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在廣汽本田開發區新能源工廠落成典禮上,一臺廣汽本田P7 徐徐駛下新產線,而這臺被視作廣汽本田電動化轉型的核心產品,正是宣告打響廣汽本田電動化轉型的二次反擊。
為什么說是“二次反擊”?因為在P7之前,廣汽本田早在三年前,就已經推出的純電動車品牌e:N,同時發布了首款新車Honda e:NS1。
然而,廣汽本田e:NS1(參數丨圖片)的表現難言成功,整個 2023 年,這款車全年累計賣出約 1.05 萬輛,銷量談不上出彩。
然而,面對油車市占率逐漸衰減,電動化轉型已然刻不容緩。于是,廣汽本田開啟了電動化轉型的“二次反擊”——總結了此前的失敗教訓,帶來了全新的P7車型。
P7:廣本電動化的二次反擊
作為當下廣汽本田電動化轉型的核心產品,新車采用了本田云馳智能高效純電W架構,在核心三電系統上有了很大進步。
電池方面,廣汽本田P7應用寧德時代+Honda高標準定制的90度大電池,對應的續航是650km。作為比較,很多A級合資SUV幾乎都是6度電池,很少有給到90度的大電池。而動力方面,搭載的雙電機四驅以前150kW+后200kW的電機組合,峰值扭矩分別為350N·m、420N·m,實現了百公里加速4.6秒。
此外,在智能化方面,廣汽本田P7也有進一步補強。智艙升級到了Honda CONNECT 4.0,支持了四區域拾音,連續對話,識別方言、可多達5個指令。在智能駕駛層面,P7也跟上了節奏,搭載了Honda SENSING 360+,它在原有Honda SENSING 360的基礎上,不僅新增了Honda CoPilot Pro智駕輔助系統高速領航輔助,能實現自動變道超車、自動上下匝道等功能。
可以看到,基于純電架構的技術升級,廣汽P7無論是續航、性能,還是智能化方面,相比“1.0”時期e:NS1的產品力,確實有了不小的進步。在電動化節奏上,廣汽本田已經不再是那個后知后覺了“愣頭青”了,終于抓住了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流行趨勢。
不過,需要承認的是,和同級自主品牌已經開始標配激光雷達、AI大模型相比,廣汽本田P7仍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不過,這并不代表在和同級國產車競爭中,廣汽本田P7就完全處于落后優勢。對于一款純電車來說,智能化確實是核心競爭力,但并不是唯一的產品力。相較國內競爭對手,廣汽本田P7最能打動用戶兩個產品力,就是駕控和品質。
本田向來以“駕駛樂趣”作為品牌內核,這份底蘊在燃油車時代為其贏得了無數擁躉,而電動化時代同樣堅持了這一路線。
具體來看,廣汽本田P7采用了長軸距、寬輪距、大尺寸輪胎組合,使在駕駛過程中既具備SUV的寬闊視野,也能提供接近轎車的靈活操控。而前后配重50:50、低重心的設計,讓P7擁有更精準的轉向、更穩定的高速表現,駕駛極限更高、更可控性。總之,廣汽P7希望從純電駕控切入,打動消費者。
除了駕控之外,品質也將是廣汽本田電動化轉型的主要賣點。當有些車企不惜犧牲品質而拼命追逐量產速度時,廣本仍堅守“48個月研發驗證周期”。這也是廣本能夠連續五年蟬聯J.D. Power質量冠軍的一個因素。
以P7為例,新車要進行150萬公里實測與400臺驗證車投入,這本身就需要時間成本。對比新勢力,普遍不會超過100萬公里實測,也不會拿出400臺車進行驗證投入。
另外,優秀的品質,同樣離不開世界級的大廠制造體系賦能。廣汽本田P7背后的誕生地——廣汽本田開發區新能源工廠,也是助力廣汽本田智能電動化轉型的關鍵所在。
造好新能源車,就要建好新能源工廠
看一家車企有沒有轉型電動化的決心,除了產品技術之外,就是看它有沒有先進的新能源汽車工廠。
因為新能源汽車的數智化更高,對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和工人的技能水平要求也更高。而且,特別是現在一體鑄造技術的成熟,對于生產工藝的要求也要與時俱進。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除了廣汽本田之外,包括大眾、豐田這些合資巨頭,也在國內投產新能源汽車工廠。
直白點說,想要造好新能源車,就要建好新能源汽車工廠。所以,作為本田全球電動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汽本田新工廠的投產,標志著其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加速布局。
根據官方的介紹,廣汽本田開發區新能源工廠總投資120億元,占地面積86萬平方米,規劃年產能30萬輛,是本田全球首座從零設計、專為新能源車型打造的“超級工廠”。最新上市的廣本P7就是出自于此工廠,而以后的廣汽本田的新能源產品車型也將出自這個工廠。
這座新工廠有兩個優勢:第一是“數智化”,第二是“零碳化”。
1、數智化:從“機器換人”到“數據賦能”
廣汽本田方面表示,該工廠集合了30多項全球領先、50多項國內領先以及近60項本田全球首次應用的技術工藝,號稱是廣汽本田有史以來數智化程度最高的工廠。
具體來看,工廠通過MES(制造執行系統)與設備監控系統100%互聯,實現從訂單到交付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每臺車輛擁有專屬“數字ID”,集成沖壓、焊接、涂裝、總裝等環節的上萬個數據,支持終身品質追溯。借助AI算法,生產計劃可實時響應市場需求變化,訂單交付周期縮短30%。
另外,在傳統的四大工藝上,廣汽本田這座新能源工廠同樣實現了智能化突破。比如在焊裝車間采用1200臺高速機器人協同作業,焊接自動化率100%;行業首創的AI視覺檢測系統,可對6000多個焊點進行360°“CT級”掃描,缺陷檢出率提升50%。
通過“人工機器人”和“AI算法”這兩大數值化技術的加持,廣汽本田開發區新能源工廠在提升了生產效率,還極大程度的降低了生產成本。
而除了先進的智能化技術應用,廣汽本田的質量管理體系是一流產品品質的重要保障。新車出廠前還需要經過400多項動靜態檢測等,保證每一輛車都是穩定高品質的廣汽本田制造標準。通過充分的生產試作檢證、整車及零部件耐久可靠性檢證、三高試驗(高原、高寒、高熱)等一系列品質檢證過程,廣汽本田每一款量產車型都足夠成熟、完善。
那么,省下的生產成本干嘛呢?那就是搞綠色零碳化。
2、零碳化:從“綠色工廠”到“零碳生態”
廣汽本田方面介紹,這座開新能源工廠從設計之初便融入全生命周期減碳理念,2024年12月獲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碳中和”認證。
為此,廣汽本田開發區新能源工廠針對生產工藝進行了大幅革新。材料端全球首用低VOCs雙組份清漆,車身涂裝有害物質排放減少80%;鋯化薄膜前處理工藝徹底消除含磷廢渣,年減排廢水12萬噸。
能源端應用22MW分布式光伏年發電量超2400萬度,滿足工廠30%用電需求;余熱回收系統將涂裝車間90%廢熱轉化為供暖能源,年減碳1.2萬噸。循環端實現沖壓廢料100%回收再生,鋁材回用比例達60%;電池殼體采用一體化壓鑄工藝,材料利用率提升20%。
此外,工廠與周邊社區共建“零碳產業圈”,通過綠電交易、碳積分共享等模式,帶動供應商、物流商協同減碳。
可以說,從一塊鋼板到一臺整車,廣汽本田新工廠的每個環節都在踐行“極致綠色”的零碳承諾,讓從這里駛出的每一輛產品,都成為“數智”與“零碳”的先鋒結晶。這其中,也包括廣汽本田P7。
從新能源工廠到廣汽本田P7,從技術產品到生產制造,這些無不展示了廣汽本田推進電動化轉型的決心。
或許,有人還是會說,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合資品牌的步伐還是慢了。但是正如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在工廠落成儀式上所說:“這不是一場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廣汽本田的智電革命,才剛剛開始。”
是的,對于廣汽本田這樣不缺乏技術,也不缺資金、資源的頭部合資品牌來說,只要肯愿意轉型,即使前期跑慢了點,但最終結果一定是會達到終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