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尼泊爾開展九層神廟保護修復項目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10年前,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遭受地震重創。中國文物修復團隊迎難而上,與尼泊爾攜手為九層神廟療愈“傷痕”。今年,恰逢中尼建交70周年。這座神廟已重煥新生,向世人講述著中尼兩國攜手守護人類文明的佳話。
加德滿都谷地是尼泊爾的首個世界文化遺產。九層神廟建筑群位于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是馬拉王朝和沙阿王朝的王宮,由羅漢院和九層塔組成。羅漢庭院四角各有一座塔,木雕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2015年4月,一場8.1級大地震給加德滿都谷地等地的文化遺產帶來嚴重破壞。九層神廟建筑群包括Basantapur塔(西南角,即九層神廟)7層至9層、Bhaktapur塔(東北角)6層在內的大約550平方米局部建筑完全倒塌。Lalitpur塔(東南角)整體向西南方向歪閃,最大傾斜量約30厘米。80%的墻體因為地震造成的擠壓,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形和開裂。
中國派出工作組對加德滿都谷地震損文物進行調研,中尼雙方確定了中國援助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復項目。2017年,該修復項目正式開工。修復項目內容包括文物建筑主體保護修繕工程、文物安全防范工程(安防、消防、避雷)和文物展示利用,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600平方米。
九層神廟修復項目兼具文物保護和震后重建的雙重特性,是援外文物保護工作中的全新挑戰。修復工作的技術難度和不可預見性遠高于一般文物保護工程項目,面臨“急、難、險、重”的困難。
“急”在于震后的神廟如風中殘燭,余震、暴雨隨時可能造成新的破壞,盡最大可能加快修復進程,才能將災損降到最低?!半y”在于震損文物建筑年代久遠,原始資料缺失、前期勘察難度大,修復工作的技術難度和不可預見性遠高于一般文物保護工程項目。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文物保護理念、修復技術標準上存在的差異,也使協調各方達成統一的修復方案存在一定困難。“險”在于次生災害“虎視眈眈”,時常威脅文物建筑和修復人員的安全?!爸亍眲t在于九層神廟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在尼泊爾人民心目中地位崇高,中方修復團隊肩負的責任重若千鈞。
中方修復團隊迎難而上,交出了援外文物保護修復的“中國答卷”。由于九層神廟修復項目現場空間有限,工作隊在尼泊爾國家博物館院內搭設了約1100平方米的臨時設施,用于對震損木構件進行整修補配,并對Basantapur塔7層至9層及Bhaktapur塔6層坍塌部位進行預安裝。工作隊在完成坍塌部位預安裝后再次拆散、編號,運輸至九層神廟修復現場進行正式安裝。
中國工作隊針對其材料娑羅木的硬質材特性,結合九層神廟木構特點,采用金屬繩索實現可逆性軟連接,對薄弱節點進行加固,實現整體結構補強。金屬繩索隱藏于構件內部,不影響構件外觀?!罢w補強+軟性鏈接”的保護措施體現了對文物最小干預和可逆的原則,得到了尼方的肯定。這種“傳統木結構建筑結構節點補強的軟連接方法”在中國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為保證文物修復效果的“原汁原味”,在材料使用方面,工作隊嚴格遵守尼泊爾對文化遺產修復的材料要求,選取當地木材、磚、瓦等傳統材料。工作隊還聘請尼泊爾木雕世家的工匠雕刻木構件,合計重做補配雕刻構件3700余件,約為全部構件的15%,老舊構件利用率達到85%。
2024年8月,九層神廟修復項目通過內部驗收,同年11月,項目通過尼方對外技術驗收,順利竣工。7年間,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先后選派十余名文物保護技術人員扎根修繕工程一線,以堅守詮釋對人類文明瑰寶的珍視,以行動書寫國與國之間的雙向奔赴。對此尼方高度評價:“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專家為尼震后文化遺產修復所作的巨大貢獻,中方工作效率高、質量好,九層神廟保護修復項目是文化遺產國際合作的典范?!?/p>
2025年3月28日《中國文化報》
第2版刊發特別報道
《中尼攜手,讓九層神廟震后重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