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管教孩子過程中,如果你使勁特別大,感覺特別累,孩子也特別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錯了。
教育孩子最大的難題是什么?
玩手機!
面對網絡成癮的孩子,父母焦慮卻無計可施。
怎么才能把孩子從手機中拉回來?
今天,分享一位媽媽幫13歲兒子成功戒掉網癮的經歷。
01
手機,就是他的命!
“你給我滾!”
“你怎么不去死啊!”
“你再逼我我就去跳樓!”
回想兒子沉迷手機的那段日子,真的苦不堪言。
手機,把他的魂都給勾走了。
有天晚上,我把他的手機拿走,不讓他打游戲。
他就像瘋了一樣,對我拳打腳踢,砸東西,嘴里罵罵咧咧。
我沒法控制住情緒,也砸回去打回去。
家里,滿地狼藉。
我的胳膊、腿上,到處都是淤青,手指還流血了。
兒子看都沒看一眼,拿了手機,就把自己鎖在了臥室里。
丈夫回到家,也埋怨我不會教育孩子,把兒子養廢了。
我自認為做得夠好了,對手機我一直嚴防死守。
上初中后,兒子幾次要我買手機,都被我強勢壓下來。
需要在手機上完成的作業,我全程盯著,寫完我就把手機收回來。
在我的嚴密監督下,現實狠狠打臉。
初二上學期,兒子每周花10塊錢,從同學那里租手機。
每天偷偷玩,到凌晨兩三點。
有次被我撞了個正著,我一下失去理智,甩了他一巴掌。
兒子當時捂著臉,瞪著我吼:“你憑什么打我!憑什么進我房間!”
第二天,兒子開始跟我冷戰,一個禮拜不說一句話。
更徹底擺爛。
不寫作業,去學校就趴桌上睡覺,考試不及格。
在家也不避著我,整天捧著手機,說他就摔門、甚至動手。
為什么我做了這么多努力,孩子還是被手機毀掉了?
帶著這個困惑,我開始找答案,發現一開始我就做錯了……
02
一切都是手機的錯…嗎?
我了解到一個詞,叫——手機“興奮劑效應”。
也就是說,手機本身就會像毒品一樣讓人迅速上癮。
尤其是青春期孩子。
他們大腦發育不成熟,多巴胺分泌旺盛,更容易沉迷其中。
我越禁止,手機對孩子的誘惑更大。
而且不同性格的孩子,成癮程度也會不同。
有研究發現:
好勝心強、自尊心低、壓力大的孩子,更容易上癮。
細細想來,兒子沉迷手機并不意外。
兒子本身好勝心就強,小學一直是班上前幾名。
升入重點中學,學習任務重,難度加大,他越學越吃力。
我很焦慮,沒想著幫他解壓,反而報了好幾個輔導班。
但兒子成績依然沒上去,初一下學期期中考,他有兩門沒及格。
他當時很沮喪,說不想上學,我沒放在心上,只是說:
“一次失敗就放棄了?把卷子拿出來,我們復盤一下。”
他的壓力被我忽略,一次次的打擊,更讓他失去動力。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兒子偷偷租同學手機,一步步沉淪。
看到他成績下滑,我越指責,他就越逃到虛擬世界,尋找滿足感。
惡性循環之下,導致的結果就是——
除了打游戲,再也沒有興趣去做其他的事情,對現實世界無感;
拒絕與外界溝通,封閉自己,情緒越來越暴躁,波動越來越大;
失去行動力,一遇到問題,不是想著去解決,而是躲避在網絡世界……
看到兒子一步步沉淪,我決心做出改變。
沒想到,奇跡真的出現了。
03
贏了人心,才能贏得孩子
怎么改變呢??
1、讓孩子聽我說話:重建親子溝通
因為手機問題,孩子已經把我當成了仇人,拒絕溝通。
緩和關系是第一步。
我給兒子買了一部手機,也不限制他的使用。
我的關注點,則是他在手機上玩什么。
他玩的游戲,我也去玩;他看的短視頻,我也去關注。
游戲輸了,我就向他請教。
剛開始,他懶得搭理我,黑著一張臉就去臥室。
我也不氣餒,有時故意大聲說:
“哎呀,我怎么又輸了,太差勁了!”
兒子就會忍不住開始指導,我們緊張的關系有了緩和。
先有關系,才有教育。
孩子愿意聽我說話,接下來的事情就容易很多。
2、共同制定使用規則:物理隔斷
手機不是問題,善用手機才是關鍵。
在與兒子關系變融洽以后,我也慢慢培養他的自制力。
當然不能強行命令,有次我試探著問他:
“你如果以后想做電競選手,媽媽也是支持你的。”
“媽媽別開玩笑了,又不是誰都有機會。”
“太可惜了,我還以為我們家會出一個電競天才呢!”
“別了吧,我還是走學習這條路靠譜。”
我就順勢引導他,如果要考大學,可能不能花太多時間玩手機。
其實孩子也知道玩手機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最后,我們一起商量了使用規則:
周一到周五,每天一小時,周六日則兩個小時。
剛開始,兒子無法嚴格執行,經常到了時間,也不上交手機。
我沒有強制沒收,而是給他留出適應時間,靈活掌握。
對于成癮一段時間的孩子,步子不能一下邁太大,慢慢來,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也不會產生排斥心理。
現在,兒子基本上能按照我們規定的時間來。
當然,也得益于我做的另外一件事。
3、找其他興趣愛好:轉移目標
孩子玩手機,往往是因為現實生活沒有吸引他們的事物。
我們家長,可以幫孩子找。
有段時間,我發現兒子關注了很多騎行博主。
我默默記住了這一點。
春節時,我買了兩部山地車,和他一起騎回老家。
花了5個小時,雖然很累,但兒子全程都很激動。
從此,兒子愛上了騎行,周末或假期都會拉著我騎去公園、郊外。
在現實世界得到了滋養,對手機的依賴也就沒那么強。
看到兒子的改變,那些流過的淚,已經不算什么了。
很喜歡樊登老師的一句話:
- “你在管教孩子過程中,如果你使勁特別大,感覺特別累,孩子也特別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錯了。”
其實只要方法對了,教育孩子就是一個越來越輕松的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