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初春,一個清冷的夜晚,一場不同于以往的“紅樓戲”正在上海大觀園一片靜謐的梅園中緊鑼密鼓地拍攝著。只見在繁花掩映中,賈寶玉與林黛玉依偎著坐在山石旁,執(zhí)手相看淚眼。根據(jù)文學(xué)名著《紅樓夢》意境設(shè)計建造的上海大觀園坐落于青浦區(qū)金商公路701號,它自1979年起開始籌建,至1984年部分建成并向公眾開放,最終于1988年全面竣工,因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熱播而聲名鵲起。
園內(nèi)巧妙布局了大觀樓、怡紅院、瀟湘館等20余處景點,較為全面地呈現(xiàn)了《紅樓夢》中大觀園的絕美景致,曾成為過多部《紅樓夢》影視作品的取景地。據(jù)著名紅學(xué)家鄧云鄉(xiāng)著《紅樓夢憶》一書中的回憶,由王扶林導(dǎo)演的87版《紅樓夢》在上海大觀園中的梨香院、怡紅院、瀟湘館、體仁沐德、碧波樓、梅塢春濃等地均有取景,其中“奇緣識金鎖”“情悟梨香院”“寶玉成親”三場重頭戲都是在“梨香院”中拍攝的。
在《紅樓夢》原著中,“梨香院”是薛姨媽、薛寶釵母女來到賈府后的首處住所。
“元妃省親”前后,薛姨媽遷往另一處幽靜房舍居住,薛寶釵也于不久后入住進大觀園蘅蕪苑,于是,梨香院又成了齡官等十二女伶的駐地。根據(jù)這些內(nèi)容,劇組將電視劇中多幕有關(guān)梨香院的片段都進行了“實景拍攝”。
“奇緣識金鎖”出自原著第八回,描繪了賈寶玉前往梨香院探望剛來賈府不久的薛寶釵,兩人相互欣賞對方通靈寶玉與金鎖時的場景,由此引出林黛玉那句“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揭開了寶、黛、釵三人情感糾葛的序幕,也為后來的“金玉良緣”埋下重要伏筆。
“情悟梨香院”出自原著第36回,展現(xiàn)了賈寶玉來到梨香院目睹齡官與賈薔之間的感情后,領(lǐng)悟到人生情緣,各有分定,進而促成“情悟”的歷程,是寶玉情感邁向成熟道路上分水嶺般的事件。“寶玉成親”是原著80回以后的內(nèi)容,劇組將這場重頭戲也安排在與寶玉、寶釵有著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梨香院內(nèi)拍攝。
大約同時期,其他片段也在上海大觀園的怡紅院、瀟湘館、體仁沐德等景點中展開拍攝。
由于之前不少關(guān)于(賈寶玉住所)怡紅院、(林黛玉住所)瀟湘館的“紅樓名場面”已在北京大觀園先行完成,故而上海大觀園中的這些景點只能另作他用。比如“王熙鳳協(xié)理寧國府”中的部分片段是“嫁接”在怡紅院中拍攝的;“鴛鴦抗婚”中鴛鴦與襲人、平兒等談話的鏡頭,是“移花接木”在瀟湘館外山石畔小亭中拍攝的;“試才題對額”中賈政帶著寶玉等人逛大觀園這場戲在北京、上海兩地大觀園都有取景,其中那些梅花、迎春的鏡頭都是出自上海大觀園的初春美景。另外,也有部分景點被選中成為一些過場戲的“實景拍攝地”,如“元妃省親”片段中的“更衣”鏡頭就是在“體仁沐德”取景的,與原著中的描述一致。
與其他《紅樓夢》影視作品有所不同,87版《紅樓夢》在對于原著80回后內(nèi)容的呈現(xiàn)上,并未按照通行本后40回續(xù)書的脈絡(luò)展開,而是根據(jù)原著前80回中的各類批語、暗示,并結(jié)合歷年來的紅學(xué)研究成果,由編劇周嶺執(zhí)筆進行了一系列設(shè)想改編。
87版《紅樓夢》中,有一段寶黛二人生離死別前的“定情戲”就是在上海大觀園的“梅塢春濃”拍攝的。該處景點內(nèi)種植了4000余株梅樹,每逢梅花盛開時節(jié),園中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玉蕊瓊枝、群芳爭艷,其盛況可與蘇州市郊的“香雪海”媲美。在拍攝這幕寶黛二人訣別前的關(guān)鍵場景時,劇組摒棄了續(xù)書中“寶玉失玉瘋癲、寶黛對臉傻笑”的情節(jié),轉(zhuǎn)而采用了更加唯美且含蓄的手法來展現(xiàn)二人之間復(fù)雜細膩的情感。鏡頭中,雖無一句對白,但既有寶黛情投意合、難舍難分的情意綿綿,又有千言萬語、欲說還休的愁緒滿懷,加之背景音樂《枉凝眉》的烘托,為劇中令人扼腕嘆息的“木石前盟”注入了一股溫馨的暖流。
為何要在“寶黛名場面”屢見不鮮的“紅樓戲”中為男女主角再額外加一段“定情戲”呢?曾作為87版《紅樓夢》民俗指導(dǎo)的鄧云鄉(xiāng)在回憶文章中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紅樓夢》一開始,寶玉、黛玉還只是兒童……其后與黛玉長期的感情相觸中,一對冤家,雖然說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話,但真正男女雙方明顯表現(xiàn)“情”的地方,似乎還未寫出……但是他們二人要成長,男女之愛要成熟,而且結(jié)局要生離死別……這就要為他們二人安排一場在極幽僻而又極富詩意的環(huán)境中“定情”的戲。(鄧云鄉(xiāng)著《紅樓夢憶》)
然而,終究還是應(yīng)了“太虛幻境”《終身誤》中的那句“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按這場“定情戲”之后的劇情設(shè)定,不久后,賈寶玉因戍邊離家,林黛玉在望穿秋水中拖著病體苦等寶玉歸來,卻又不幸聽聞到元妃下旨促成“金玉良緣”的消息,于是萬念俱灰,病情加劇,最終“魂歸離恨天”。待寶玉回府,再次踏入瀟湘館時,眼前已是一派“落葉蕭蕭,寒煙漠漠”的凄涼景象。
87版《紅樓夢》成功的背后,除了有劇組用心、選角到位、制作精良、顧問團隊強大等原因的助推外,名家指導(dǎo)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還是在1986年那個初春,劇組在上海大觀園“碧波樓”拍攝“元宵開夜宴”片段期間,經(jīng)一位熱心人士安排,劇中林黛玉的飾演者陳曉旭與周賢珍(王夫人飾演者)、王鳳芳(錄像師)一起,登門拜訪了著名越劇表演藝術(shù)家王文娟,并向這位在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中飾演林黛玉的藝術(shù)大師當(dāng)面求教,后來周賢珍將這段珍貴的記憶寫入了《黛玉訪黛玉》一文中。
面對著這次彌足珍貴的學(xué)習(xí)機會,陳曉旭在拜訪前就精心準(zhǔn)備了一系列關(guān)于“如何精準(zhǔn)塑造林黛玉形象”的問題,以期在拜訪時能夠向王老師虛心求教。王文娟也對這位晚輩關(guān)愛有加,對她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傾盡所知、毫無保留地相授。
“過去,無論舞臺劇或者拍電影,都受到時間的限制,只反映了她和寶玉的愛情悲劇,表現(xiàn)她郁悒悲愁的一面多。實際上她有時很開朗,笑得蠻多,有猛然笑,抿著嘴角兒笑,嗤的一聲笑,笑得捂住胸口,笑得岔了氣、伏在桌上只叫唉呦……掌握她的感情也要有分寸,沒有激情會平淡,感情太強烈又不像,尖刻了不可愛,不尖刻又不是林黛玉……她爭取理想的生活,但決不去投靠人家,討好人家,決不用什么手段。而是以自己真誠的感情去換取對方真誠的感情……”王文娟如數(shù)家珍般對林黛玉的音容笑貌,隨口描繪了許許多多……曉旭聽得入迷,忍不住也對起詩來,兩個黛玉都像進入了角色,竟忘記了我們周圍的人,背著詩,比畫著,表演著,切磋交流,親密無間……(周賢珍《黛玉訪黛玉》)

劇中林黛玉的飾演者陳曉旭與周賢珍(王夫人飾演者)、王鳳芳(錄像師)一起,登門拜訪了著名越劇表演藝術(shù)家王文娟
多年后,當(dāng)王文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依然對此事記憶猶新。在不少訪談節(jié)目中,她常常滿懷深情地回憶并細述這段被譽為“黛玉訪黛玉”的紅樓佳話。
原標(biāo)題:《【海上記憶】那年春天,黛玉在上海訪黛玉》
欄目主編: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來源:作者:邱力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