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942 位傳承人入選,其中,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非遺傳承人有8名,分別是陳進德、李夏音、馬振仁、張建軍、張國勤、陳堃、于振玲、馬國強。雖然從事不同的行業,但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初心不變,不畏困難、堅持創新、精進技藝、發揚光大,努力在各自領域拼搏奮斗。本文將帶領大家走近這8位傳承人,品讀他們一路走來的故事。
陳進德:以匠心描繪傳統之美
從油漆工到非遺大師,寧夏中衛建筑彩繪代表性傳承人陳進德用40年實現了自身的蝶變,而這些年支撐他在建筑彩繪行業堅守下來的,正是他那顆守護文化根脈的初心。
1983年,高中畢業的陳進德參與了中衛高廟山的修繕項目,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建筑彩繪。“齋房架上那些精美絕倫的彩繪圖案,就像一道閃電,直直地擊中了我?!标愡M德說。自此,他就像著了魔一樣,白天跟著師傅學習,夜晚自己揣摩繪畫技法,同時他走出寧夏,到北京、山西、甘肅等地觀摩,不斷精進技藝?!案刹缓镁蜎]飯吃”是他的信條。憑借這份執著,他逐漸打磨出獨具特色的河西彩繪風格。
建筑彩繪工序繁復,需經清潔、刮膩子、瀝粉貼金等十余道工序。陳進德嚴格遵循古法,卻不拘泥于傳統。他創新設計的“如意頭”“包袱錦”等紋樣,融合吉祥寓意與地域特色,成為寧夏古建修復的標桿。
陳進德深知技藝傳承的重要性,為此,他開創了傳承基地。這里不僅是技藝傳授的課堂,更承載著家族使命。兒媳婦陳雪茹精于設計,外甥王洪燦成為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不僅如此,陳進德多次提議設立專項補貼,聯合高校培養人才,并積極推動傳統彩繪與現代裝飾結合。
從黃土高原到現代都市,陳進德用四十載光陰詮釋了“匠人”二字的分量。如今,他依然奔波在工地與課堂之間,他說:“只要還有人愿意學,我就會一直教下去。”正是這份堅守,讓建筑彩繪技藝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輝。
(崔 娜 葛晨婧)
李夏音:針線織就錦繡人生
李夏音是寧夏民間繡活代表性傳承人,她用20余年的堅守,在寧夏這片充滿民族風情的土地上,一針一線繡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提起刺繡,人們總想到蘇繡、蜀繡,寧夏刺繡也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崩钕囊艚榻B。寧夏刺繡更注重實用性,常應用于服飾、床單、門簾等日常生活用品。在技法上,挑針繡、垛繡等獨特針法傳承數百年,其中垛繡以麻布為底,通過多層布料疊加繡制,形成立體飽滿的圖案?!拔覀兊幕ɑ芗榧y樣鮮活生動,一針一線都是西北生活的寫照”。近年來,她大膽借鑒蘇繡的細膩技法,將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結合,讓寧夏刺繡既保留鄉土氣息,又煥發新生。
李夏音的刺繡團隊里,多數都是下崗工人、農村婦女和殘疾人。她回憶道:“曾有位殘疾學員,家人起初反對她學刺繡,認為女人就該圍著鍋臺轉。”經過三次上門勸說,這位學員最終加入培訓,從零基礎成長為自治區級傳承人。目前,李夏音的團隊年銷售額達200余萬元,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讓繡娘們足不出戶也能增收。
李夏音并不滿足于此,她計劃組建跨省刺繡聯盟,與蘇繡、粵繡名家加強交流合作;同時培養本土主播,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讓刺繡產品走向全國市場。眼下,她正推動“線上課程+線下工坊”的傳承模式,目標很明確:“不僅要守住老手藝,還要讓它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p>
李夏音期待未來能建立寧夏刺繡產業園,讓這門手藝形成完整產業鏈。她希望每一件作品都能代表寧夏,講述寧夏故事。正如她教導學員時所說:“我們的針腳里,繡的是文化,更是生活”。
(崔 娜 葛晨婧)
張建軍:讓“花兒”開滿山
在寧夏的黃土高原上,有一種聲音比風更自由、比雨更細膩,它就是寧夏花兒。寧夏山花兒代表性傳承人張建軍用40年光陰讓這古老的歌調煥發出新生。
張建軍親歷了山花兒從田間地頭的即興吟唱到綻放央視舞臺的蛻變歷程。1988年,他以一曲《牛姥姥調》在全國民歌大賽上斬獲金獎,讓更多人知道了山花兒。張建軍深知山花兒的靈魂在于“見山唱山,見水唱水”,每次演唱都是新的創作。為了讓這門古老藝術煥發新生,他創新性地將現代歌詞填入古調,既保留“四腔生韻”的土話韻味,又讓年輕聽眾聽得懂、喜歡聽。
面對傳承斷層的困境,張建軍摸索出獨特的教學方法。他向金牌導游的徒弟傳授原汁原味的山花兒,使其成為旅游宣傳的“文化名片”;他帶領研究生徒弟鉆研理論,致力于“把正宗的山花兒學理講清楚”。他常說:“傳承不是復印機,要像山花兒本身一樣活態流變?!?/p>
近年來,他積極推動山花兒與甘肅、青?;▋骸奥摵献鲬稹?,在各類民歌賽事中形成合力,更通過文旅融合讓這門藝術成為寧夏固原六盤山旅游的亮點?!斑@么多年,花兒早已融進了我的血液。傳承山花兒不僅要靠我們這些傳承人,更需要發揮新生代力量?!?/p>
如今60歲的張建軍,手機里存滿了老一輩藝人的錄音資料,堅持系統整理山花兒譜系,繼續帶著徒弟們“邊守正邊創新”。他常說:“山花兒是長在黃土里的野花,只要根不死,春風一來又會開滿山?!边@份堅守,讓古老的歌調在新時代繼續綻放獨特的魅力。
(崔 娜 葛晨婧)
馬振仁:把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好好傳下去
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在寧夏固原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馬振仁看來,身份升級不僅是對他傳承、發展固原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認可,更是對固原傳統建筑營造技法的肯定。
馬振仁高中畢業后開始接觸傳統建筑營造技藝,跟隨師傅系統學習了“方五斜七”“周三徑一”等傳統制作方法,全面掌握了木作、土作、磚瓦作等傳統營造技藝。
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并非坦途。老匠人相繼離世,好多技法差點失傳。為此,馬振仁白天走村串戶收集老建筑構件,晚上研究古籍圖紙,甚至自掏腰包建立檔案庫,讓瀕臨消亡的窯洞、老院子以影像、模型等形式留存。他認為,復刻傳統建筑不僅能讓大家直觀感受到了古建筑之美,也能吸引更多人關注、學習和研究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把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好好傳下去,這是每一代手藝人共同的念想?!皞鹘y建筑營造從表面看來只是蓋了一棟房子,實際背后有很深的理論支撐”,只有帶著徒弟們去落實好傳統建筑營造的每一步,才能把手藝真正傳承下去。據悉,馬振仁已帶著徒弟積累了十二大類共1000余件展品,建成傳統建筑技藝陳列室、大原古建幫扶就業工坊等傳承基地。
“固原傳統建筑本身就是文化傳承的載體,當地傳統習俗、思想觀念總在不經意間表現在建筑之中。”馬振仁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未來,他將繼續深耕建筑營造技藝,讓古老營造智慧得以綿延下去。
(崔 娜 王 媛)
張國勤:“高臺馬社火”煥發新生
“‘高臺馬社火’是祖輩留下的瑰寶,傳承和發揚這門藝術是我一生的使命。”在得知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后,張國勤難掩激動之情。
張國勤的藝術之路始于家族傳承,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有名的“高臺馬社火”藝人。1978年,張國勤正式接過家族傳承的接力棒。他不僅在學校教授美術,還積極參與當地的文化活動,逐漸成為“高臺馬社火”的核心傳承人。
在傳承之路上,張國勤遇到無數挑戰,卻從不退縮。他深知,時代在發展,人們的審美在變化,如果不進行創新,這門藝術將難以為繼。于是,他開始了長達10年的改造之路。他用人工制作的雕塑馬代替了真馬,既解決了騾馬稀缺的問題,又提升了藝術表現力。接著,他將傳統的拖拉機高臺改造成了現代化的移動平臺,既安全又美觀。此外,他還大膽地將演員從小孩換成了大人,既保證了安全,又增強了演出的專業性和觀賞性。張國勤說:“藝術要傳承,但也要與時俱進。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高臺馬社火’煥發新的生命力。”
如今,71歲的張國勤依然堅守在非遺傳承第一線。他不僅繼續制作“高臺馬社火”的微縮模型,還將這些模型拿出來供大家研究和學習。他說:“我希望通過這些模型,將老祖宗留下的技藝永遠保存下去。”
張國勤用半世紀的堅守與創新,詮釋了非遺傳承人的匠心與情懷。他不僅是“高臺馬社火”的守護者,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正如他所說:“非遺傳承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代代人的使命。我們要讓這門藝術流傳下去?!?/p>
(崔 娜 任 濤)
于振玲:半生守護一碗鄉愁
在寧夏中寧縣,有“一碗面”不僅承載著游子的鄉愁,更凝聚了一位非遺傳承人半生的堅守與熱愛。這碗面,就是中寧蒿子面;這個人,就是于振玲。
2000年,于振玲和丈夫雙雙下崗,家庭陷入困境。面對生活的重壓,她想起了兒時跟隨母親學做的蒿子面。“當時買一袋面粉、一把蒿子粉,支起案板就開始了。”她回憶道。自此,于振玲開啟了蒿子面傳承之路。一次,于振玲受邀參加毛里求斯美食節。一位老華僑品嘗后淚流滿面:“這味道讓我想起了祖國和母親?!边@一幕深深觸動了她,“我意識到蒿子面不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紐帶?!贝撕?,她帶著搟面杖走遍全國,通過非遺展演、電視臺直播推廣蒿子面。她說:“我要讓蒿子面像中寧枸杞一樣,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張名片?!?/p>
蒿子面為越來越多人喜歡,但是要想走向更大的市場需要解決保鮮和運輸成本高昂的問題,為此,于振玲積極尋求突破,她計劃與政府合作建設非遺工坊,研發凍干技術,讓蒿子面進入超市和景區。目前,中寧已有6家非遺工坊和百余家面店。
盡管蒿子面名聲漸響,傳承之路卻充滿艱辛。純手工制作工序復雜,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于振玲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同時為下崗工人、殘疾人和景區從業者提供培訓。
“蒿子面是有溫度的情懷面?!庇谡窳岢_@樣形容。她用半生詮釋了“工匠精神”的真諦。如今,她依然奔波在傳承一線,“只要還能動,我就會一直搟下去,讓這碗面溫暖更多人的胃和心”。
(崔 娜 葛晨婧)
陳堃:用匠心詮釋中醫藥文化精髓
寧夏吳忠市康復專科醫院的創始人陳堃得知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后難掩激動之情:“這是對我40多年堅守中醫藥事業的肯定,更是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可。作為一名中醫人,我感到無比自豪。”
陳堃的從醫之路始于幼年。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中醫,從小便帶著他上山采藥,辨識寧夏特有的中草藥。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讓陳堃對中醫藥產生了深厚的感情。2005年,他繼承父親的遺志,創辦了吳忠市康復??漆t院和民族醫學醫藥研究所,致力于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
“中醫講究師承,很多精髓只有在師傅身邊才能學到?!标悎艺f。為了更好地傳承中醫藥文化,他不僅在醫院內開設了中醫診療服務,還積極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中醫講究‘治未病’,不僅要治病,還要調理身心。”陳堃說。他將針灸與藥物相結合,探索人體生物全息相關理論,成功治愈了焦慮、失眠等疾病。
陳堃不僅在當地享有盛譽,還多次走出國門,前往沙特阿拉伯、馬來西亞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傳播中醫文化。他自豪地說:“中醫不僅是中國的瑰寶,也是世界的財富。我們要讓更多人了解中醫?!?/p>
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堃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他不僅在醫院內培養了一批年輕的中醫傳承人,還積極推動中醫藥文化的普及。
40余年的堅守,陳堃用匠心與情懷詮釋了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他所說:“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我們要用它開啟更多人的健康之門?!?/p>
(崔 娜 任 濤)
馬國強:讓舌尖上的非遺薪火相傳
馬國強憑借獨特的牛羊肉烹制技藝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在他看來,這不僅是對祖傳技藝的高度認可,更飽含了沉甸甸的傳承責任。
馬國強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手抓羊肉制作技藝?!皩W活不操心,就難有好手藝?!瘪R國強說,無論學到什么程度,都要嚴謹認真,這樣才能做出好菜。1995年,馬國強在寧夏開了第一家國強手抓店鋪。在他看來,只有誠信才能贏得消費者信任、走得長遠。
在手抓羊肉的制作上,除了堅守傳統風味與品質,馬國強還對原始配方進行優化升級?!坝檬裁凑{料,每一樣用多少,這些都是幾代人摸索出來的獨門秘方。現在我到各地學習,接觸到更多味道,就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了新的香料。”通過改良原始配方,馬國強制作的手抓羊肉口感沒變、風味更足。
老話說得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從開店至今,馬國強培養出了不少優秀學徒?!皩W員有的在店里工作,有的自己出去創業。我們就是為了傳承,不讓這些技藝丟失?!瘪R國強說。
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馬國強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拔矣辛x務將這份技藝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手抓羊肉。”未來,馬國強計劃繼續擴大品牌影響力,培養更多學員?!爸挥羞@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馬國強說。
(崔 娜 王 媛)
2025年3月28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陳進德:以匠心描繪傳統之美》、
《李夏音:針線織就錦繡人生》、
《張建軍:讓“花兒”開滿山》、
《馬振仁:把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好好傳下去》、
《張國勤:“高臺馬社火”煥發新生》、
《于振玲:半生守護一碗鄉愁》、
《陳堃:用匠心詮釋中醫藥文化精髓》、
《馬國強:讓舌尖上的非遺薪火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