統治者維護思想統治的手段有千千萬,焚書坑儒絕對是最為可怕、爭議最多的一種。
參考資料:
《戰國策》
《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