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所有參與市場交易的成員,只有尊重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維護市場秩序,才能盡可能迅速和完美融入市場之中,并且作為個體推動市場發展。
與市場交易秩序息息相關的因素,在歷朝歷代都有許多。
比如宋朝這樣一個商品經濟發達的年代里,朝廷的政策,國家的稅收,商品的種類,都會影響秩序。
商品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為宋朝經濟發展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對市場秩序產生了沖擊。
在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中,工商業者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于是市面上逐漸出現了一些假冒偽劣產品,又或是俗稱的三無產品,有些商品會制造極其惡劣的影響。
在宋朝的經濟環境之下,三無產品為何會出現?站在工商業者的立場上來看,他們又為何會生產三無產品?
主觀視角,受到擠壓
相比起國家傳統的支柱性產業——農業來說,商業作為封建時代的社會末流產業,往往能夠創造出更大的附加價值。
商品發生交易,其過程就大有可以操作的空間,不管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能推動社會經濟活起來。
正是意識到這一點,宋朝時期,統治者才會改變以往的重農抑商傳統觀念,開始扶持商品經濟的發展。
在唐代奠定的良好經濟環境基礎之上,宋朝的經濟迎來了長足發展,四川出現了最早投入使用的紙幣,國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在不斷完善。
從發展成果上來看,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位于世界第一,在軍事條件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宋朝統治者從經濟領域找回了面子,找到了尊嚴。
想來也是,如果沒有龐大的經濟實力支撐,宋朝統治者又怎么能夠心安理得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進行和談呢?
在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市面上出現了種類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復雜、涉及范圍越來越廣的商品。
這些商品為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商品交易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總體上來說,這是一件好事。
但凡事總是有利有弊,商品經濟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弊端。
宋朝中后期,市面上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越來越多。
部分工商業和小生產者私自削減生產成本,采用劣質工藝生產商品。
由他們制造的三無產品流通于市場,不僅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有的甚至還會直接導致無辜百姓或死或傷。
從小生產者的視角來看,他們為何會選擇如此沒有原則和底線作為呢?其實這一點,和他們受到的剝削與擠壓有關。
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勢單力薄的小生產者,必然會被勢力強大的商販集團所擠壓,而這一點,又與宋朝政策中扶持商業發展的政策有關。
宋朝統治者規定,為了改變商人的社會末流地位,他們可以為一些創造了較大經濟價值的商人提供入朝為官的機會。
這群商人不需要經過傳統的科舉考試,就能夠成為官僚體系當中的一員,他們的生意成果,他們的經濟價值,就是他們給出的答卷。
做官,這幾乎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夢想,所以這一政策也激勵著商人不斷發展自身產業,最終實現階層跨越。
那些傳統的商人在當上官僚之后,手中掌握的權力便會越來越大,當政治和商業掛上鉤,這兩者必然發生連鎖反應,并造成一系列后續影響。
這些官員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把某些產業的資源完全壟斷在自己手中。
比如酒樓,開設酒樓是一項利潤空間極其廣闊的產業,宋朝時期,京城大部分酒樓的幕后主人,其實都是朝廷當中的官員。
他們從商人出身,自然對市場交易規則十分明確,他們最終又成為了官員,所以對政治領域的潛規則也非常熟悉。
兩種身份的交織,成了他們最有力的武器,在這些商販集團和政治官員的擠壓之下,普通的小生產者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利潤空間較大的產業,小生產者沒有資格參與,他們只能一退再退,求得生存。
艱難的環境,讓他們不得不想方設法降低成本,提高利潤,而降低成本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原材料的選用和制作工藝上打折。
在此基礎上,他們便會生產一些低級的三無產品,這些產品流通于市場,會產生兩種結果。
第一種結果,劣幣驅逐良幣,整個市場都被三無產品所占據,第二種結果,生產者遭受打壓,消費者利益受損,損人不利己。
很顯然,小生產者并沒有劣幣驅逐良幣的能力,到頭來,他們也只能害人害己。
政府機構加重稅收,也會導致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宋朝官僚體系中最典型的兩大問題,就是冗官和冗兵。
尤其是前者,幾乎形成了朝廷當中的毒瘤,無法根除。
統治者號稱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參加科舉考試的文臣越來越多,朝廷當中的文官自然也就越來越多。
官員的人數上升,朝廷每個月需要發放的俸祿數量就會上漲,這會給朝廷形成相當巨大的財政壓力,甚至會沖垮朝廷的自主維系能力。
他們只能選擇從民間加大稅收,通過剝削底層民眾的方式來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
要知道,底層民眾幾乎沒有與朝廷對抗的能力,在朝廷發布稅收政策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選擇遵從。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宋朝時期的稅收從400萬貫漲到了1200萬貫,其中的上漲空間,直接導致部分手工業小生產者破產。
那些還想留在市場當中繼續掙扎的市場主體,只能把目光轉向削減成本這個行列。
他們采用一些粗制濫造的原材料,通過粗制濫造的工藝,生產出三無產品。
這些產品會賣出與之前相同的價格,交易過程產生的利潤,小生產者會抽出一大部分去納稅。
所以這件事情讓小生產者的利益受損,消費者的利益也受損,真正獲利的,只有不斷加大稅收力度的朝廷。
外部環境的壓迫,讓一些小生產者不得不做出違法亂紀之事,但也有人是出于本心,被利益所蒙蔽,主動選擇損害消費者的權益。
宋朝時曾經有一名藥商,他為了增加利潤,減少了中藥材的培植過程,并且在某些中成藥當中加入了廉價的原材料。
他生產的藥物,面向底層百姓開售。大部分群眾吃了他的藥,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不良反應。
有幾位老人,甚至因為他的過錯而直接命喪當場,三無產品,對宋朝交易市場的沖擊實在太大。
社會背景,助長不良
除了工商業小生產者自身的視角之外,我們還應當關注整個宋朝的社會背景。
從文化氛圍來看,文學作品的下沉,直接導致了拜金主義的盛行。
宋朝是一個生活極為繁榮的朝代,不管是市場交易還是與之相關的種種文學作品,都講究一個煙火氣。
大多數文學作品開始逐漸走向底層百姓,其門檻越來越低,內容也越來越偏離正向的軌道。
一些文人追捧富商,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把富人塑造為依靠自己的雙手逆天改命的角色。
他們的奮斗史深深激勵著底層百姓,他們在發家致富之后的紙醉金迷的生活,更是讓百姓無限向往。
久而久之,一股拜金的不良風氣逐漸在社會上形成,并且流傳開來。
人們渴望過上富裕的生活,渴望通過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財富。
某些人開始行差踏錯,采用低劣和卑鄙的手段,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代價,從市場中牟取私利。
拜金主義,讓三無產品在市場里蔚然成風。
朝廷在政治工作當中的不作為,以及對于種種責任的轉嫁,更是讓底層百姓的負擔不斷加重。
在對外工作中,宋朝朝廷一向以懦弱著稱,他們的軍事實力非常落后,所以沒有辦法與少數民族政權直接對抗。
能夠選擇割地賠款的地方,他們絕不會選擇開火。
在與其他政權產生沖突時,朝廷當中的主和派往往會戰勝主戰派。
割地賠款以及種種軍事開銷,對于朝廷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朝廷直接將責任轉嫁于百姓身上,通過各種名目的稅收,增加百姓的負擔。
那個時候,農業種植需要交稅,家庭小作坊需要交稅,稍大一些的商鋪需要交稅,甚至連街頭巷尾的小攤小販都需要交稅,種種稅收,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朝廷給生產者增加負擔,生產者只能給消費者增加負擔。
市場的正常秩序因此而遭到破壞,市面上的種種低劣產品也越來越多。
歸根結底,人們只是為了應付朝廷的強制性稅收政策,而不得不作出削減生產成本的舉措,罪魁禍首,還是政治落后的朝廷。
國家干預,取得成果
面對市場失序的問題,國家當然應當作出干預政策,通過宏觀調控的方式,改變當前存在的問題。
《宋刑統》當中有過記載,宋朝朝廷專門推出了經濟立法,以法律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面對那些出售偽造商品的商家,朝廷規定了假一賠十的具體政策,如今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當時的某些經濟立法非常相似。
古人在市場經濟當中的宏觀調控理念,其實已經非常先進和成熟。
在國家法律的約束和有力打壓之下,市面上的三無產品出現的情況,確實有了較大程度的好轉,但是社會現實沒有發生改變,所以這個問題也沒有辦法得到根除。
國家仍然還是存在著稅收負擔較重的情況,政治官員和商販集團抱團的現象同樣存在,拜金主義之風仍舊盛行。
在現實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三無產品又怎能消失呢?
不只是宋朝,在宋朝之后成立的元朝,明朝和清朝,都有著類似的社會現象,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弊端會逐漸暴露。
結語:
宋朝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社會背景,決定了商品交易市場中必然存在的亂象。
國家允許商人做官,這間接賦予了商人較大權力,也給了商販集團欺壓小生產者的機會。
朝廷繁復的機構和冗雜的人員,導致底層百姓負擔加重,不得不偷工減料,過去的種種現象,都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教訓。
參考資料:
《東京夢華錄》
《宋刑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